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精神
作者:高旭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8期
语文课对于人的精神发展的目的性价值,体现在语文教育的精神陶冶上,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精神,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
让学生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既分析段落,概括中心,欣赏语言,又能满怀欣喜与渴慕地陶醉在诗意的想象中,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理解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对话,和情感上的沟通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感情氛围的创设,而教师又是融通文章感情与学生感情的媒介,因此教师灵活地运用情感的感染和动力功能,把文章感情连带自己的领悟,通过再创造传递激发、创设情境,达成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诱人的情感中产生不可遏制的激情,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感染是情感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师最易通过语音、语调、表情、手势达到的目标,动力是情感的功能,教师要用真情激发学生心中的激情。
所以,感染的完成以及情感氛围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便有赖于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表情丰富的朗读,和灵动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能使学生直接感受文章感情,教师感情初步形成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冲动的情感氛围,从而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如《春》的导入: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曾用浓墨重彩来描绘春风、春光、春景:“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然而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写春内容之多,是他人无可比拟的,让我们先读一下此文,感受作者是如何写春的呢?这样开门见山,将学生带到春天,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对春的喜爱之情,产生对《春》一文的喜爱之情。
教师表情丰富的朗读,能通过优美而饱含感情且再现情境的语音、语调,让学生作自我原始感受,从而绽放感情之花。
《海滨仲夏夜》是一篇融情入景的写景散文,如果教师将作者爱山海、喜恬美,赞颂、祝福劳动人民的感情,连同自己对祖国、对教育、对学生的爱,通过语音传递,使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自己头脑中最可爱的夏夜海滨实景,充分地感受美景,便能在不断绽放的感情花海中,陶冶心灵,产生类似于作者的审美快感。
教师灵动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是学生情感发展的演进过程,即从整体文章情感的体验感受向局部情感体验感受的推进过程。
而课堂气氛高潮的催化,也有赖于灵动地调控,所以调控在情感的传递过程中,意义重大。
但调控不能主观随意,而必须紧随学生情感变化,为着引发学生激情,力求文章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达到共鸣而灵动地推波助澜。
一旦达成共鸣,教师便能接受学生情感的反感染——传递反馈。
自然形成情溢课堂的妙境,诱发师生灵感火花,实现对课文深层发掘,拓丰文情,增添更加惬意的审美愉悦,抵达更高层次的高效乐学的目
的。
如冰心的散文《小橘灯》选段:“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泪水在我眼中打转……”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从描写中心人物小姑娘身上体味到美的感受,应该多多扣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进行分析,务必使形象生动丰满,产生感人效果。
当分析至“我”和小姑娘第二次见面又分别时,可突出这段话中加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小姑娘憧憬美好生活到来的乐观情绪与坚定信念,特别是分析到课文那含义隽永的结尾时,可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仔细体味,在圈点勾画出重点词中发掘,使之进一步受到感染,激起不忘革命艰苦岁月和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产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并激励学生付诸实际行动。
总之,语言教学要实现情感的交流、共鸣,必须把文章、教师、学生三者结合起来。
文章感情是情感传递的源流,教师感情是传递的关键,学生感情则是“文情”“师情”的结果,如果没有丰富的学生感情显现,即使文章感情再丰沛,教师感情再浓厚也都是枉然。
语文课堂要以情为经,以人为纬,互相交织,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体现语言的审美体验性、想象性、人文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文章美的鉴赏能力,对文章思想内涵及丰富情感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语言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