鹤山一百十六姓之姓氏沿流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山一百十六姓之姓氏沿流考
本文曾载1978年出版《香港鹤山同乡会会刊》。

内文原出《鹤山县志》,乃邑贤宋森先生所编撰。

宋《郑樵氏族略》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别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也,历代相传,未之或改。

即今中国之社会,尤是家族主义之社会,而非现代世界民族主义之社会也。

若沿氏溯姓,虽以林宝之贤,其作元和姓纂,亦不知自姓之所由来。

今鹤山土客闬闳相望,和好无猜,故氏族至繁,而辟地自别,兹胪列之,俾有所考。

(序以字之划数多少分别先后)
丁氏:系出齐太公子,溢丁公,其后子孙因以丁为姓。

唐宋以前,多著望于大江之北,及宋南渡,其族有播迁于东粤者。

鹤山之丁氏,皆开县后始至,今住鹤城,仅存数人。

文氏:系出周文王支孙之后,以溢为姓。

晋东渡时,有文林扈从江左,子孙繁衍,遂为江西吉水、泰和、庐陵诸县右族。

南宋亡,文天祥子孙播迁于粤川,遂成著姓。

鹤山文边之始祖,乃自惠州迁来,初与陈、洪、李、麦、丁、黎等姓同居,今芸蓼、东山、大圆嘴之文姓,皆自文边分支。

霞洞、靖村、沙芬、塘枧、塘湖之文姓,多由新会井根而来,其远祖亦复相同者也。

王氏:最先为京兆河南之王,厥分三系:其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者为姬姓一系之王。

出自北海陈留者舜之后,为妫姓一系之王。

出自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为子姓一系之王。

大抵子孙多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广韵》所载有二十一望,太原琅琊最著,后有南迁江浙,辗转而弥漫于闽、粤等省。

宋时有王宠者,居新会西门炼丹井,其长子暖,迁鹤山龙井村,分支维墩,次子仁,迁鹤山禾谷岭,仁子静庵徙钱塘,由是子孙蕃衍,分居棠都、观音座、竹朗等处,若竹叶水瓮缸窑之王氏,则来自东江,姓同而族不同也。

方氏:方雷氏为神农世孙榆冈之子,佐黄帝征蚩尤有功,封于方,因以为氏。

周宣王子孙食邑于洛,后世由河南光州固始分徙于莆田。

宋徽宗时有方惟深任兴化军助教,其裔孙道隆,元初为广州路总管,定居南海丹桂,道隆生六子,其四子雷壮,任新会主簿,遂家于今之坡山。

若酒楼坪之方氏,雍、乾间来自惠州,属于六桂棠之一系也。

尤氏:系出沈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审沈同音,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其族自闽徙粤,今县属洛社、里村之尤氏,俱由南海迁来。

古氏:自周太王迁岐,称古公,其后因以为氏,世居岐梁间。

唐元和中有古应云者任洪州通判,遂占籍洪州,是为江西之始迁祖。

五代至古审出任窦州都监,有子六人,当五季时,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第四子全望生缓,缓生成之,登宋进士,其裔孙都禄,于咸纯九年自南雄徙古冈河下,即于山畔诛茅结屋,号曰曹村坪。

元至正间,迁大冈,合劳氏为村,名曰古劳。

鹤山古氏,实自都禄始。

今白水坑及高圳至古氏,皆此一系者也。

丘氏:系出齐太公,封于营丘,子孙以地为氏,先世居河南。

炎宋末叶,有三五郎者,自豫省迁闽之宁化石壁乡居焉,其孙继龙迁上杭,继龙弟从龙迁河源,梦龙迁梅州,继龙之次惟福,又徙大埔,复有迁于英德。

今县属龙眠冈,峡底村,横水,东坑尾,大东坑,月湾山,獭山肚,葛菜坑,靖村之丘氏,清雍、乾间始至,皆同出一系者也。

包氏:楚申包胥后,子孙徙居上党,辗转而播迁岭海,现居小官田、大坪之包氏,乃雍、乾间来自东江也。

石氏:系出春秋时卫大夫石之后,向为中原右族,后其子孙移殖岭海,今县属白米田及鹅尾嘴之石氏,皆由东江迁来。

白氏:炎帝臣有白阜,为黄帝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姓氏源流·唐白居易自序家状》曰,出于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鹤山白氏,今住小官田,则乾隆间自岭东而至者也。

