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单元课堂达标练习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单元课堂达标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7.4 4.2 5.0 3.8
反应后的质量(g) 6.2x 5.2 3.8
A.物质a是生成物B.x=5.2
C.d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后原子数目减少了
2.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2 D.C3H8
3.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
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4.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
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
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
5.对化学反应:M+H2SO4=CaSO4↓+2N的认识,错误的是()
A.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相对分子质量:M>N
C.M可能是CaO D.N可能是HNO3
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有单质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17:24
7.现有一包碳酸钙和生石灰的混合物,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品21.2g将其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33.3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约为()
A.52.8%B.47.2%C.36%D.64%
8.实验时有一块未知质量的石灰石样品(含杂质20%,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3g,向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105.6g,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在样品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50% D.80%
9.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分子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分子的个数比为4:3
C.物质C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
10.在 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4%,将该混合气体 10克通过灼热
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将气体再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40g B.30g C.10g D.5g
11.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属于混合物
B .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丙+丁乙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5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一定为8:12
12.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丁的化学式为H 2O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14:11
C .丙的化学式为CH 3O
D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13.深圳进行机动车限牌,汽车尾气污染得到控制。
如图是汽车处理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B .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7:11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 CO+NO
N
+CO 催化剂
D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增加了生成物的质量
14.现有下列四组物质:①乙炔(C 2H 2)和苯(C 6H 6);②乙烷(C 2H 6)和乙醇(C 2H 6O);③丁烷(C 4H 10)和乙醚(C 4H 10O);④甲苯(C 7H 8)和甘油(C 3H 8O 3)。
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
符合该条件的共有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15.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3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6.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断增多
17.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A.40g B.60g C.30g D.50g
18.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A.2:1 B.2:3 C.3:1 D.1:2
19.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g50200
反应后的质量/g23X243
A.x的值等于2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8:1
20.从如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 .反应后生成的丙属于氧化物
21.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剩余固体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氯酸钾的质量
22.已知NaHCO 3受热分解生成Na 2CO 3,3
23222NaHCO Na CO +CO +H O Δ。
把12克
NaHCO3和Na 2CO 3的混合物样品加热至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9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生成的CO 2质量为4.4克
B .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30%
C .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为8.6克
D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3%
23.高温条件下,14.4g 某种铁的氧化物恰好与5.6g 一氧化碳完全反应,则该氧化物中铁
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 .18:7
B .7:2
C .7:3
D .21:8
24.复方冬青油软膏有强力镇痛作用。
其有效成分的分子模型如图。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物质属于有机物
B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 8H 8O 3 C .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D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8∶3
25.一定质量的甲烷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甲烷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CO 、CO 2和H 2O ,且总质量为20.8g ,其中H 2O 的质量为10.8g ,则CO 2的质量为 A .5.6g B .8.8g C .4.4g D .4.8g
26.某密闭容器中有X 、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X
O 2
CO 2
H 2O
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B.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16克D.生成CO2与H2O的质量比是89:54 27.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60
B.b可能是单质
C.c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8
28.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不同时刻的质量如表所示。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为3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2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4
30.用镁和铝分别同稀硫酸反应,若要各制得10克氢气,则需要用去的镁和铝的质量比是A.4∶3 B.8∶9 C.3∶1 D.1∶3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B
【解析】
【分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0.2g,是生成物;a质量减少1.2g,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生成物还少1.0g,所以b为生成物,x=5.2g。
