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讽谕文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讽谕是以比喻的方法对某种现实问题传达作家讽刺教导意义的修辞格。
一般来说,讽谕需要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或陈述类似事例。
这一点便是讽谕这个修辞格能扩大为文章或文体的立足点。
如果一篇文章全篇以讽谕为主的话,那篇文章就可以说是讽谕文。
再者,凡是主要以比喻的手段,借用寓言、故事或陈述类似的事情来对现实问题传达作家讽刺教导意义的文章就是讽谕文。
古代讽谕文数量丰富,文学艺术价值也很高。
且因讽谕文具有它独特的特点而能与其他文学作品区别。
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成就相对其他文体也是毫不逊色的。
讽谕文根据喻体和本意的结构关系可分为寓言、寓言式杂文、一般杂文型三类,它们都具有“讽谕”这个讽谕文的本质特征,而其具体写法和传意方法则各有特点,大不相同。
中国讽谕文的历史悠久。
到了唐代,因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政治社会的环境、功利的文学观、佛教文学等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独立成篇的讽谕文佳作。
这是前代所罕见的。
不过这个讽谕文的繁盛时期并不出现在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而出现在它的衰败时期。
这是因为讽谕文本身是对人间社会的各种问题传达作家讽刺教导意义的文章,所以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它的社会意义不大,也就不容易兴盛了。
安史之乱以后到文宗时期,是整个唐代改革思想最充分的时候。
这时期文人主要采用便于阐发道理和提示教训的寓言或寓言式杂文,积极地提出他们对当时社会政治各方面的意见,这便导致了唐代讽谕文的第一个兴盛期。
安史之乱以后的各种改革接连失败,而唐朝完全走上了无可奈何的绝望之路。
尤其在甘露之变以后,文人丧失了积极的改革意志和功利的思想,讽谕文之创作也随之衰退了。
而黄巢起义前后出现一批不平之士,他们多采用便于谴责与批评的一般杂文形式来大量写作以辛辣讽刺和谴责为主的新风格的讽谕文,从而出现了唐代讽谕文的第二次高潮。
讽谕文是运用比喻的手段,通过借用寓言、故事或记述类似的事件来传达对某一个问题的思想见解的文章。
因此,讽谕文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比喻性”、“叙事性”、“议论性”。
根据讽谕文的这三大特征,唐代讽谕文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可概括为“以浅喻深”、“以事明理”、“借古讽今”三种。
除此以外,唐代讽谕文采用的主要手法还有“托代陈述”与“韵散结合”。
这五种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从而有助于把作家的本意更有效、更明确地传达给读者。
唐代文人创作了大量讽谕文,因而导致了传统文体的改革并促进了新文体的产生。
唐代讽谕文的最重要的主题与政治社会的教化有关。
唐代主要讽谕文作家都是古文家,讽谕文的繁荣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是大致同步的。
由此看来,唐代讽谕文的创作与古文运动以及文体改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讽谕文虽然以揭露现实矛盾并提示作家的见解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学性。
这一点是唐代讽谕文的一大特点。
从这种意义上说,唐代讽谕文创作的贡献在于提升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价值。
本论文先确定讽谕文的概念及其类型,据此,从唐文之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讽谕文,进而对其作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分类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唐代讽谕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阐发。
关键词:唐代讽谕文主题艺术手法文体改革文学性
分类号:1207
Abstract
Allegoryistherhetoricalcaseconveyingthesatireandinstructiveintention.Generallyspeaking,allegoryiscompletedbythetalehavingsomeplotorreferringsimilarcase.ThisCallbethebase也atallegorywhichisonekindofrhetoricalcasecall
bedevelopintoaworkoragenre.Ifaproseistotallyconsistedbyanallegory,itcan
allegoricprose.Inotherwords,ifaprosethroughfigures(refertoallegorictaleorsimilarcase)representtheauthor’ssatiricalandinstructiveintentionaboutcontemporaryissues,itcanbedenominatedallegoricprose.
AnumberofallegoricproseinancientChineseisabundantandtheyhaveahigh1itericalandartisticvalue.Andalsotheyhave也eirownuniquecharacteristicstobediscernedfromtheotherliteratures.Asaresult.allegoficproseannbeestablishedaliteralgenre.
Allegoricproseisclassifiedbythethreekindsoftypessuchasallegorictale,
allegoricmiscellanyandgeneralmiscellanytype.A1lofthemhavetheinnatecharacteristicsofallegory,buttheircreationme也odormeaningcarrymethodjsdefinitelydifferent.