田氏:系出妫姓,陈公子完奔齐,后称田氏。

至田和而有齐国,战国时齐之公族最盛,至楚汉时三齐田氏尤盛,此中原之田氏。

鹤山
凤尾村及洗马潭之田姓皆其支庶也。

任氏:系出黄帝少子,受封于任,以国为姓。

一云系出风姓。

太昊后,南宋时有任完真登淳祐进士,官礼部郎中,由浙江钱塘大庆里入粤,始居冈州。

子三人,长勉之,咸淳举人材为南雄司法参军州事;次守仁,咸淳举人材,官南安副使;三守义。

守仁子文达咸淳举人,官广州教授,迁新会,本邑麦村、湖下、凤巢、大郡、旺宅、石路、江宰、乌石冈、马冈、瓦窑、白云地、沙洞、粉洞、白水坑、维墩等处之任姓,皆源出一系焉。

朱氏:系出高阳氏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朱氏。

战国时,魏有勇士朱亥,以四百斤之椎击杀晋鄙。

汉有鲁朱家,云舒朱邑,宛朱穆,皆中原世族,历传及宋。

有朱文公父松,乃自安徽南迁而播族于岭表。

今县属沙洞、磨耳凹、东坑、小官田、石寮、白米田、龙团堡茶凹诸村之朱氏,皆祖文公。

伍氏:系出芋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世居湖、皖、江、浙间。

其后子孙播迁粤中,今湖下新村及石水之云勇、坑头,沙水之北唐、茶田诸村伍氏,皆同出一脉也。

江氏:系出瀛氏伯益之后,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姓。

宋末,其子孙徙闽,后播迁粤之东江各属。

今横水、东坑,及龙眼洞之江氏,皆来自花县。

李氏:始帝颛顼曾孙臬陶为理官,因姓理,裔孙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圩,变姓李氏。

(汤有容《李氏世家》序云,古理李字通,至周老子因生于李树下,始改理为李,后永仍之。

)利贞十一世孙李老聃之后,一居陇西,一居赵郡。

唐兴,又有功臣胡氏、徐氏、张氏、郭氏、董氏、杜氏皆赐国姓为李,此为李氏得姓之所自。

有此各系,而南来岭表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

至宋时有李源系出陇西,其裔孙有友闻兄弟四人,友闻则迁南雄珠玑巷,子子臬自南雄而徙禄洞,今禄洞乡及罗帏洞、水沙迳、朗坡、平顶、高圳、杉山、陈山坑、古琴、旺村等处之李姓,及维墩中堡李姓之一部,皆同此一房。

若吴坑、坡山、丽水、良道坪、大坑坪、七星坑、倒挽塘、塔磨堂、李屋等之李氏,及维墩中截乡李氏之一部,皆奉李瑞麟为初迁始祖,亦同出李源之一
系也。

又宋有李西隅者,乃浙江金华县西隅里人,由赐进士任广东藩省之寄,迨宋季扰攘,不归浙而留居南海,子烨为新会主簿。

烨生三子,长仁叟,迁顺德龙山;次义叟,任新会牛肚湾巡检,以世变弃官,徙居古劳大朗;三礼叟,徙大冈里。

今惠福乡之大塘、大朗、龙田、粉洞、沙洞及龙口镇之尧溪、高坪、松岗、八座、逢贵、凤岗、金岗乡之蓼,石头、石水乡之沙芬等村李姓,皆义叟之裔。

维墩新仁和李氏之一部,为大冈里所分支。

又有李氏子周者,宋任太常寺寺丞,由南雄迁居陈山,今昆东乡之珍、小江李姓,皆来自陈山。

而南靖乡之迳口,禾谷乡之北芬,鹤城镇之吉村李姓,自新会瓦冈来。

分支黄村大官田、双桥。

(莲村、闹洞由双桥分支)及宅梧镇之靖村、垒田、榴花坪,石水之塘枧、坑头、塘勾,沙水之竹边、茶田、洗马潭,平地岭东坑、石迳及址山乡火大朗,各村李氏皆与南迁各族同出一派,本源皆可远溯者也。