【详解】
A、a质量减少1.2g,是反应物,选项A不正确;
B、分析可知x=5.2g,选项B正确;
C、d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选项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2.D
【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3.D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实际就是物质的分子个数,而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分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变化,故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错误,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可能是
置换反应,错误,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错误,D、若取xgA和xgB反应,由于可能有反应物过量,故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
2xg,正确,故选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反应类型
4.A
【解析】
【详解】
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
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 正确;
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
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A
5.C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A正确;
B、根据酸的性质,M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相对分子质量:M>N,故B正确;
C、M可能是CaO,故C正确;
D、N 不可能是HNO3,只可能是水,故D错误。
6.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2H2O+2SO2;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
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反应物中氧气属于单质硫化氢属于化合物;B、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C、由图示或方程式都可以看出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2×(2+32):6×16=17:24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7.B
【解析】
【详解】
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
322210011121.2gx
11121.2gx
CaCO 100
2HCl CaCl H O CO +++=⨯↑
22CaO 2HCl CaCl 56111
21.2g (1x)
11121.2g (1x)
5H 6
O
=
⨯-⨯⨯++-
由题意可得:11121.2gx 100⨯+11121.2g(1x)
56
⨯-=33.3g ;
x≈47.2%。
故选B 。
8.B 【解析】 【详解】
解:设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w ,根据固体减少量可以求出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为w ﹣10.3g ,设高温煅烧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2CaCO CaO +CO =10044x
w-10.3g
↑
高温
w 10.3g x 100
=44
﹣ ,
x =
25(w 10.3g)
11
- ,
石灰石中杂质质量为20%×w =0.2w ; 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w ﹣
25(w 10.3g)
11
-﹣0.2w =23.4g ﹣1.47w ,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10.3g+100g ﹣0.2w ﹣105.6g =4.7g ﹣0.2w ,
3
222CaCO +2HCl C =10aCl +H O +CO 0
4423.4g-1.47w 4.7g-0.2w
↑
w ≈12.5g ;
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23.4g ﹣1.47×12.5g ≈5g ;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占样品的质量分数
为5g 12.5g
×100%=40%。
故选B 。
9.D
【解析】
将图对应成微粒相等如图:
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A、通过观察题中的图,可以发现物质A和C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故A 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4:3,故B正确;
C、通过观察题中的图,物质C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故C正确;
D、由图示物质的构成可知,A是氨气,B是氧气,C是氮气,D是水,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2×14×2):【6×(1×2+16×1)】=14:27,故D错误。
10.B
【解析】
【详解】
在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则含有碳元素1﹣64%=36%;10g 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
淀的质量是10g×36%÷(12
100
×100%)=30g。
故选B。
11.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后甲、丁质量减小,说明两者为反应物,丙质量不变,说明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乙质量增大,说明乙为生成物。
【详解】
A、由图可知,乙为纯净物,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为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甲、丁为反应物,乙为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丁乙,或甲+丁乙,故选项错误;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8g-4g ):(12g-2g )=2:5,故选项正确;
D 、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无法确定乙、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无法确定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12.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3H 2CH 3OH+H 2O ,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反
应的类型等。
【详解】
A 、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 2O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12+16×2)=3:22,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丙的化学式为CH 3OH ;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由上述反应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13.A 【解析】 【分析】
结合图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物生成物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
2
22CO+2NO
N
+2CO =催化剂
,结合方程式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A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及数目发生了变化,故A 正确;
B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28:(44×2)=7:22,故B 错误;
C 、方程式未配平,故C 错误;
D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此类题目重在从图中提炼信息,根据信息进行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要注意排除干扰微粒以及补充缺少的微粒,让图恰好体现反应的本质关系。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1)(4)组符合,(2)(3)组不符合。
考点∶ 考查根据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15.C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1,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由反应可知,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
