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个案观察记录【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观察记录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观察记录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教师的叙述不再空洞;家长也因了解孩⼦的发展状况,⽽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并与教师合作共同建构课程。
今天为您带来了幼⼉园个案观察记录【10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冉冉⼩朋友是本学期刚刚⼊园的⼩朋友,⼊园以来他不喜欢和⼩班⼩朋友交流玩耍,但他喜欢跟⼤班⼩朋友⼀起玩耍。
观察记录:
镜头⼀:⼊园以来,他总是坐不住,时不时的就跑到⼤班教室去跟⼤班的⼩朋友玩耍,不论⽼师怎么叫他他都不愿意回来或者是回来⼀会会就⼜跑了。
镜头⼆:有⼀次早操时间,我就注意观察,别的⼩朋友都乖乖的站着做操,只有冉冉,他⼀会在这位⼩朋友的头上动⼀下,⼀会⼜在把前边⼩朋友的帽⼦拽住往后拉,更甚的是他还将⼩朋友的哑铃⼀脚踢飞。
镜头三:他不会正确跟⼩朋友交流,在他的意识⾥,把别⼈推⼀下或打⼀下就是和他们玩的⽅式。
师:冉冉,跟⼩朋友玩不能这样,要友好的去跟他们打招呼说:“xxx,你好!我可以跟你玩吗?”等等等。
幼:好!别看他答应的好,从来都不记,事后⼜变回原来的样⼦,⽼师说过的话就是⽿旁风,⽼师很⽆语。
镜头四:⼀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我给班⾥⼩孩整理⾐物准备离园,冉冉就在我眼⽪底下坐着,突然⼀抬头,看见他⽆缘⽆故的将旁边⼀⼩⼥孩的⼿抓破,当时我就让道歉了,事后我单独问他,他⼜开始翻脸不认⼈,死活不承认这事是他⼲的。
采取措施:
1.对于此幼⼉,我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请教别的⽼师,学习⽤不同的⽅法去引导他,教育他。
2.平时有很多次将他的家长留下单独交流,将孩⼦在幼⼉园的⼀些情况告知家长。
3.⼀次,我们去孩⼦家⾥做了家访,跟孩⼦的妈妈进⾏深层的沟通,妈妈说:“孩⼦是外地搬过来的,孩从⼩到⼤都由我⼀个⼈带,两岁多的时候就搬到这⾥居住,平时,我也不经常出门,整天坐在家⾥,孩⼦⼀直跟着我,偶尔周末的时候去超市买点东西就⼜回来了,孩⼦⼀直就在家⾥⾃⼰玩,我从来都不管,假期的时候,送孩⼦去托管所了,因为就那⼀个孩⼦,⽼师⽐较爱,⼀直抱着他,围着他转,导致孩⼦⾃由散漫,再加上平时家⾥⼈的宠爱导致孩⼦这样……”
我告知家长孩⼦是属于慢热性的,由于他之前很少跟同龄孩⼦接触,所以以后你还应多带他出去跟别的⼩朋友⼀起多玩耍,平时在家你也可以多陪孩⼦玩玩游戏什么的,多给他⿎励与表扬,不过也要严格要求他,不能让他像之前那样⾃由了,既然上了幼⼉园,就要融⼊集体,跟着⼤家⼀起⽣活,⽣活习惯也要养成,在幼⼉园⾥,我们⽼师也会严格要求他的,该表扬时就表扬,该批评时就批评,我们⼀起帮他慢慢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作为家长你也不要过于着急,我们共同改进,相信他会是最棒的!
获取成效:
通过⽼师的关注及家访之后,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孩⼦的家庭情况,经过两个多⽉时间的的适应后,孩⼦来园上课期间基本能安静的坐上⼗分钟,也学会了跟同龄孩⼦友好的交流,做操或玩游戏的时候都能眼睛看着⽼师,不去破坏别的⼩朋友的东西,有⼀次,我看见他还帮助别的⼩朋友拉拉链呢,时不时的在我们⼩班做起了⼤哥哥,这让我看了很欣慰,真的很不错,我相信,只要⽤⼼观察孩⼦,愿意探索孩⼦的内⼼世界,通过这样的点点滴滴付出,很快就有所收获!