又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乡石壁乡,其裔孙转徙岭东循梅之间,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

今县属南坑口、龙眠、横水、白水带、云乡、双石各村之李氏,同此一系。

清初自岭东而来者也。

吕氏:系出共工氏从孙伯夷。

唐虞时掌四岳,助禹治水,封为吕侯,太公吕尚,其后也。

周封太公于齐,宗族蕃衍,及齐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

又有自齐奔秦,汉初吕青以令尹从高祖有功,封阳信侯世居河东,故吕氏以河东为望族。

厥后分支派衍,及宋,吕文靖公裔孙,吕正献之仲子吕希续,以度支省副谪饶州,与第三子仲兴偕行,即侨居饶州槎平乡,元符二年,迁南雄沙水村,仲兴官刺史,致仕后,携幼子寅游广州,乐其凤土,就居城南,寅遗嘱曰:省会客地尚奢华,不若乡居为宜。

次子世斌,择居冈州南门外,斌子良弼及孙允甫与子侄二十余人,以元末避兵燹,散居各乡。

今县属第一、二区之吕氏,分乙逊、颖纯、善乐、斯明四大房,良弼初居苦草尾村,乙逊由蓼迁楼冲,其裔分居雁池坊、圆冈、聚龙坊、洛社、新社、竹树坡、,及南海等处。

颖纯之裔,分居甫草堂、新江、松背、冈嘴头、维墩、赤坎、铁冈等处。

乐善乃蓼山之子,允甫之孙也,由蓼随姑母梁吕氏徙小范。

(今小范尚有梁公社)其裔则分居大路、东山、南
合、芸蓼、中和坑。

斯明后裔,则分居水东、大坑冈、大冈头、新仁和等处。

又清康熙间,有吕子良者,自岭东来居小官田,今鲤鱼岩、松山下、分水凹、鹿子坑、甘村背、回龙里等村之吕姓,皆其裔也。

何氏:谱称上代居南直隶庐江府庐江县,后迁福建宁化,再迁武平,其后遂蕃衍于闽粤之间。

及晋,有曲江进士何承裕之族,已著望于粤,是何姓在粤启族已旧,故大族极多,其郡望皆出庐江。

南宋时有何天觉,自南雄徙居楼冲,其裔分住楼冲、越塘、坡山、芸蓼、沐河处。

坑头,平岭之何氏,则系同而族不同,若横水、蕉坑、葛菜坑、马耳山、潮边坑、硕田、茅坪、旱冲、东成、月山排、鹿湖顶之何氏,康熙间先后自东江之永安等县而来,初到时多以植茶为业。

