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六 君子之风论论语名师导航 选修 试题(共8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君子之风名师(mínɡ shī)导航
内容感知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

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那么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他曾经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虽然孔子自谦地说自己没有才能到达这个“道〞,但他却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到达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表达,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根底与核心。

在今日中国,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根底梳理
一、重要字词
1.字音字形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弘.毅〔hóng〕棘.子成〔jí〕鞟.〔kuò〕
2.通假字
孙.以出之〔通“逊〞,谦逊〕
知.者不惑〔通“智〞,明智,聪明〕
3.重要(zhòngyào)词语
据.于德(执守)
游.于艺(广泛涉猎)
君子义以为质.〔根本,根底〕
无求生以害.仁〔损害〕
有杀身以成.仁〔成全〕
君子喻.于义〔明白,懂得〕
未足.与议也〔值得〕
人不堪.其忧〔经受得住〕
士不可不弘毅
..〔弘:广阔。

毅:坚毅〕
任.重而道远〔负担,担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严厉,严肃。

安:安详〕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è yīè shí)者,未足与议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饭.疏食〔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知者乐.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
6.成语积累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如今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忧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忧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后泛用以形容非常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已:停顿。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君子哉
夫子自道也
2.宾语前置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仁以为(yǐwéi)己任,不亦重乎
3.介宾短语后置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4.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三、文化常识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术语。

有两种含意。

其一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根本才能: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马车驾驭〕、书〔书法〕、数〔算法〕。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二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的学说。

四、?论语?名句识记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知者乐水,仁者。

句段剖析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剖析:“杀身成仁〞被现代的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其实,我们认真、深化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那么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珍贵的,那就是“仁〞。

“杀
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鼓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君子(jūnz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剖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

它明确提出了义和利的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他认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开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锋利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剖析:孔子竭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承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承受。

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剖析:在此,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相貌。

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剖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应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符合“中和〞的原那么。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那么的。

构造(gòuzào)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的义利观
“义者,宜也〞〔?中庸?〕。

“宜〞是“适宜〞的意思,“义〞那么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那么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

而“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展了反复讨论。

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那么提出了“先义后利〞思想。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无视利益的获得。

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开展的重要根底。

?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在“庶〞〔人口兴隆〕、“富〞〔生活富裕〕之后进展“教〞〔教育〕。

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开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guān xì)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

在孔子与子贡议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
不立〞〔?论语·颜渊?〕。

足食和足兵表达了功利追求,而民信那么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作出选择。

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合适我们如今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场经济的开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地凸现出来了。

正确对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作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

那么我们如今要做的应是去标准,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

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展调节。

探究
【问题】“君子〞与“小人〞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请以“走近?论语?——却说‘君子’与‘小人’〞为主题,进展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君子〞与“小人〞不仅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也是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过去是这样,今天仍然如此。

理解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于我们处世做人大有裨益。

探究(tànjiū):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阐释,搜集古人关于“君子〞“小人〞的阐述,做读书卡片。

第二步,研读关于?论语?的读书卡片,重点理解孔子所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三步,研读古人有关“君子〞与“小人〞的阐述,然后与孔子的阐述进展比拟,理解孔子的君子观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开展。

最后考虑:在今天,什么样的
人才能算作君子?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君子观?
第四步,再次研读?论语?有关“君子〞的阐述,理解在孔子的思想中,普通人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君子。

在此根底上,同学之间展开讨论:除了孔子的阐述之外,在今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还要做到什么?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内容总结
(1)六君子之风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2)“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3)构造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的义利观
“义者,宜也〞〔
(4)“宜〞是“适宜〞的意思,“义〞那么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那么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