2.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个案观察:美术课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画画我⾃⼰》,孩⼦们讨论完⾃⼰的特征之后都开始画起来了,希望他们能画出⼀个最漂亮的⾃⼰,我也在⼀旁巡视着孩⼦们。
我看到⼤多数孩⼦们都开始认真的画了,张晨阳抓着笔还没有动⼿,我以为他还在想,所以就没有打扰他。
我⼜巡视了⼀圈发现他还是抓着笔没有画。
每个孩⼦都有⾃⼰的特点,虽然张晨阳到现在还没有动笔画画,可能他真的是在思考,所以我也就没有打扰他,希望他能够在思考之后画出独特的作品。
可是当有些孩⼦已经开始涂颜⾊了,他还是⼀个都没有画,竟然还是⽩纸⼀张,这时的我忍不住了问道:“怎么回事?为什么到现在⼀个都没有画?不回画吗?圆圆的脑袋在⼩班就学习过了,快点在纸上画⼀个圆圆的脑袋。
”说完看着他画了⼀个圆之后我就离开了,继续巡视辅导孩⼦。
可是当我再次来到他跟前时眼前的⼀幕让我惊呆了。
吴榕的椅⼦上、杨⼼怡的椅⼦上全是记号笔画的⿊⿊的,⼩朋友都指着张晨阳⼀⼝咬定是他画的。
措施:看到这⼀幕真把我给⽓坏了,我问张晨阳:“是你画的吗?”他只是⽤那双⼤⼤的眼睛看着我就是不讲话。
我⼜问其他⼩朋友⼩椅⼦上的记号笔是谁画的,孩⼦们都指着张晨阳。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张晨阳才弱弱的说了⼀个字:“是”。
记号笔实在是太难弄了,在板凳上是擦不掉的。
为了让他长长记性,希望能吸取教训我让张晨阳放学后再把板凳清洗⼲净。
放学时他奶奶看到了这⼀幕就责备了他⼏句,张晨阳却⽤⾃⼰的⼩拳头打奶奶,⽰意他奶奶不许讲。
3.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个案观察:早晨是妈妈送来的,我和张晨阳妈妈交流了昨天发⽣的事情。
他在家时也不允许奶奶在妈妈⾯前说他对的不好的事情,张晨阳也不怎么喜欢画画。
希望⽼师能正确多多引导他、关注他,培养他良好的性格、⾏为习惯,也希望⽼师能培养张晨阳的绘画兴趣。
措施:今天我利⽤课余时间和张晨阳谈谈,希望我们的友谊能从谈话开始。
我问他奶奶在家都哪些事情?他想了想:“洗⾐服、烧饭、洗碗……”我问:“奶奶做这么多事,还要送你上学,奶奶⾟苦吗?”他看了看我:“⾟苦的。
”
4.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个案观察:⼜到了美术时间了,今天活动的内容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在画画之前我⼜重新讲了⼀下⽤记号笔的要求:只可以在纸上画,不能在别的地⽅乱画。
并且我还强调:我会给画的好的⼩朋友奖励“笑脸花”。
措施:画画开始了,我先在张晨阳那⼉看了看并蹲下来说:“今天我们画的是好朋友,我相信你⼀定有许多好朋友,那你⼀定要把⾃⼰的好朋友画的漂亮⼀下这样好朋友才会越来越喜欢你,你能做到吗?”张晨阳看了看我,点点头。
我便摸了摸他的⼩脑袋,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的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的。
在我的⿎励之下张晨阳开始了《我和我的好朋友》的绘画,虽然绘画的速度有些慢,虽然画的不是看的,但是我在他的画⾥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
希望他能在⽼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越来越棒!
5.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绘画活动结束后,⽼师把⼏个画得好的幼⼉作品帖在⼩⿊板上,让⼤家欣赏。
下午放学时却发现有两幅画被撕破了,经过⼀番调查,原来是⼩娟做的。
在⽼师耐⼼的询问下,⼩娟才说:“我不喜欢他们的画被贴起来。
我也画得好,你怎么不贴我的?”