余氏:为秦由余之后,系出隗姓。

《国语》云:潞洛泉余满皆隗姓也。

历元有庐州余阙守安庆,元末,河南群盗起,保障江淮有功,陈有亮率师来攻,城陷自杀,溢忠宣,厥后其族愈益南来,渐次入粤。

今宅梧之靖村、及塘湖、榴花坪、山背、址山、掩洞之余氏,是其后裔。

至南田乡之芥子地、竹叶水、凤尾、小洞、粗石坑、蕉坑、横水、大坪、藕塘等处之余氏,则雍乾间先后自岭东移居于此,亦皆其胄胤也。

宋氏:系周武王风微子于宋,遂以国为氏。

战国时,楚有宋玉,迄唐有宋之问、宋璟、宋有、宋郊、宋祁兄弟,其族分播中州。

南宋时有宋复周者,自江西来任南雄保昌县令,其子肇雄广,侨禺保昌,后迁新会松朗,复迁婆陈,最后徙居今昆东乡之平冈。

今霞洞、靖村、高圳、大凹之宋氏,皆分自平冈。

而云乡、松塘之宋氏,虽来自归善(即今惠阳)而亦源出一系也。

吴氏:自秦伯让国,逃奔荆蛮,为句吴长,后以国为姓,世居渤海,散处中州。

宋有吴文震为绍定壬辰进士,官宣抚使,其子孙世居县属选田村(县属梧村、云独、塘湖、增边、葫芦嘴等村之吴氏皆选田分支)。

又南宋时,有吴江宁者,因避乱,自南雄徙居今县属之吴坑,其子及孙,缘荒乱之余,流离各散,今水口村黄宝坑、大园嘴之吴氏,皆奉江宁为始迁祖。

与南安、隔水、维墩、霞洞、官田、小洞等地之吴姓,亦皆祖秦伯,与中州同出一派,本源皆可远溯也。

杜氏: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至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迁封杜伯,子孙世居杜城,为得姓之始。

汉杜周以南阳豪族,徙茂陵,始居京兆,故杜氏称京兆郡,代有闻人,而唐代最多。

明洪武二十四年,先有一支自江西来粤,分居于潮、惠之间,乾隆初年,复分县属之小官田居焉。

阮氏:系出臬陶之后,殷时,有受封于阮国者,子孙遂以国为姓。

魏晋之世,尉氏之阮籍、阮咸、阮瞻、阮孚,俱当时名贤,其族辗转南来,居于岭峤。

雍、乾间有阮赓元,由惠之永安(今紫金县)迁县属南洞之樟坑尾,植茶为业,其后日渐蕃衍,分支龙眼洞居焉。

扶氏:为汉廷尉扶嘉之后,向居蜀境,其后由蜀而流入岭峤。

今县属维墩新仁和堡之扶氏,来自南海镇涌乡者也。

巫氏:古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

一云以技为氏,商有巫咸、巫贤是也。

或转为复姓,巫马以官为氏。

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巫马期,自后历传秦汉以迄唐、宋、元、明,由中原而流入粤海。

今县属南洞及竹叶水巫氏,雍、乾间来自东江,盖有渊源可考也。

易氏:为太公之后,盖以地为姓,其衍族于中原者,历周秦以迄隋唐,继绳勿替。

逮及南宋,有易彖为知录同知,淳熙甲辰,由雄州长沙里迁羊城石亭巷,其孙映为宣义郎,由石亭巷徙高明黄泥塘。

映子曰长为宋九门提督,旋奉母刘氏徙今县属玉桥居焉。

今玉桥、坡山、越塘、黄狮冈、古劳、霄乡、蛇头冈,及吴川等处之易姓,皆其裔也。

林氏:系出比干之后,《路史》云:殷比干之子避难长林之山,因以为氏。

春秋时孔子弟子林放,即其裔也。

秦汉以来,居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宁三年,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是为入闽之始。

历唐迄宋,衍为望族,南宋以后,遍布于粤之各县。

今址山林氏,奉林松为始迁祖,松为林坚一百零八代孙,原属闽籍,因任粤海康知县,任满归经新会,遭乱,遂居岭梅,后迁址山,其裔今居址山、岭背、大官田、琼州、大岭、台山、棠坑各地。

若掩洞、狗头冈、黄宝坑、菩提山、连冈之林氏,皆同此一系。

连冈之始祖林英遂,则迁自新会石嘴沙冈乡,后分支渡头,历传至林德良,则分徙鹤山居焉。

至白米田、殷洞、云乡、双石之林姓,乃雍、乾间由长宁
(即今新丰)等处迁来,虽属客籍,亦与闽侯之林族同一渊源也。

周氏:系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别封汝州,人谓之周家,因以为氏,自汉以来,代有达人,世为右族。

至宋周敦颐为广东转运判官尝按部至潮州,其裔孙梅叟即占籍潮阳。

今县属白米田、大东坑、陈山坑、小洞、云乡、彩虹岭、靖村、榴花坪之周族,则皆祖濂溪者也。

卓氏:系出楚大夫卓滑之后。

东汉宛人卓茂,平帝时为密令,教化大行,光武征为太博,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奔粤,其后转迁长乐(即今五华)、东莞各属。