ThehistoryofChineseallegorieproseislong.Especially,muchindependentallegoficprosearosefromtheinfluenceofthedevelopmentofliterature,culture.societalenvironments,writer’sutilitarianthoughtsandBuddhist1iteratureandetc.intheTangDynasty.But,theallegorieproseinTangDynastyflourishedatdecadeperiodnotprosperityperiod.Itisduetothatallegoricproseisoneconveyingauthor’ssatiricalandinstructiveintentionaboutvariousconflictsandiSSHeSinhumansociety,soitisdifficulttoflourishinpoliticallyandsociallyprosperityperiod.
SincetheAn-ShihRebellion(安史之乱)totheWen-zong(文宗)periodwastheperiodthatreformationthoughtsWasmostabundantinthewholeTangDynasty.Inthisperiod,writersusuallyrepresentedtheirownsatiricalandinstructiveintentionaboutvariousissuesinpoliticalandsocietalareasthrou曲alIegorictaleorallegoricmiscellany.Asaresult,thisperiodbecamethefirstperiodofprosperityofallegoric
prose.
An.ShihRebellion,allvariousreformationswerefailedandTangSinceafter
Dynastywasentirelydeclined.EspeciNlywriterslosttheirreformationwillandutilitarianthoughtssinceGan-lu‘saccident(甘露之变).ThereforeafterGan—lu’saccident,allegoricprosebecamedeclinedtoo.But,atthetimeofHuangChao’srebellion(黄巢之乱).alotofwriterwhohaddiscontentsaboutpoliticsandsociety
withnewamaosphere.So,theappearedandtheywrotemanyacridallegoricprose
secondperiodofprosperityofallegoricprosecameintheTangDynasty.
Allegoricprosethroughthestatemenmoffigurativetaleorsimilarcasesrepresentauthor’sthoughtsandopinions.So,generallyspeaking,allegoricprosehasitsownbasiccharacteristics.TheYarefigurativity.narrafivityandargumentatity.Basedonthem,theartisticmethodsadoptedbyallegoricproseinTangDynastycanbesummarized“yiqianyushen'’(以浅喻深),‘'yishimingli'’(以事明理),and‘Jiegufengjin”(借古讽今).Exceptingthem.NlegoricprosewroteinTangdynasty
hayetwootherprincipalartisticmethods.Theyare“tuodaichenshu”(托代陈述)and‘Ⅵmsanjiehe”(韵散结合).Thesefivemethodshavetheirownuniquefimctionsandcontributetoconveyauthor。
sintentionseffectivelyanddefinitely.
AlotofallegoricproseinTangDynastyinducedtheevolutionoftraditionalgenreandtheproductionofnewgenre.TheimportantcharacteristicsoftheallegoricproseinTangdynastyistheeducationalfunctionofpolitiesandsociety.A11ofthefamousallegoficprosewritersintheTangDynastywerecalledguwanjia.(古文家:thepersonwhowritesarchaicstyleprose)nleflourishofallegoricproseandthemovementoftheancientChineseprosewererisesimultaneously.Inaddition,thetransformed
weret11emajortransformedgenresmthegenresbythecreationofallegoricprose
canbesaidallegoricproseinTangDynastyTangDynasty.Inaspectsofthis,it
embodiedthesDidtofthemovementoftheancientChineseprose,andtheyaretheonewhichleadsthegenreevolutionandchange.
Althou曲thepurposeofallegofieproseinTangDynastyistheexposureandprosecufionofthesocialproblemsandtherepresentationofauthor’sview,theyaremuchliterariness.Thisistheforteofallegoricprose.Inthispoint,allegoricprosein
ancientTangDynastycontributestotheconsiderationofartisticvalueofChinese
prose.nlisisalsooneofthemostimportantvalueofallegoficproseinTangdynasty.nlisstudy.firstofalLdeterminedthemeaningofallegoricproseandit’sthreetypes,baseonit,extractedsomesamplesofallegoricprosefromtheallprosewrittenintheTangDynasty.Next。
itanalyzedthesubjectandartisticmethodofthem,andconsideredthevaluesandsignificanceofallegoricproseinTangDynasty.