分析:
当⾃⼰不能拥有象同伴⼀样的待遇时,会因此产⽣嫉妒,他们会直接地将⾃⼰的不快归咎于⾃⼰所嫉妒的⼈和事,进⽽对之产⽣破坏、攻击,以发泄⾃⼰的怨⽓。
策略:
1、尽量避免使孩⼦产⽣嫉妒⼼理的环境刺激,正确评价每个幼⼉。
幼⼉的评价⽔平低,不能正确评价⾃⼰和别⼈,他们对⾃⼰和别⼈的评价是以成⼈的评价为标准的,成⼈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和谐、相互猜疑,或当着孩⼦的⾯议论别⼈、贬低别⼈,则会对孩⼦的⼼理产⽣不良影响。
在幼⼉园⾥为了⿎励幼⼉,⽼师设置了⼩星星评⽐栏,使每个幼⼉都能得到表扬:有的是爱学习的红星,有的是爱护玩具的蓝星,有的是进餐好的绿星,有的是爱劳动的黄x……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幼⼉对⾃⼰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明⽩了⾃⼰的不⾜.。
2、转化幼⼉消极的嫉妒⼼理。
采取积极的⽅式使嫉妒的消极作⽤向积极⽅向转化。
如⽂⽂看到评⽐栏⾥⾃⼰的星星⽐别的⼩朋友少,⽼师可以⿎励幼⼉说:“瞧,你已经有两颗星了,再有⼀颗爱护玩具的绿星就可以得到奖品了,加油哦!⽼师的话使⽂⽂看到了希望,并满⼼欢喜地为下⼀颗星⽽努⼒。
3、引导幼⼉树⽴正确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对幼⼉进⾏教育,如:讲故事、做游戏,使幼⼉理解⼈与⼈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每个⼈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各⽅⾯都胜过别⼈,要充分发挥⾃⼰的长处去弥补⾃⼰的不⾜。
不能⽤不正当的、不光采的⽅式去获取竞争的胜利。
4、倾听孩⼦的⼼理感受。
充当孩⼦的“知⼼姐姐”让孩⼦把⾃⼰的烦躁不安说出来,并理解他、谅解他,很多时候,成⼈微笑的眼神、清松的语调能化解幼⼉的不良情绪,有效控制嫉妒⼼理。
爱孩⼦是⼀种责任,原我们的这种健康的爱成为孩⼦快乐成长的永恒动⼒和发展源泉。
6.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幼⼉园个案记录分析:
⼀天午餐前,我拿起⼀本故事书,准备给孩⼦们讲故事,刚起了个开头:“有⼀个虎娃娃,⽼是离不开他的虎妈妈…”就听见⼀细⼩的声⾳在下⾯叫着,“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我低头⼀看,是迪迪,只见他苦着⼀张脸,摇着⼿像是要制⽌我讲下去。
旁边的⼩朋友不⼲了,连声说:“讲下去,讲下去,我们要听的。
”于是我对迪迪说:“⼩朋友都很爱听的,你也慢慢静下⼼来听我说吧。
”说完,我⼜准备继续我的故事。
可是刚说了没⼏句,他的声⾳⼜来了:“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朋友们不⾼兴了“迪迪很烦的,⽼师快讲下去,不要理他。
”我问迪迪:“为什么不爱听故事,你要和⼩朋友⼀样,安静得听。
不能这样打断别⼈,这是不礼貌的。
”可他还是忍不住翻来覆去的就是那⼏句话“别讲了,别讲了,什么时候讲完呀!”我⽣⽓了,对他说:“你不想听,⼩朋友可想听,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请你⾃⼰去找个地⽅坐好,不要打搅我们。
”没想到,他真的站了起来,端起⼩椅⼦,坐到⼀边去了,这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事后,经过我多次细⼼的观察,我发现迪迪这个孩⼦⽐较孤僻,胆⼦很⼩,平时的话很少,上课从不举⼿发⾔,与⽼师也不愿意亲近,总是⼀个⼈玩,也不与别⼈交流,受到同伴的欺负也没有反映,⼀到听故事、看电视的时候,他就会反复那⼏句话“别讲(看)了,别讲(看)了,什么时候讲(看)完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性格变得如此的怪异,孩⼦的内⼼到底要数说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与他的家⼈进⾏了交流,得知孩⼦的⽗母⼯作很忙,平时⽆暇与孩⼦交流,教养的责任主要有两位⽼⼈来承担。