今县属甘村、白水带之卓氏,乃乾隆间始由东江来也。

冼氏:《姓氏寻源》云:南海番禺多冼氏,盖高凉著姓也。

冼姓散布于粤东各属,皆发源于此。

宋咸淳间,有冼历全来居今县属之紫莲坪。

其子崖岭,徙平岭而启族。

至明初,有壁台永清叔侄,则分居贵龙、大缘合等村。

胡氏: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历传及宋,有海陵胡瑗由崇政殿校书郎出为湖州教授,设经义治事二斋,以造就生徒,学者称安定先生。

南渡以后,其族日益南迁,而散布于岭峤。

南宋时,有胡鲲为广南廉访使,由汴迁粤之顺德白藤,再传由白藤徙古琴,今湖下(分支蚬冈东山南合)、坡山(分支石头村大元嘴)、泊步(分支小冈)、文楼、维墩、陈山坑、蓼、高圳之胡,皆来自古琴。

北芬之胡氏,乃康熙四十六年,始兴邹、李等姓同建村落。

双石乡之胡氏,清初始自岭东而来,其源亦有可考也。

施氏:夏诸侯有施氏,国亡遂以国为姓。

周有施之常,为孔子弟子,汉有施仇,初从田王孙受易,后为博士,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仇授张禹,禹授彭宣,自是施家有张彭之学,故施族历著望于中州,厥后有南来而播族于粤东者。

鹤山施氏,以施俊良为始祖,初居顺德之龙山,后迁竹朗,今高圳、里村之施姓,皆分自竹朗者也。

范氏:晋随会为大夫,食采于范,其后氏焉,其先出于唐虞时之刘累,故范氏与刘氏实同一祖。

至随会以其族奔秦汉,后复迁晋,于是留秦者姓刘,归晋者为范。

刘姓传自刘邦,遂崛起而建汉朝。

范则在晋世为卿大夫,后虽灭于智伯,而支分派衍,日益蕃昌,其族人辗
转南徙入粤。

至潮阳范氏,远祖昌谷,已于晋时以郎官官于潮,遂家于潮而为潮州之古族。

今县属万古新村、金钗坑、龙眼洞、龙眠,及洗马潭等地之范氏,皆属此一派者也。

柯氏:系出吴公子柯卢之后,又齐太公后有柯氏粤东柯族,皆由福建莆田迁徙而至。

今县属竹叶水之柯氏,即其族也。

马氏:系出嬴姓,为伯益之后,赵王子奔封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

厥后宗族蕃衍,东汉茂陵伏波将军马援,大儒马融,蜀汉在左将军马超,皆同出一派,五代时其族辗转而南迁入粤。

本县之马氏,清康熙四十年始自岭东而来,与丘、蔡、赖等姓同建横坑村。

今平顶、龙眠及鹤城之马氏,皆其一系也。

唐氏:系出帝尧,旧封于唐,称陶唐氏,及周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后人因以为氏。

汉末时有连州梁珍由辟召累官太常,熹玉二年代杨赐为司空,其先世家本颖川,自其大父南徙,遂为入粤始祖。

今粤中唐族支分派衍,而县属坡山及沙水、唐勾之唐氏,亦皆其裔也。

侯氏:系出姬姓,为晋侯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

战国时有侯嬴,楚汉时有侯公,皆中原侯氏之表著者。

岭表侯氏,六朝以前已世为韶郡著姓,县属上坑之侯氏,是其同源,维墩上约坊之侯氏,即由上坑分支也。

凌氏:系出于卫国康叔之子,为周凌人,子孙因官为氏,世居河间,传至凌策为淮南转运使,遂家于吴,其后辗转迁徙,由闽而粤。

至明嘉靖间,有凌太和自新会程村,携眷至遵名都寄耕,其子孙遂于平冈启族焉。

凌水村之凌族,与之同源。

至小官田及水朗之凌氏,皆唐代凌孜之后,于雍乾间始自惠州来居,今凌姓有从三从二之分,而本县之凌姓,则从二者也。

徐氏:徐氏之先,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为氏。

一云徐偃王之后。

南朝时有徐陵,幼浩史籍,八岁能文,宋末有徐一郎者,自江西迁福建,弟二郎迁连城,传五世曰真人,徙长乐,生三子,其孙仲仁迁归善,一郎之后有迁丰顺及梅州者,本县小官田、云乡、猫儿坪,各地之徐氏,皆此二支之所出,于清初始迁居于此者也。