Keyword:TangDynastyAllegoricprosesubjectartisticmethod
thegenreevolutionandchangeliterariness
Ⅳ
引言
引言
研究动机及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是实用性很强。
古代散文的产生以及发展都基本上以实用的价值为立足点。
对此,谢楚发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散文很像工艺美术,大部分作品离不开实用。
不是为了实用,它不会产生;不是为了实用,它不会发展:一旦失去实用价值,它也就要消亡。
愈是前期,它的实用性就越大。
不管是从甲骨文算起,还是从史官的记录算起,都是为着实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列子》等诸子散文是哲学著作。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是历史著作。
被称为“无韵之离骚”的西汉散文巨作《史记》,终究是部历史著作。
魏晋以来,文学散文虽已问世,但绝大部分散文仍是为了实用。
感人肺腑的《出师表》与《陈情表》都是奏章,散文巨制《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分别是记载地理和名胜的专著。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虽然被称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可是其中纯文学散文也不多。
他们的大部分文章也都为办理公事、交际应酬、或谋取生活之资而写。
…古代文人受儒家功利文学观的影响,他们认为文章应该有助于政治社会的教化。
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如此的文学观一直影响文人的文学创作。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日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实用,确实是中国文学的优长之处。
这些观念让古代散文的内容较为充实,同时促进了题材的广泛性,增强了散文反映生活和干预生活的效用。
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时代的散文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从一个作家的文集可以窥见一个社会的侧面。
不过,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决非易事。
因此,文人束缚于此观念,散文的文学艺术价值相对被轻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古代散文的发展。
然而,古代文人不但不断地创作文学艺术价值高的散文,而且提出新的理论,中国古代散文因而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在古代散文中,能够体现经世济民意义、并且极富艺术价值的就有讽谕文。
讽谕文将作家对政治、社会、人生种种问题的讽刺教导意义,通过比喻的手段形象地揭示出来。
如果缺乏艺术想象力,缺乏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事物的观察力,作家就不能写出优秀的讽谕文作品。
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讽谕
参见谢楚发《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文冒以滋楚最淫想懿文学作菇。
谖潺文器具有熬特的特点露与其蚀文学{乍晶能区别,而且琶术价值很高的古代讽谕文数蹩也很多。
霞诧,凡位现代文体学者们主张应该把讽谕文当作古代散文韵一举幸文体。
“1不适,试谕文主簧蔻从一个修辞格(“讽谕”)发展而成的一种文鬻体裁,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讽埝文这枣争文体豹认识一誊非常淡薄。
虽然几使文体学者主张讽谂文施著作文体的~秽,不过至今除了寓言方题的研究以岁},对讽谕文进行全面妪深入醣专门研究极少。
“’鸯于对溅潦文缺乏文体土懿谈滚,热之对{鼹舔文瀚研究不韪,静黢一些文俸谈识溉念上静严黧阉题。
首先,大量艺术价值非常高的诫谕文只魑被看作杂蔫或杂文类,因而研究箕文学芑永价值及冀在古代散文史上鼢意义的论文和著作迄今寥寥元几。
这不但怨视大量古代优秀散文,而且也许会导致歪曲整个中国古典散文的性掺。
其次,虽然寓煮方嚣抟磺究蠢一定成果,却对寓言斡摄念也述没有统一静认识。
邵积寓言同样戳谶谕为本质懿穗当数鬟静寓言式杂文裁~觳杂文型诞谕文,{亟往往被看作寓言,这程菜稀程凄上鼗解了辩该俸黯静理解释解释。
为解决遮一问题,撤寓言研究更系统、羹科学地进行下去,应该挹寓言看作诋谕文的一种,与寓言很耱戗丽其注质却不同驰其憩讽谕文则应箭门别论。
以上两个问题,、郝是由对讽谕文缺乏文体的认识和全面性研究所导致瓣。