然⽽由于他⼩时候曾⽣过⼀场⼤病,⼏乎丧失性命,因此家⾥⼈都很宠爱他,对他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顺的。
⽼⼈们很注重关⼼他的⾝体健康,⽽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也没有精⼒再去理他,⽆法与他交流,⽽孩⼦由于⾝体原因,也不能外出,每天就是⼀个⼈孤单的摆弄他的那些积⽊。
于是,我试探的问他:“迪迪,你喜欢爸爸、妈妈吗?想他们吗?”他躲开了我的眼光,低下了头。
从他的神情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内⼼是多么孤独,他是多么盼望能和爸爸、妈妈在⼀起呀。
产⽣⾃闭与孤独感的原因:
迪迪的这些⾏为反映出他的内⼼是⼗分孤独的,他的⾃信⼼和⾃主感都没有得到发展。
如:他胆⼦⼩,不与同伴交流,不与⽼师亲近,上课不举⼿发⾔,害怕听故事、看电视等等。
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平时⽗母忽略了与他感情⽅⾯的交流,对孩⼦的内⼼世界的缺乏了解与沟通造成的。
孩⼦觉得⾃⼰被忽视,得不到保护与信任,没有了安全感。
⽽⽼⼈的照料则从他的⾝体条件出发,⽽没有了解孩⼦的年龄特点,限制了孩⼦的兴趣爱好,使孩⼦没有了⾃主权,好像被关在⼀个⽆形的笼⼦⾥了。
⼩班的孩⼦正处于⼀个⼈⼀⽣中第⼀个⼼理反抗期,压制他的愿望便会引起他的反抗。
因此他对集体参与的活动显得特别的反感,便⽤语⾔制⽌来表⽰⾃⼰的不满。
这是⼀种多么不健康的⼼理呀。
对于这样的孩⼦,的办法就是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其⽗母在⼯作之余多投⼀些关注给与他们的孩⼦,孩⼦多进⾏⼀些交流,了解他现在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
让孩⼦知道⾃⼰是多么的爱他,他也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分⼦。
⽽⽼⼈们则要适当改变⾃⼰的教养态度,放开⼿,给与孩⼦⼀些可以承担的任务,如拿拖鞋、分碗筷等等。
这样才能使孩⼦对⾃⼰充满了⾃信⼼,才能使孩⼦⾃主⾃⽴。
改变,从⽗母开始:
在我的建议下,孩⼦的⽗母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态度,不再以为孩⼦还⼩,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是抽出时间与孩⼦⼀起游戏外出,⽽⽼⼈们也不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是⿎励他⾃⼰去试试,平时也有意识的带他与别的孩⼦⼀起玩。
⽽我则在幼⼉园⾥经常有意识与他交谈,并给与他⼀些可以完成的⼩任务,如整理玩具等。
这样经过了⼀段时间,在我们家园共同配合下,在我们的爱⼼、耐⼼下,迪迪慢慢⾛出了孤寂的世界,开始从旁观别⼈的游戏,到偶尔也参与集体活动了,他的笑容也⼀天天的增多了。
⼼理学家早有这样的论点:影响孩⼦⼼理健康的关键是与社会环境、⽗母或护理之间早年的交互作⽤。
在这个时期的孩⼦,他们⾃我意识刚刚萌芽,正处于爱动爱玩,开始有交往意识的时期。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对他⼈和社会取得信任感,获得⾃主感,需要参与成⼈的活动,去做⼀些⾃⼰⼒所能及的事。