容氏:系出黄帝时容成之后,宗族蕃衍,显于中州、县属莱巢、大合之容氏,其始祖于南宋时自南雄迁来,今新会荷塘等处之容姓,皆自此衍派也。

秦氏:系出伯益之后,周封非子以秦为国号,其后因以为氏,历代相传,皆能保世滋大。

而南来播族于岭表各地者,与本县赤坎之秦氏皆出一源焉。

袁氏:系出胡公满裔孙涛涂之后,以祖字为氏。

东汉时有袁安,晋时有袁宏,南朝宋时有袁燦,明代有袁宏道,皆北方之望族也,而播迁于岭海各属之袁族,多其流派。

平岭之袁氏,其先则居香山(即今中山)海州,后分新会冲花村,传至梅窗,始自冲花迁居今地也。

伦氏:为伶伦之后,其族支分派衍,历传及今,粤东各县多有其胤胄,宋季有伦次陆由进士出为广东教授,遂家于今鹤山之凌村,自明伦大礼肇修父子入祀乡贤后,其族益著,新会城西紫云里之伦姓,即由此分支。

高氏:系出齐太公后,食采于高,其后因为氏。

五代时有高季兴父子据荆南立国,凡五传为宋所灭,其子孙遂益南迁,今县属汇源乡之石头及芥子地、藕塘、殷洞之高氏,同其系也。

殷氏:系出商后,盘庚迁殷,因以国为氏。

厥后,其族南徙岭东。

乾隆初年,即有殷姓,自东江来居县属之云乡,今南洞之殷氏,同其一系也。

夏氏:系出夏禹之后,世居会稽。

有越王勾践七世孙润摇者,徙居粤东,其裔播族于惠州之长宁,及广州之清远、龙门诸县。

今县属禾谷及塘湖之夏氏,皆属此系也。

翁氏:自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其后因以为氏。

今县属石寮之翁氏,乾隆初年,始自惠州迁来。

陈氏:系出舜帝之后,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公子完奔齐为陈氏,后易姓为田,至田和而有齐国,灭于秦,自是齐公族后俱姓田,而在陈各支,及齐有万年一派,仍姓为陈,子孙分居于阳城颖川。

而颖川一支为尤盛,故陈氏郡望称颖川。

今三富、沙冲、蟠头、维墩、大官田之陈氏,亦同属一族,其始祖于南宋时迁来。

县西沙石二水及
康田大合之陈氏,亦同一系。

若凌村始祖为陈珠,宋高宗时,珠为兵科给事,历吏部郎中,因守正不阿,谪居南雄,后迁凌村,其孙源辅英辅兄弟以世受宋恩,时值帝昺驻跸崖山,相与献粟军饷,并诫后人不仕。

传至第六世,子孙繁衍分支新会浐湾、莲塘、大墩、大泽、及县属大官田、罩山诸地。

又宋末有陈氏魁者,偕其族众九十三人,自中州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今之梅县)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今之五华)、龙川等地,至其先九十三人所出之后裔,亦已蕃庶蔓延于全闽,其族复相率转徙而入粤,且当日南来之人,自此九十三人之外更有或为之先,或为之后,或为之同时,故陈氏族属蕃庶,实冠全粤。

全县属龙团陈姓,清康熙四十三年始至。

白米田、松塘之陈姓,雍正九年始自永安(今之紫金)而来。

云乡、龙眠、白水带、南洞、小官田和安堡、蕉坑、水朗、白虎头、双石等之陈氏,亦皆于雍乾间而来,先后分播于上开各地也。

张氏:系出黄帝子青阳氏第五子晖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赐为张姓,此为得姓之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始兴(今之曲江)张氏,出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遂为入粤之始祖。