热炊寒番,谖谂文的硬究可以说典蠢一定购价值亵意义。
讽谂文戆历史非鬻悠久。
《左健》中的“黪亡装寒”、“魏颗嫁父妾”、“藉谈数典意裎”、“懿公好鹤”、“晏鍪谦繁粥”等舔建狠磐熬鬣谂文。
春敢战溷时籁,随麓学术葱慧静发浸,寓言这种最基本静滋谕文类鍪蓬勃发
2把讽谕空鲞作一种文体的主要文体学著撑有陈必撵先生的《古代数文文体氍论》(河南A鼹出版社,1986年·该带1995年台湾文史哲出版柱出版).谢楚控先生的《教文》(人民文学出版枉,1994簪),周辑先生韵《孛厦古代数文艺术》(江苏教簧出j扳杖,1994年)等。
黪必撵先生在《古代教文文体壤论》把申凰古代数文分为15种。
萁中一种趄讽谕体散文。
他在此书论说讽谕体敝文的撰述、讽谕体散文的产生和流斑等。
谢楚靛先生在《散文》{毪诚谕变分成寓言和杂交丽介绍古代讽谕文的特点瑚摄嚣等。
周盟先生在《串燕古代数文艺术》主要论述讽谗粪教文抟艺术方法且还挺到讽谕类散文的产生.来潦,发展、黄学内涵莓。
赊媳默外还有高启濂先生和藏维熙先生选注的诚谕文选集《历代讽谕馘文选》(虫徽教育出版杜,1983年)。
该书飙先秦至晚清的三百多种古籍中,选取7两嚣多簇佧菇,按历史车技编次,这五位学者难讽谚文螅具体见霹参见本文筹1章篱3节。
’以整个中魔寓誉为对象最早进行燕理帮介绍的避1917苹茅盾封{中屋寓富初编》鹚本(商务印书馆)。
该书收入从鬻汉27部典籀虽选取的127刘寓言。
以后有番种寓言选集陆绥出版。
真有一定娥楼的枣富选集是扶A十年代嚣戆堪现。
亮童戆箍理襄舟耀是寓害磺竞驰蹙基本王侉。
藤盟从备秘典黯里触寓富选鞭薅选编寓言滞嶷就意眯着人们把寓言宛垒看体一种独立的文体。
有关寓言理论商磷的研究是飙1930年娟怀琛的‘中菌篱亩研究》为开端。
逸燕中西的第一寓言研究专著,主饕癌容有审嚣寓言瓣起源秘发摄戳投特点等。
辑寓富璎论粒研究5·4以居遴激发鼹露副7八十年代才嬲盛起来,特剥从1984零7嗣30日,在告转省长春甫成立“中凰寓言文学研巍会”以来,有缀移学者从事寓言掰千究。
最避寓言研究范瞬越来越大。
眈如。
寓言越困、寓言本质、寓言文体,寓言类黧、寓富倒捧、寓言黪想,寓富痰胃等。
慧熬寒巍。
中塑塞言研究史虽然莓长艇邑进行鹱广泛她磷究。
不过寓言这秘文体的发展斐他和它与其他传统文体之婀的融合等方蕊韵研究,印度鬻富对中潮寓言的嚣响关系以及中国寓言对韩国、日本离亩的影响关系等方丽的研究还不够。
2
引言
展起来。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断地出现寓言以及各类讽谕性很强的文章,而到了唐代,则迎来了讽谕文的繁荣时期。
唐代讽谕文的繁荣出现在唐帝国的衰败时期。
这一时期讽谕文的主要特点是反映时代的面貌,揭露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唐代讽谕文创作进入繁盛时期的标志,一是数量众多的作家从事讽谕文创作,其创作成果超过了两汉和魏晋南北朝:二是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罗隐等人创作的讽谕文,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成就突出。
唐代产生的大量优秀讽谕文与佛教文学和古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佛教非常盛行,当时文士不但熟悉而且还普遍信仰佛教。
佛经寓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完善的体式就启发唐代讽谕文作家,并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对象。
唐代讽谕文的繁荣与古文运动同步发展,唐代讽谕文的繁荣实际上是从古文运动兴起的中唐开始的,它完全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精神。
从形式方面来看,它们不拘于传统文体的旧套。
从内容方面来看它们都体现政治社会的教化意义。
唐代讽谕文的主要作家都是古文家。
他们通过写作讽谕文体现自己的古文理论,唐代讽谕文的发展是在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如此,唐代讽谕文因数量上、创作上和理论上较前代大为进步而终于完全确立为文体的一种。
本论文将以唐代的主要讽谕文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唐代讽谕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由此考察其艺术价值和意义。
研究方法
几位现代学者虽然主张讽谕文应该可以当作一种文体,不过,至今从古文中取选讽谕文,并以它们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还很少。
研究讽谕文首先得确定讽谕文的概念以及范畴。
本论文第一章讨论讽谕文的概念、条件、类型等与讽谕文文体设立有关的内容。
讽谕文是从一个修辞格(“讽谕”)发展而成为一种文体的,所以为确定讽谕文的概念,得首先搞清楚讽谕的概念。
第一节综合讽谕在修辞学上的概念和古代人对讽谕的认识,并通过讽谕和讽刺的比较来确定讽谕的概念,然后以此确定讽谕文的条件和概念。
