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Feudalism),简称封建或封建制,是一种社会制度。

狭义的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的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封建社会是在西方指特定历史阶段。

我国历史从严格意义上分周朝时属封建制度的,秦后是集权制郡县制和封建制风马牛不相及。

封建社会的定性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
手段剥削其他阶级。

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独有的封建思想
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的变化
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就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破坏,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整个封建制度)的阶级斗争。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雇用劳动力。

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意大利,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区。

代表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

由于生产的目的由单一满足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将有别于原有的封建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丧失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再由工厂主——最早的资产阶级与他们签订雇用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雇用劳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原有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有能力扫清一切有悖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如“天赋神权”、“三纲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织等生产结构,最终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封建社会的归宿
通常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根据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的各种关系,形成君主立宪制(英国、沙皇俄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日本等)、共和制(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等)。

不过也有特殊的变化关系,如中国由封建社会形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再越过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

(参见共产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国家)
同一时期可以存在各种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

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必然联系
中央集权与封建制度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封建”一词的本义应是指“封土建国”,西周时期实行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封建制度”。

当时,周天子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使政治上的封建制度和家族中的血缘关系(表现为宗法制度)合而为一。

分封的周天子的亲属称之谓诸侯;诸侯又将封国内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的亲属,称为卿或大夫,卿或大夫又将被封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称之谓士。

这样天子、诸侯、卿或大夫、士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宗法封建等级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发展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此时已步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封建地主对土地和佃农的占有变得更不稳定,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

超经济强制是
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以强化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保证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就是适应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有关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发展状况,过去的初中教材和现在这套高中教材均未讲到。

限于篇幅,本课课文只能简单概括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由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明清统治者便大力强化君主专制,以求达到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影响。

如果说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话,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

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是完全对立的,水火不容的。

封建制度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政治。

中国封建制度最完善的是西周。

天子代表上天管理天下,但古代天子的能力有限,不能管太多的地方。

于是天子只管理首都周围的地方,叫“京畿”或“邦畿”。

其他的地方又天子分给亲戚或功臣世代管理,给起封号等级为“公侯伯子男”5等。

称为:“封邦建国”。

诸侯的义
务是要定期朝觐天子,定期向天子贡献,天子打仗的时候要派兵帮助。

诸侯的权利是世代他的领地,控制领地内所有军政民政大权。

由此可见: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分权,地方独立。

因此,后来不可避免的引发诸侯之间的混战。

于是大国吞并小国。

最后在战国后期形成了七个大国。

这七个大国由于战争的需要,在起内部建立了集权政治制度,不在搞封建的那一套了。

七国中的秦国最终吞并了其他国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秦始皇出于自己的私利,考虑到封建制度的弊端,决定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不在封邦建国了,国内再也没有诸侯了,而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各个郡县。

这又叫“郡县制”。

与封建向对立。

秦朝虽然短命,但其指定的很多制度保留下来,甚至发扬光大。

例如“中央集权”等。

一直保留到现在。

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后,也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独立小国。

也是分权,各小国国主在国内权利巨大。

这类似周朝的“封建制度”。

因此近代,“封建制度”也指这种政治制度。

马克思只了解欧洲的历史,他把西欧的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这只是西欧的历史变迁,其他地区都不是这样的。

但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党领导一切,因此,中国的历史也被削足适履了,套用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明朝朱元璋穷苦出身,对官吏怀有敌意,对他们完全不放心,因此废除了宰相,实行皇帝专制。

从这个角度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他的后代没有这样旺
盛的精力了。

所以大权还是被太监和内阁瓜分了。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完善,与现在部分西方国家的内阁类似。

满清趁中国内乱时候,占领了中国。

由于他们实行的是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

所以他们大权独揽,大肆杀戮中国的中坚力量,打压中国的先进文化。

在他们统治中国的时期,中国各方面都大踏步的后退。

因此中国在短短的200年间由世界上最先进,最繁荣,最开放的文明国家,变成了落后,黑暗的半野蛮国家。

在意识形态挂帅的历史领域现在还在沿用生搬硬套的这种说法:我国的封建社会有两千余年~以便能够吻合马克思历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