其曾孙九龄为唐贤相,君政传至九世有张徹者,由曲江迁南雄,十四世张喾由南雄迁古冈,其子昌又迁开平,传至张石山,则自开平沙冈而徙今之小范。

而桥坑之始祖张才德及黄宝坑、大园嘴、陈山坑之张氏,亦皆石山之裔也。

靖村张姓之始祖为乡茂先,乾隆间自开平沙冈、冲尾迁来,又张九龄第二十六世孙启源,官循州司马,子孙分迁兴宁、长乐、河源、龙川,宗枝遍布岭表。

今县属南洞、福、禄山、竹叶水、芥子地、云乡、四堡之张姓,多属此支。

庄头鹤城冼王及宅甸、唐勾、葫芦街等处之张氏,亦皆祖曲江者也。

麦氏:先世浙江处州松阳县人,西晋时有,其子孙多擢显官,后避五胡之乱,合二十四户南徙入粤,至始兴而居。

至隋朝有铁枝者累立战功,仕至右卫大将军,赠宿国公,赐姓去菊为麦。

传至宋代麦云轩生三子,曰昆璧,曰均泰,曰三璧,均居南雄珠玑巷。

三璧生五
子,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南宋时其子孙迁今县属昆阳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即今第八区之麦村也。

嗣后孙宗枝繁衍,分居泗合、大坪、罗洞凹、吉塘、大官田及沙石二水各村而寄籍焉。

梁氏:自秦仲少子康,受周平王封于夏阳之梁山,因以为氏。

世居陕西延安府安定县,宋绍圣间,有梁绍迁居粤东南雄,三传至永保,官居通政使徙居广州,再迁古冈之仓步巷,再传至梁北溪由仓步巷迁新州(即今新兴),旋迁恩平齐洞,数传又迁今县属之堂马居焉。

沙石二水各村及涂村之梁氏,多由堂马分支。

若靖村、坡山、石头、东边坑、大官田、那郎之梁,亦皆同出一源也。

至隔水梁姓,以梁勇为始祖,勇本区虎暹子,幼失怙恃,其姑适新会梁姓,抚之成人,遂冒梁姓,仕元至容州路总管。

今县属良耕黎庶松下虎爪石迳及新会白庙一部之梁姓,皆其裔也。

若南洞、芥子地、水松坑、云乡之梁姓,清乾隆间始自岭东而至,或谓其属东汉梁鸿之后云,又昆东乡那水泊步之梁,来自新会小桥小冈等处。

陆氏:始于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陆乡,因以地为氏。

世居苏州吴郡,其后或迁河南,或家楚阳,或家荆州,或家江西,族姓蕃衍,百有余枝。

传至陆顺宗,徙居粤东南雄。

宋建炎三年,骇金难南迁冈州之韩陆桥,其曾孙德显、德明奉母迁新会窑头新村,再迁今县属之隔朗,其后生齿日蕃,分居那凹、杰洲、玉冈、莘村、朗边、越塘与新会、南海、顺德、香山及广西之龙州等处。

那水裡村之陆氏,亦同此一系也。

区氏:系出欧冶子之后,欧之得姓,本越王无疆之次子,封国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地为姓,后转为区,亦为欧阳复姓,是区、欧、欧阳同出一系,汉之区传,宋之区适子,是其裔也。

今区及欧阳二姓,各属皆有,南韶连各地,此二姓尤著。

若本县之区姓,分居沐河、坪头、河南、凹峡、磨耳凹、七星地、唐枧、羊盤、唐勾等村,欧阳氏则居于鹤城老虎尾坪。

郭氏:其氏虢国,文王季弟封于虢,是为虢叔,或称郭公,声之转也,又《急就篇》注,齐地有郭氏之虚,盖古国,齐灭之,后人遂以为氏,郭荣其裔也。

考郭氏得姓以来,宗族蕃衍,代有闻人。

宋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