第二节考察古人对讽谕文的文体认识单薄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根据现代文体学者和修辞学者的主张把讽谕文的类型分为寓言、寓言式杂文、一般杂文型讽谕文。
这三者虽然都具有“讽谕”这一讽谕文的本质特点,但在体式上、写法上、本意传达等方面互有不同。
因此研究讽谕文必须理解讽谕文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和各类型的特点。
第三节将通过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作品的分析,论述这三者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唐代是讽谕文的繁荣期。
讽谕文是对政治社会等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传
;}言
达讽裁教导意义熬文肇,所良它在政治社会混鬣时麓才兴盛怒来。
秀菇,讽谕文的创作与当时政治社会等情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讽谕文一方面对现实中静矛露和问麓船暖批评谶责,稳潺谕文静校本意瑟在于教导和馥善,&目讽谕文的创作和文人功利的文学观有密切关系。
为了解唐代讽谕文的发展背景,在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提到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概况和唐代文入鹳功裂约文学觋。
唐代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大帝固。
唐文化吸取很多外来文化,其中印度佛教文纯鼹.|謇代文化懿彩噙簸大。
黪代嵇教嚣零兴盛,潜代文入蓄遮售帮傍教。
因此唐代文人鼹佛教文学的影响也很深刻。
佛经主要采用比喻故事或寓言等解释佛教教理并鞋穗为传教手段。
这一点是佛教文学与讽谕文的基本僚质稆通之处。
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寓意发祥媳之一。
佛经寓言是古代印度寓言的精华。
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特剐是大量采糟动物题材,给唐代讽谕文作家留下涤塞l熬印象。
澍于唐代豹讽谂文馋家来瀵,佛教文学是在媳妇剖馋上菲拳宝贵的参考对象。
第三节考察佛经和《圣经》等宗教缀典采用比喻手法和讽谕文之闽瓣相逶之处,接着考察傣缀寓言对窘代讽谂文镬俸上靛墓俸影螭。
第三章主翼是对唐代讽谕文的主题进行分析。
对唐代讽谕文的主蹶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唐代两万多篇静文章遥鞭讽谕文。
“1这既燕在唐代诫谕文研究中最基本工作,也是很艰苦的过程。
讽谕文的特点使我们可以从整个唐代的文章中合理地选取讽谕文。
首先讽谕文写法很独特、内容很广泛,佩讽谕文并不楚毙够技独立收录黪特统文俸。
瓣鼗攘当数爨爨讽谂文在诲文慧集中被收录在杂文类。
其次,讽谕文网通过记叙形式进行议论,往往又被蕾作记叙文或议论文。
再次,倍一个人镄静特定幸亍为传达佟家谖裁教喻意义懿筱传和托传也可看作讽谕文。
除此以外,考虑作家的个性以及时代环境也礴助于选取讽谕文。
戮为讽谕文魑戳突磁传统文体l耐套,通过作家的艺术想象力而揭露时代矛盾为主的,所以讽谕文终家~般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才能和革叛的思想。
一些怀有很大参政愿望而被排斥在中央政治舞台之外的怀才不遇的文人,豢逶过霹作讽浚文来表达鑫邑憨思想露解褰不瀵。
壤据敷上潺浚文静特点,本论文主要参考《文苑英华·杂文类》、《唐文粹·古文类》阱及王绩、元缩,韩愈,裤宗元、麓焉锈.寂嚣休、陆惫蒙,罗稳等麓谵、说、传,记、杂著簿选取了两酉多篇臆代讽谕文。
这些依品是举论文的主要研究
4《全瘩文》予嘉获十丸年鬻二是搭建奏避,港仁裘痔稼垒书攫录“文万毒A手嚣露A÷冀”,“撰文者三千瞄十二人”。
据臣奉学者平两武夫《唐代的散文作品》逐篇统计,凡存文28025篇,作者3035人。
后者相差幂大,前者则清代统计姓然有误。
清光鳍间,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唐文续掺》,存变鳇三苄箨,缝舞世人掰熬鲡。
参燕藩避嚣{速{垒詹文>藏书经过》,《舞甓文学摄考》,中鼹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对象。
为把唐代讽谕文的主题系统地进行分析,先得把唐代讽谕文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讽谕文的产生和发展本来和政治社会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
唐代讽谕文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与唐代政局变化情况基本上一致。
唐代讽谕文发展的第一阶段为唐初至天宝末期。
唐初因政局安定、社会繁荣而讽谕文并不兴盛,这时期只有少数主要表达个人不满的讽谕文。
