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江苏语文必修1 第4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嗥.
叫( ) 残羹.( ) 聆.听( ) 毛骨悚.
然( ) 嘎.啦( ) 嬉.戏( ) 迸.发( ) 饿殍.( ) 艾蒿..
( )( ) [答案] háo gēng líng sǒng g ā xī bèn ɡ piǎo ài h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晃⎩⎨⎧摇晃( )晃眼( )
(2)弹⎩⎨⎧弹丸( )弹劾( ) (3)迫⎩⎨⎧迫近( )迫击炮( ) (4)冲⎩⎨⎧冲刷( )冲床( )
[答案] (1)huàn ɡ/huǎnɡ (2)dàn/tán (3)pò/pǎi
(4)chōnɡ/chònɡ
2.语境辨析法
(5)德国柏.( )林的一些老城区没有柏.
( )油路。

(6)学子们在得到通知书的兴.( )奋之余,兴.
( )致勃勃地向留学专家了解留学事宜。

[答案] (5)Bó/bǎi (6)xīnɡ/xìnɡ
二、写对字形
(1)⎩⎨⎧sī(
)鸣sī(
)杀sī( )扯 (2)⎩⎨⎧wān ( )蜒wǎn ( )言wǎn ( )惜
(3)⎩⎨⎧tuān ( )急chuǎn ( )气zhuì zhuì( )(
)不安
(4)⎩⎨⎧rú( )动
rú( )子可教相rú( )以沫
[答案](1)嘶/厮/撕(2)蜿/婉/惋(3)湍/喘/惴惴(4)蠕/孺/濡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聆听·倾听
①从内容看,“聆听”的是指导、教诲或音乐等。

“倾听”的是意见、想法等。

②从方式看,“聆听”表示恭敬地听。

“倾听”表示耐心地、细心地听。

③从对象看,“聆听”多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

“倾听”多用于上对下。

(2)启示·启发
①对象不同:“启示”的对象是人。

“启发”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认识。

②方式不同:“启示”是给暗示或提示,使人明白。

“启发”是通过事例或话语从旁诱导,引发联想,使人明白。

③来源不同:“启示”来自某物。

“启发”来自人,也可来自某种事物。

(3)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语气重,可用于害怕,也可形容非常冷。

“胆战心惊”语气稍微轻一些,又表示内心害怕、恐惧。

2.明确词义
(1)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2)指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áo)叫,从一个山崖荡漾.(yànɡ)到另一个山崖,回响
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这是一种不训服
..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miè)视情感的迸.(bìnɡ)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嗥háo,训—驯,迸bènɡ。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语病,并改正。

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也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词搭配不当,“也”改成“都”。

[资料链接]
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1887年生于美国依阿华
州伯灵顿市。

美国科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美国著名生态学
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
者”。

19世纪后期,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破坏了环境。

人们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使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

面对生态平衡被破坏、地球荒漠化的处境,奥尔多·利奥波德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研究,写成了《沙乡年鉴》,本文即选于此书。

[文本鉴赏]
本文从一声寻常的狼的嗥叫写起,联系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分析了狼的嗥叫声中所包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提倡人类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答案]①狼的嗥叫及其含义②被破坏的草原难恢复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面对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1)这是一种不驯服的
....、对抗性的悲鸣
......,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
......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
..的含义,
...更加深刻
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山长久地
...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
...聆听狼的嗥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鸣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
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的灾难。

(2)“明显而迫近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
是人们不知道“隐藏着”的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

(3)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的思考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问题。

二、阅读课文第4~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章第4段对狼的描写有何特点和目的?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现身说法,交代了自己曾经对狼有过的错误认识和从狼“令人难受”的目光中所获得的心灵的震动,认识到失去了狼就失去了天堂。

这段叙述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2)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虽然消灭了狼,鹿得到暂时的繁衍,但最终鹿的数量超过了自然力的承载程度,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的严重恶果。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10段中“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选票和美金”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揭示了人和动物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这里隐含着一层意思,即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和发展”而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6.第10段中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荒野寓指自然,自然界在无声地启示、教育着我们,需要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自身存在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

这里,作者含蓄而又深刻地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有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君临火星。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人类应该认识到我们不过是自然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脱离人类中心论,承认自然母亲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人类对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观点二)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智慧,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智慧的力量,并有所作为,才有了如今文明的进步。

在当今环境遭受破坏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和谐中求得发展的空间。

(观点三)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我们用科学的头脑掌握规律,趋利避害,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而不是蛮干,合理地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资源,又不
破坏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极富哲理性的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叫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如文章第8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其恢复快得多,也容易得多。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文中的不少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再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作者由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2.写作指导
怎样使语言蕴含哲理,富有意蕴
(1)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

(2)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的思考。

(3)引用名言。

名言名句是历经岁月考验的恒星,如果能恰当运用,既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使文章有文采。

(4)藏而不露,意味隽永。

有时候,对有些话不必说得太直白,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理解去补充和创造。

3.迁移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

请你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运用
富有哲理的语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像山那样思考
蓝天不语,却有苍鹰搏击蓝天留下的壮美弧线;高山不语,却有苍松翠柏扎根山崖的傲然挺立。