如果这时候,抚养⼈能够对孩⼦的那些⾏为及时给与回应,允许他参与⾃⼰的活动的话,孩⼦会觉得⾮常⾼兴,对⾃⼰的能⼒也有了信⼼。
反之,如果成⼈不能理解孩⼦的要求,对他们采取的是回避、漠视的态度的话,孩⼦会觉得⾃⼰是多余的,对外界的态度也是拒绝的,他们便会⽣活在⾃⼰的内⼼世界,将⾃⼰与外界隔离,变得更加孤单、⾃闭的。
7.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时间,许多孩⼦在玩⾃⼰的玩具。
鑫鑫由于没参与区域活动,他只是看着⼤家玩。
于是,我对鑫鑫说:“我们⼀起来玩娃娃家吧。
”他摇摇头,眼睛⼀直盯着明明。
原来,明明⼿上玩的卡车玩具,鑫鑫被卡车深深地吸引着。
我正在思考的时候怎么样让他参与⼤家的活动,正在这时,明明突然哭了起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只见鑫鑫和明明使劲地拉扯着卡车。
我赶紧过去分开拉扯着的两个⼈,把玩具还给了明明,并柔声地对鑫鑫说:“鑫鑫,你很喜欢卡车对吗?”他眼⾥噙着泪⽔,点了点头。
“喜欢的东西如果是别⼈的,你能抢吗?”“该怎样做呢?”于是我引导他注意⼀些与⼈交往的技巧。
采取的策略:
1.家园合作,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进⾏沟通,教会他⼀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想玩别⼈的玩具时,不能去抢,要学会争求别⼈的意见,如:“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等等。
2.考虑到⼩班幼⼉的⾃我中⼼倾向,为避免孩⼦过于渴求某种玩具,让爸爸妈妈为他准备车类玩具,满⾜孩⼦玩的愿望。
8.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放学时间,还有⼏个⼩朋友没接⾛,在玩区域玩具,鑫鑫选择了建构区,他拿起⼀盒长⽅形的积⽊,利⽤围合、叠⾼等技巧在专注地搭建着,他边搭边对我说:“⽼师,我要搭⼀个的⼤⾼楼。
”看到我肯定的⽬光后,他更加得意地摆着,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朋友来了,她也很喜欢玩积⽊,所以,⽉⽉⼩朋友也来到了建构区。
只见她刚伸出⼩⼿想拿玩具的时候,鑫鑫便⼤声地排斥道:“这是我玩的,你不准拿。
”可怜⽉⽉⼩朋友被他这样⼀喊,吓得把⼩⼿缩了进来,很⽆奈地⾛出了建构区。
采取的策略:
1.让幼⼉明⽩游戏的规则,加强规则意识。
2.给孩⼦⼀个正向的引导和积极的⼼理暗⽰。
将⽉⽉引到建构区后,我对鑫鑫说:“鑫鑫,让⽉⽉和你⼀起玩建构区玩具好吗?”鑫鑫在⽼师的暗⽰下,⽆可奈何地点点头,不情愿地将⼿中的⼀些玩具推给⽉⽉。
我故意表扬了他能够和⼩朋友⼀起分享玩具。
产⽣的效果:在以后的⼏天⾥,鑫鑫在建构区的时候,再也没有出现拒绝同伴的现象,⽽且每⼀次都能和⼤家玩得开开⼼⼼。
9.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在离园的时候,⼩朋友们都选⼀本书,边看边等家长。
鑫鑫喜欢上了楠楠拿的⼀本绘本叫《⽅格⼦⽼虎》,于是他和楠楠⼀起看起来,边看边⼤声地说着⽅格⼦⽼虎真漂亮,楠楠说竖条条的⽼虎漂亮,鑫鑫说竖条条的⽼虎才不漂亮,说着就把书往⾃⼰这边拿了过去,这时鑫鑫⼀把抓在楠楠脸上,楠楠哇哇⼤哭起来。
采取的措施:
1.引导幼⼉意识到⽼虎的哪种条纹都有各⾃的特点,⼩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不可动⼿打⼈,不要动⼿打同伴,有什么事可以告诉⽼师、可以告诉爸爸妈妈。
2.鑫鑫的爸爸妈妈说:鑫鑫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等类型的动画⽚,因此,经常模仿⾥⾯的动作。
经过这件事,爸爸妈妈和我达成共识,有选择地看电视,并加以引导。
