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全优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讲解与例题粤教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全优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讲解与例题粤教必修2
【精选全优设计】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与妻书讲解与例题粤教必修2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有关史实,了解作者林觉民的生平事迹。
2.学习围绕关键性语句展开议论抒情的方法,体味文章情感真挚、说理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连线作者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林觉民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仁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4月27日〔旧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与方声洞等率先进攻总督衙门,不幸中弹负伤。
被捕后,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林觉民侃侃而谈,阐述了献身革命、振兴中华的道理,畅述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痛斥清廷的罪恶,就义时年仅25岁.林觉民著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并翻译了一部《六国宪法论》和英国小说《莫那国之犯人》。
2.探寻背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
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仪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
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了战斗中。
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张鸣岐已逃走,遂退出东辕门,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如晤〔〕眷属〔〕双栖〔〕
相和〔〕模拟〔〕恸哭〔〕
称心〔〕能彀〔〕婉解〔〕
依依旁汝〔〕使之肖我〔〕
〔2〕多音字
错误!错误!
2.辨字组词
〔1〕错误!〔2〕错误!
3.通假字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念.六夜四鼓〔〕
〔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4.一词多义
其错误!
与错误!
竟错误!
是错误!
5.词类活用
〔1〕汝幸而偶.我〔〕
〔2〕瓜.分之日可以死〔〕
〔3〕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4〕当尽.吾意为幸〔〕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6.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
..得之〔〕
7.特殊句式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将奈之何〔〕
〔3〕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8.熟语积累
〔1〕司马青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心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上忘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眼欲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破镜重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填空
〔1〕老吾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____________?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串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如“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
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
答案:基础导练
1.〔1〕wùjuàn qīhènǐtònɡchènɡòu wǎn bànɡxiào
〔2〕xiào/xiāo nìng/níng
2.〔1〕啼哭/缔结/真谛/瓜熟蒂落〔2〕虐待/戏谑/俘虏/掳掠
3.〔1〕“彀〞同“够〞,能够〔2〕“念〞通“廿〞,二十〔3〕“旁〞通“傍〞,
陪伴
4.代词,他们/副词,希望/代词,那动词,给/介词,跟/连词,和动词,完毕,终了/从头至尾/终于/竟然,居然系词,表判断/代词,这/形容词,对,正确5.〔1〕名词活用作动词,嫁〔2〕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完善〔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老,尊敬;幼,疼爱〔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模仿。
7.〔1〕主谓倒装句〔2〕固定句式,奈……何〔3〕固定句式,与使……无宁
8.〔1〕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2〕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形容遇事如意,心情舒畅。
〔3〕太上,指圣人。
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4〕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5〕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6〕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9.〔1〕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几家能彀
要点导读
1.提示:文章第一段“吾作此书时……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二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三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点的“吾至爱汝〞.第四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然后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五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六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提示: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3.提示:这是一封非同寻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1.文章第三、四段中,作者回忆了几件夫妻间的往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2.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其中“司马青衫〞“骨化石〞“独善其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根据这封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探讨一下作者牺牲前的复杂心理。
有人认为,“黄花岗起义〞单凭一百多人便去进攻总督衙门,简直是以卵击石,革命志士更是作出了无谓的牺牲,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此你怎么看?请说出你的观点。
1.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
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感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语言真挚感人,多用典故,富有表现力。
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导练目标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其实,鱼和熊掌的选择不难,但生与义的选择就难了。
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选择,你会怎样做?请结合林觉民的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题,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表明你的看法。
话题集锦
〔1〕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出身于富贵家庭,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抛妻别子,离开了幸福的小家庭投身了革命。
为了民族的振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在攻打总督署的时候,中弹受伤而被捕,最后就义牺牲。
林觉民在起义前就作好了牺牲的充分准备,在攻打总督署的前三天夜里,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一封诀别信.给父亲的信这样写道:“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天下人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林觉民13岁时,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他为了革命,坚定不移,义无反顾。
在黄花岗起义时,身受重伤力竭被捕,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从容就义.起义前写下的两封绝笔书,表达了他公而忘私、为国忘家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抓住了它.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籽,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生命》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
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技能要领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作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之间的往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
这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无比深厚的爱。
2.提示:作者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了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骨化石〞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用“独善其身〞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不忍心独善其身〞,表明心系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胸怀。
3.提示: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满清王朝统治使人们“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向妻子申明了革命大义;但是,他也为给家人带来种种磨难而深感内疚,叮嘱妻子,希望其将遗子抚养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革命大义与脉脉人情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自主探究
观点:他们死得其所,意义重大.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起义的前奏,使民主主义开始深入人心。
革命志士们虽然流血牺牲了,但为后人作出了表率和榜样,他们的精神永存。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无论哪个选择,都要付出情感上、道义上的牺牲和代价,都有选与不选的理由和意义,都要忍痛割舍一份情感。
在林觉民的选择中,剖析他的心灵历程,我们非但不会感到他无情无义,反而还能体会他的高风亮节。
他对妻子之爱上升到对家国之爱的情感历程,可以引发我们对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思考和启迪—- 1.在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在生活的两难问题中,怎样做人?
2.理解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处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问题的思路和在生与义取舍上的选择。
3.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范例展示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颗纯洁高贵的心灵、一颗炽热温暖的心灵、一颗坚毅不屈的心灵,作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以往,全中国将面临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至今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
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
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作出的正确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时,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胸怀、生死、生命、家与天下、选择
〔2〕远大的志向、理想、忘记与铭记、爱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