陶醉自然,纵情山水,感悟生命,不妨像山那样思考。

时光如风,那份悠然的诗意与我们渐行渐远。

驻足在城市中央,漠然凝视眼前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世界,空虚迷惘之情渐渐涌上心头……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之间,匆匆的步履声、嘈杂的喧闹声在我耳畔幻化成了一股最冷的风,孤独、无助之情铺天盖地而来……
此时此刻,行走的人们,不妨像山那样思考,学着放慢脚步,感知身边的鸟语花香,莺啼燕喃,你会发现,生活似乎回归到了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生活似乎找回了那种“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的闲适。

像山那样思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徜徉于群山怀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生活就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稳重。

面对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不再漠然视之,凭借这一份睿智,我开始爱上这匆匆的行色;面对漫漫人生路上茫茫的尽头,不再迷惘失去方向,凭借这一份稳重,我看到洒满阳光和开满鲜花的花园正在前方不远处;而面对这个眼花缭乱、纸醉金迷的世界,不再无助,不再孤独。

我试着像山那样思考,去收获一份睿智和稳重。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自然现象入手,由一声震撼心灵的狼嗥,指出狼的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自己的哲思,指出
我们“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而“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揭示了安全背后的潜在危险,警示人类,要着眼未来,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应用角度】“人与自然”“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等。

2.素材应用
人一直把自己当成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环境被污染,物种在灭绝……疯狂的掠夺,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

人们高举文明与发展的旗帜,一路高歌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利奥波德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借一声震撼人心的狼嗥,诗意地表达了一种对环境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群文阅读]
⊙闻小语站在旷野,就像深入一个巨大的思想的旋涡,那么深邃却又那么孤独。

人的记忆常常是纷乱不堪的,难以整理,甚至会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变得杳无踪迹。

但是,当你站在旷野里的时候,一切突然都变得清晰起来了。

旷野是如此广袤,没有边际,你永远站在中央,永远站在它的内心。

所有的回忆,低回的乡音,山坡的青草,穿越峡谷的雄鹰,站在时光中的树,还有那条从古流到今的河流,都在它的目光里无穷地生动着、苍翠着。

你不会遗忘也无法遗忘,生命中所有的细节都变得和你息息相关,你随随便便地站着,便站成了一种永恒。

旷野属于四季。

春的花香,夏的葱郁,秋的苍凉,冬的凛冽,都是旷野永远的内容和方向。

旷野属于生命。

在草的枯荣里,在花的开谢中,在河的来去间,在鹰的翅膀上,无不涂抹着旷野的思绪和身影。

草长莺飞,桑田变迁。

岩石上长
满了野草,山沟里开满了野菊,泥土里尽是芬芳,河流里注满了希望。

旷野需要生命的充实,需要绿,需要很多很多的声音,需要很多很多的目光和渴望。

倾听旷野,其实就是倾听自然。

没有什么会比旷野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

倾听旷野必须抛弃所有语言的粉饰。

唐朝的吟咏,宋代的歌唱,那些美丽的衣裳里裹着的并不是你的旷野。

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彻底裸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旷野,接近自然。

旷野是原始的,旷野是粗犷的,旷野是你来到人世里最初的注视,旷野是你离开世界时最后的风景。

旷野有它自己的语言。

夏虫的鸣唱,荒草的挣扎,弯月的凄清,还有鹰击长空的长啸,那些都是旷野独有的语言,简单而深刻,直接却饱满。

在旷野听风,听的就是来自旷野深处的声音。

风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这是旷野生生世世不灭的追问。

风从山谷深处吹来,风从思乡人的心中吹来,风从历史的荒漠里吹来。

风吹过浅草,风吹过原野里孤独的树,风吹过寂寞独行人的眼睛,风吹过一大片又一大片的思念。

疾风吹劲草,风过总留痕,风动着,草动着,河动着,心灵也跳动着。

那是生命与生命的撞击和较量,那是最古老也是最华美的乐章。

倾听旷野,听一抹乡愁,听一道风景,听一个故事,听历史的声音穿过冰冷的时间入侵到你的心灵。

也许你会哭,或者你会笑。

这些悲喜总要混合在旷野无限的空旷和无穷的生机里,让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感动。

花开花谢,草盛草衰,月圆月缺,雁去雁回,峰回路转,这些都是旷野,都是你无法遗忘的人生。

站在天地间,倾听旷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倾听。

你这样深入着,这样思索着,这样融入着,于是,在不经意间,你也变成了一片旷野。

(选自《文苑·经典选读》,有改动)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
规。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

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

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

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建议阅读篇目:
《遥远的自然》(韩少功)
《河上一周》(梭罗)
《缅因森林》(梭罗)
《夜宿松林》(斯蒂文森)
[诵国学经典]
1.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周易·乾卦·文言》) [明理知义]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

[成长启示]《周易》作为上古时期的占卜文献,被儒家解释发挥后,成为儒家借以表达政治思想的经典。

在儒家的理想状态中,圣明的君主应当是和谐的表率,无论是自身道德还是治国之道,都能与天地万物相配合协调,达到和谐的境界。

后世的儒家学者无不推崇这一理念。

战国子思说“和也者,天下之远道也”(《礼记·乐记》);西汉董仲舒说“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北宋周敦颐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第七》);北宋程颐说“若至中和,则是达天理”(《河南程氏遗书》)……而“和”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标志之一得到发扬,不仅是本土思想,甚至连佛教中的两名高僧寒山、拾得,也被民间奉为“和合二仙”,以象征和寄托和谐美好的心愿。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却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成长启示]一个人斤斤计较吃穿等生活琐事,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

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