3.由于⼩班孩⼦⾃我中⼼倾向明显,常常以⾃⼰的需要作为的标准。
因此,在玩的时候遇见⾃⼰想玩的玩具往往就会去抢,所以我们尽量给幼⼉准备充⾜的玩具。
4岁的孩⼦爱模仿的特点⾮常突出,⽽模仿⼜是这个时期孩⼦主要的学习⽅式。
因此,孩⼦所表现出来的⾏为往往是平时最爱模仿的⾏为。
鑫鑫之所以喜欢打⼈、骂⼈,与平时观看的电视节⽬有很⼤的关系。
所以作为成年⼈,我们应有选择让幼⼉观看⼀些有意义的电视节⽬,让幼⼉有⼀个积极向上的模仿对象,引导他逐渐调节和控制⾃⼰的情绪⾏为,使他产⽣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动。
10.幼⼉园个案观察记录
⼀次午餐后,孩⼦们吃完饭坐在椅⼦上看着⾃⼰喜欢的图书。
这时,我的⽿边突然传来⼀声刺⽿的“尖叫”,⼀时间其他孩⼦都放下⼿中的图书,和我⼀样循着声源望去。
最后⼤家的⽬光全都集中在⼩开的⾝上。
⼩开看到我的眼神⽴刻说:“是他叫的。
”⼀边⼿指着⼩宇⼀边对我说。
⼩宇愣住了,不过他也马上回答说:“是他叫的,我没叫。
”接下来,⼤家也就知道了他俩的互相推诿。
所以我果断地叫住⼩开:“⼩开,你到⽼师这⾥来。
”⼩开听我这么⼀叫,慢步⾛到我⾝边。
⽴刻就说:“我叫了⼀点,我叫了⼀点。
”“⼩宇尖叫了吗?”我严肃地问他。
“没有,我叫了⼀点。
”“你觉得尖叫好吗?⼩朋友都在看书,你觉得⾃⼰做得对吗?”“不对,我就叫了⼀点。
”“⼩朋友在看书,看书的时候要保持安静。
你这样尖叫会打扰⼩朋友看书的,所以你以后要安静地看书,如果要说话,也是和⼩朋友轻声地说话,不能尖叫了,知道了吗?”我耐⼼地开导他。
“知道了。
”⼩开回答的声⾳很响亮,很⼲脆!但这响亮中似乎带了点不服⽓。
分析:⼩开⼀连串地回答我的问题总是说“我就叫了⼀点。
”显然他是意识到⾃⼰刚才的⾏为确实发⽣了。
但是他觉得影响不⼤。
其实⼩开不知道哪怕他⼀点点的尖叫就已经影响到⼩朋友看书了。
他是在⽤声⾳破坏别⼈看书的环境。
这是⼩开对⾃⼰的⾏为还没真正认识到有何不妥之处。
所以才这么理直⽓壮地回答我。
后来我跟他⽗母沟通后了解到⼩开没上幼⼉园之前,⼀直是由妈妈带着,妈妈对⼩开宠爱有加,但也有严厉的时候。
可是⼩开已经养成了随⼼所欲的习惯,在家⾥想怎样就怎样,妈妈有时虽然也听到⼩开尖叫,但都是⼀会的事情,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告诉⼩开这样叫有什么不好或者告诉⼩开打扰邻居休息了等,⼩开既然认识不到⾃⼰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所以他才会在公众场合尖叫⼀下,以⽰⾃⼰的毫⽆拘束、⾃由⾃在。
措施:以⼩开刚才这么⼀叫,我就跟他说:“你看XX看书多安静,他们都是在认真地看书,轻声地和旁边⼩朋友说话,有
⼤声叫的吗?”⼩开摇摇头。
“如果让你作为看书的⼩朋友,听到⼀个⼩朋友这样尖叫,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声⾳不好听?”⼩开还是点头回应我。
那你会怎么做呢?⼩开断断续续地说:“我叫他不要叫了。
”“对呀,看书就要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看好书,如果有杂⾳出现,那就不能往下看了。
”我利⽤榜样⽰范和换位思考的⽅式耐⼼地开导⼩开,让⼩开明⽩看书时应该遵守的规则。
同时,我也会利⽤空余时间和⼩开的爸爸妈妈交流在幼⼉园⼩开发出“尖叫”的情况。
在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应⽴即纠正他不应该这样,⼀是会把喉咙会喊得不舒服,⼆是容易影响别⼈的休息。
让⼩开能意识到⾃⼰的⾏为是不对的,如果⼩开不接受,那就也让他当⼀回“别⼈”,只有体验到别⼈的难受了,他才会知道这样尖叫是不好的。
⽼师和家长⼀起携⼿慢慢教育⼩开,相信⼩开会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