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仙居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仙居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刚强(qiánɡ) 藐视(miǎo)废墟(xū)战战兢兢(jīnɡ)
B . 阻遏(è)累赘(lěi)彷徨(pánɡ)恪尽职守(kè)
C . 炫耀(xiàn)眷恋(juàn)啮噬(shì)不屈不挠(náo)
D . 商榷(qué)妩媚(wū)不露声色(lù)四肢百骸(hài)
2. (2分) (2015高一上·银川期中)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这种风格在建国后的诗篇中表现得更是炉火纯青。
B . 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C . 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有人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权利,有人屏息以待任人宰割。
D . 作为一位诗人,面对因车祸突然去世的好友,他只能长歌当哭,挥泪写了长诗《愿你一路走好》。
3. (2分) (2017高一下·彭州期中)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① 离不开酒。
__②____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唐代文人之醉酒,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⑤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A . A
B . B
C . C
D . D
4. (2分)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朝如青丝暮成雪
B . 会须一饮三百杯
C . 钟鼓馔玉不足贵
D . 与尔同销万古愁
5. (2分)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B .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D . 因航班取消,恐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6高一下·大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
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
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
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后迁军谋祭酒。
魏国既建,拜侍中。
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
侻,同“脱”。
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③覃思:深思。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就任
B . 下车即缮其甲卒缮:整治
C . 粲恒典之典:掌管
D .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流传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B .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C .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D .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 . 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
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 . 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 . 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有诗、赋、论、议等作品。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②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③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2019·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小题。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咏史词,开篇便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气势恢宏,词境壮阔,有豪放之风。
B . 在上阕之中,作者采用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长江”“青山”“夕阳”“秋月”“春风”等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C . 下阕的“惯”字让读者感到作者的孤独: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秋去春来,就连与偶尔来访的好友喝壶浊酒、交谈就已经很满足了。
D .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2)请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及阐述的哲理。
四、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6高三上·扬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位卑则足羞,________。
(韩愈《师说》)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③静言思之,________。
(《诗经·氓》)
④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
(屈原《离骚》)
⑤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⑥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⑦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⑧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课外阅读填空
(1)
在《麦琪的礼物》中德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________,丈夫送给她的礼物是________。
(2)
《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被风琴师弹奏的________音乐深深的吸引,一股迅疾而强有力的冲到促使他要向坎坷的命运抗争。
(3)
胡同和________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________。
(4)
在《跑警报》中,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________的精神对待之。
这种精神的精髓,即“不在乎”。
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5)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三个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________画的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小姐。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 (18分) (2017高二上·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
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
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
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
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
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
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
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
“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
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
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
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
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
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
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
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
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
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
”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
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
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
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
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
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
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
”
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
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 . 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 .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 . 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E . 老人为儿孙端春卷、送汤圆的热情与儿孙回应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隔代人的心里隔膜。
(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4)结尾句“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体会这“哽咽”中蕴含了老人怎样的复杂心理?
11. (6分) (2016高二上·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
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
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
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
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
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
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
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
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
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
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
我
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
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2015年12月04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 .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 . 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 . 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 . 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 . 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 . 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 . 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 .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 .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6高二上·莆田期中) 成年大马哈鱼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溯河洄游重返故乡,养儿育女,在故乡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慢慢地死去。
人回溯历史,可以知兴替,明晓历史规律,从而获得人生智慧。
回溯过往经历,可以检省得失,坚定信念,憧憬未来。
请以“回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写出一定的感悟、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1、
7-2、
四、默写 (共1题;共8分)
8-1、
五、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
9-1、
9-2、
9-3、
9-4、
9-5、
9-6、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