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不应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有限的教学设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一、激发兴趣是欣赏的首要条件
在音乐课堂中,听是接受音乐的必经途径,而学生对单一的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
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
欣赏圣桑的《天鹅》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那郁郁葱葱的森林、碧绿如茵的草地,欣赏那从湖而缓缓移过的皎洁月光,欣赏那天鹅高贵典雅的身姿和安详自在的神态。
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
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了大鹅以高资优雅的神情,安详浮游的消景。
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形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
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荡于水面时,水面波动、天鹅高雅优闲。
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在这首乐曲里,如果大提琴代表了天鹅,钢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美丽的天鹅公主期待着王子的到来。
那伤感柔情的音乐,那诗情画意的场景映入学生的眼帘。
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大大
丰富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
学生只有理解音乐,产生兴趣,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对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起着不可估
量的作用。
二“听赏”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发展听觉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听赏中可以运用提问法、对比法和视听结合法去引导学生。
1、提问法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
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质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通过认真聆听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释疑。
做到这点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
学生的提问是他们的思维过后汲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
如有学生问:你们能听出乐曲的节拍吗?”、“书中写出乐曲的演奏形式是小号独奏,为什么同时还有其他乐器在演奏,到底怎样的演奏形式叫独奏呢?学生的问题往往比教师的更精彩,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同时也能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
2、视听结合法
学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
它是根据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及理解,通过对音乐的音高、速度、节奏等要素处理而成的。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
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恰当地运用视频、VCD视听工具则能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这样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的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多感官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深入
l、唱”的参与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而哼唱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反映,这种反应有助于聆听者强化其感受音乐的能力。
如欣赏二胡曲《赛马》时,教师通过自己范唱、弹奏等方式指导学生唱主旋律。
在唱的过程中,主题旋律己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记忆之中了。
所以,当再次欣赏作品时他们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乐曲中的主旋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紧张激烈,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跟者哼唱。
唱主题及片段可使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
2、“想”的参与
艺术是没有定式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因此我提倡“自由想象”,在欣赏音乐后,让学生大胆想象并发表不同见解。
“想”的参与就是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
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创造也会不尽相同加。
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教
师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根据乐曲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名。
听后,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为乐曲配上了:《月光曲》、《静》、《催眠曲》《清风》《夜晚的情侣》等极富想象力的曲名。
通过“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人、审美判断力而且能使他们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美的音乐形象,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获得更美好的享受。
3、“动”的参与
情动于中而行了言,言之小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达尔克泽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认为: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习音乐的节奏,必须要依靠身体大肌肉的运动反应,而且这种身体运动反应又必须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反应紧密联系。
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听赏和多感官参与这两个环节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有效地45分钟内,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的
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成了音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