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背景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债危机背景文件
欧债危机,全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
其本质原因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信用下降和违约风险。
欧债危机的产生和08年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失业率激增,人均收入水平大大降低,工厂倒闭,市场处于萧条的状态。
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各国政府纷纷增加开支,将更多的货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试图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盘活萎靡的市场。
可是,政府的税收收入是一定的,提高税收就意味着加大了人民的负担,使本就脆弱的市场雪上加霜。
如此一来,政府就只剩下一条路了——发行债券。
虽然这么做暂时盘活了市场,使金融危机得以解决,却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券在到期的时候由于数额过大,无力偿还,成为了引发债务危机的原因之一。
债务危机最早是在希腊出现的。
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
(PS:由于这五个国家首字母可组成pig,同时他们的经济实力在欧盟当中相对较弱,拖累了欧盟经济水平,因此被叫作”欧猪五国”)。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则落井下石,连连下调希腊等债务国的信用评级。
至此,国际社会开始担心,债务危机可能蔓延全欧,由此侵蚀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济。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
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
2010年上半年,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一直致力于为希腊债务危机寻求解决办法,但分歧不断。
欧元区成员国担心,无条件救助希腊可能助长欧元区内部“挥霍无度”并引发本国纳税人不满。
同时,欧元区内部协调机制运作不畅,致使救助希腊的计划迟迟不能出台,导致危机持续恶化。
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接连爆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也受拖累。
从爆发以来,欧债危机就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断向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蔓延。
时至今日,欧债危机,尤其是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并未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仍然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希腊政府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欧盟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神经。
欧债危机产生原因(表面原因)
1,各国整体经济实力薄弱:遭受危机的国家大多财政状况欠佳,政府收支不平衡;
2,财务造假埋下隐患:希腊因无法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规定的标准,即预算赤字占GDP3%、政府负债占GDP60%以内的标准,于是聘请高盛集团进行财务造假,从而得以顺利进入欧元区;
具体做法:高盛公司为希腊量身定做的“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掩盖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以符合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国债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
2010年3月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欧盟规定的3%以下。
有分析指出,高盛行为背后是欧美之间的金融主导权之争。
表面上来看,高盛在希腊债务危机中的角色是金融机构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一种阻止欧洲一体化战略在经济上的表现。
希腊债务危机中,高盛责无旁贷,但是高盛的行为本身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下难以判定违法。
很多分析也指出,欧盟在其成员国债务问题监管机制上的漏洞和不足是高盛之流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
3 欧元体制天生弊端: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央行主导各国货币政策大权,欧元具有天生的弊端,经济动荡时期,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政策工具,因而只能通过举债和扩大赤字来刺激经济;
4,欧式社会福利拖累:希腊等国高福利政策没有建立在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之上,历届政府为讨好选民,盲目为选民增加福利,导致赤字扩大、公共债务激增,偿债能力遭到质疑;
5,国际金融力量博弈:一旦经济状况出现问题,巨大的财政赤字和较差的经济状况,会使整体实力偏弱的希腊等国成为国际金融力量的狙击目标。
各方观点总结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政危机为表,单一货币下不同国家竞争力差异拉大才是导致欧元区“内爆”的真正原因
标普在2012年1月13日宣布降低法国信用评级。
声明中杀伤力最强的并不是降级决定本身,而是其对降级理由的说明。
标普认为,欧洲对债务危机成因认识片面,因此在应对思路上误入歧途,通过财政紧缩解决债务危机是“自我毁灭”的方法。
由此看来,标普的降级决定并非仅仅针对个别国家,而是对欧元区的危机应对努力投了政治不信任票。
标普认为,欧债危机的根源并非仅是财政问题,而是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竞争力差距不断拉大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欧债危机并不仅仅是因为南欧国家花得太多,而是挣得太少;并不仅是财政不可持续的问题,更是竞争力下滑,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
其实,早在欧盟建立之初,以德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就认为欧元国之间必须经济实力较为接近,实行所谓的强强联合,并认为经济实力差异过大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容易造成危机。
遗憾的是,同样身为欧洲大国的法国却不赞同,最终德国的计划没有通过。
标普的这一观点并不孤单。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围绕如何解决危机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认为债务危机是个别国家财政纪律欠佳造成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削减赤字,订立财政契约强化财政纪律;一种则认为财政危机为表,因此在降低长期赤字比例的同时,短期应更关注经济刺激和改革方案。
值得担心的是,如果投资者开始日趋认同标普的降级理由,则意味着欧洲将迎来更大的信心打击。
第二种观点: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
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
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GDP 比重上限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道德风险不断加剧。
具体传导路径为:突发美国金融危机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
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主权债务激增;财政收
入无法覆盖财政支出;危机爆发。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
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从各国的失业率水平来看,德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7%以下,低于危机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1.2%。
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只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并没有让渡公司税税率,目前法国的公司税率最高为34.4%,比利时为34%,意大利为31%,德国为29.8%,英国为28%,其他边缘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公司税率普遍低于20%,这些税率较低的国家也正是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国家,资金和劳动的结合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断膨胀,资金主要投资在支柱性的产业,比如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泡沫化。
从欧元兑美元走势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欧元一直是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南欧国家本来就不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更少受到资金的青睐,造成这些国家贸易赤字连年增加,各国通过发债弥补,同样是因为欧元的升值,欧债受到投资人的欢迎,举债成本低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
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市场也随着一次次的讨论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欧元区银行体系互相持有债务令危机牵一发动全身,近几年来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
救助措施
1、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通过杠杆化,从4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
EFSF扩容能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但评级机构标普此前已经发出警告,称EFSF的扩容可能影响到欧洲的信用评级。
2、欧洲银行业认可为希腊债务减记50%;
希腊债务减记50%将可少负担1000亿欧元的债务,但是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希腊债券,减记意味着银行业失血加剧,或导致大批小银行倒闭。
3、在2014年6月前向欧洲银行业注入近1000亿欧元,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
政府通过注入资本金帮助银行度过危机,避免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的故事重演。
但欧洲的危机与2008年时的美国不同,政府花掉大量财政收入救助银行,反会增加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