【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A、理论上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b)g氧气,但是由于氧气可能有部分溶于水或部分氧气留在试管中,因此实际上收集的氧气会偏小,故A不正确;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部分分解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故B不正确;
C、在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C正确;
D、在0~t2时段,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没变,混合物中的质量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C。
17.C
【解析】
【详解】
解:10.0g该气体混合物中碳的质量=10.0g×36%=3.6g;所以 CaCO3中碳的质量为3.6g,又
因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
100
×100%=12%,所以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
3.6g
12%
=30g。
故选C。
【点睛】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碳元素和碳酸钙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8.A
【解析】
【详解】
由于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则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a,则B的相对分子质
量是11a。
设1.8gA与B反应时B的质量为x
A+3B=2C+2D中
9a 33a
1.8g x
解得:x=6.6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的质量为:1.8g+6.6g﹣5.1g=3.3g
则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6.6g:3.3g=2:1
故选A。
19.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故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则甲是化合物,故B正确;
C、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反应是甲生成丙丁的反应,为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4:3=8:1,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反应中减少的我反应物,增加的为生成物。
20.D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CO2一定条件
2CH2O;
【详解】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故B正确;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16=11:4,故C正确;
D、反应后生成的丙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D。
21.A
【解析】
【详解】
A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2.B 【解析】 【分析】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碳酸氢钠质量为x 、反应生成的碳酸钠y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3
23222NaHCO Na CO +CO +H O 1681064462x
y 2.2g 3.1g
↑∆
固体质量差
1681064462
===x y z 3.1g
x=8.4g y=5.3g z=2.2g
【详解】
A 、反应生成的CO 2质量为2.2克,故A 不正确;
B 、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
12g-8.4g
100%=30%12g
⨯,故B 正确; C 、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为8.4克,故C 不正确; D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为23468.4g 100%+(12g 8.4g)100% 3.9g 84106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9g
100%=32.2%12g
⨯,故D 不正确。
故选B 。
【点睛】
=
100%⨯碳酸钠的质量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样品的质量。
23.B
【解析】 【详解】
设5.6g 一氧化碳完全反应需要氧元素质量为x ,
228165.6g C O O x
O C +→
x 16=5.6g 28
x =3.2g ,
则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4g ﹣3.2g):3.2g =7:2。
故选B 。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24.D 【解析】 【分析】
复方冬青油软膏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由分子模型图可知,该物质的分子有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详解】
A 、该物质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 正确;
B 、该物质的分子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883
C H O ,故B 正确;
C 、该物质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2CO 和2H O ,故C 正确;
D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18):(316)1:6⨯⨯=,故D 不正确。
故选D 。
25.C
【解析】解:甲烷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4=3:1,所以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也为3:1,10.8gH 2O 中氢元素的质量=10.8g×=1.2g ,则CO 和CO 2中总的碳元素的质量=1.2g×3=3.6g ,设生成的CO 的质量是x ,CO 2的质量为y ,则x+y=20.8g−10.8g ,x+
y=3.6g ,解得x=5.6g ,y=4.4g 。
故选C 。
26.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X 质量减少46g ,是反应物;反应后二氧化碳增加88g ,是生成物;反应后水增加54g ,是生成物。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6g+128g+1g+0g=0g++89g+54g 待测,=32g 待测,氧化
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X ,8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88g 100%=24g 44⎛⎫⨯⨯ ⎪⎝⎭;54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54g 100%=6g 18⎛⎫
⨯⨯ ⎪⎝⎭
,
24g+6g=30g <46g ,X 中一定含有氧元素,错误; B 、物质X 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正确; C 、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32克,错误 D 、生成CO 2与H 2O 的质量比是88:54,错误 故选B . 27.D 【解析】 【详解】
A.x =40+40+10+32﹣12﹣10=1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后a.d 质量减小,是反应物,b 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因此b 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参加反应的a 与d 的质量比为:(40﹣12):32=7: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28.A 【解析】 【详解】
解:数据处理得如下结果:
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可知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由于64=32+32,丙变化的质量为0,所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根据质量比为2:1:1,可得a =26,b =1,丙在过程中质量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且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为
22=1
1
=1:1(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各自的质量比上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
故选A 。
29.C 【解析】 【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选项错误,故选C。
30.A
【解析】
根据镁与酸反应时化合价为+2价、铝与酸反应时的化合价为+3价,利用一定量金属完全反
应产生氢气质量=
金属的化合价
金属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质量,可以较简单地计算出产生相同质量氢
气时,消耗掉镁和铝的质量比。
设消耗镁的质量为M,消耗铝的质量为A。
则
2 24×M=
3
27
×A ,M:A=4:3,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