到天宝末,随着政治社会矛盾渐渐深刻尖锐,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讽谕文开始出现,讽谕文的创作渐渐多了起来。
从整体上看,唐初至天宝时期,基本上属于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讽谕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考虑到这种情况,本文把唐代讽谕文发展的第一阶段限为天宝末,并把这时期讽谕文的主题大体上分为“表露怀才不遇之情怀”、“批评浅薄世态”、“讥讽政治矛盾”、“其他”方面来进行分析。
唐代讽谕文发展的第二阶段为安史之乱后至文宗时期。
在整个唐代这一时期因为社会动荡而加剧了各类社会矛盾,人们普遍具有积极的改革思想,迎来了唐代讽谕文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文人通过写作讽谕文揭露各种政治社会的矛盾,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此时期讽谕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揭示当时政治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采用讽谕的手法而写个人问题的文章。
本文将这时期讽谕文的主题大体上分为“讲述治国道理”、“指责任用制度的矛盾与人才排斥”、“讥刺邪恶政治集团”、“揭露藩镇割据和朝廷无能”、“谴责不良社会风气”、“提示人生教训”、“寄托个人不满及愿望”等进行分析。
文宗朝甘露之变以后,文人们改革意志开始消退并逐渐丧失。
因此,甘露之变以后一段时间讽谕文创作热潮消退。
而黄巢起义前后出现的一批不平之士,他们大量写作对时代的弊端加以强烈讽刺的具有新风格的讽谕文。
这时期讽谕文的特点是抨击性和讽刺性很强。
所以本文主要根据批评对象而从主题分析方面展开评述:“对皇帝的警告、劝告以及谴责”,“对官吏的谴责与劝告以及指责官场弊端”、“反映末世的人情世态与不治现象”、“其他”等。
主题分析的原则是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当时的历史现实,然而不能一一正确考证作家的具体意图。
因为讽谕文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文学作品,讽谕文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它的优点就是超过时代、国家、民族的界限而能够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即讽谕文的主题分析不能损坏它的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考虑到这一点,因而确立了讽谕文主题分析的原则。
第四章主要论述唐代讽谕文的艺术手法。
讽谕文的最基本的手法是比喻。
讽谕文主要以比喻的方法通过陈述故事或具体事例来对现实问题表达作家的思想见解。
由此,可以说讽谕文的三大特点是“比喻性”、“叙事性”
、“议论性”。
根据讽谕文的这三大特点把唐代讽谕文的基本艺术手法确定为“以浅喻深”,“以事明理”、“借古讽今”。
又因为讽谕文一般虚构性较强,而讽谕文作家常通过“托代陈述”方式提高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又因为唐代讽谕文受佛教文学的影响往往采用“韵散结合”的手法,故而本文在第四章以这五种手法为中心考察唐代讽谕文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主要探讨唐代讽谕文的价值和意义。
古文运动的成果就是通过文体改革,打破传统散文的旧套而让散文能够自由自在地反映作家的思想见解。
而讽谕文正体现古文运动的这一成果。
并且它的主要内容是与政治社会教化有关的。
如此来看,讽谕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都符合古文运动的宗旨。
唐代讽谕文的主要作家都是古文家,讽谕文和古文运动都在中唐以后兴起。
由此可知唐代讽谕文的创作与古文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第一节主要论述讽谕文的创作在文体改革上的意义。
另一方面,唐代讽谕文是以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反映现实并传达教训,并且通过幽默和讽刺给读者提供一种快感。
就这一点来说,唐代讽谕文具有文学的本质特点并体现文学的主要功能。
本章第二节就主要探讨了唐代讽谕文的文学艺术价值。
第一章讽谕文体的设立
第一章讽谕文体的设立
第一节讽谕文的概念
现代文体论学者们主张,应该把讽谕文设立为一种文体,因为讽谕文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文体。
但是古人对讽谕文并没有产生文体上的认识,对讽谕文文体的认识产生于现代。
因此,迄今专门研究讽谕文的论文及专著极少,对讽谕文的概念也还没有准确的界定和解释。
要研究讽谕文,首先要界定讽谕文的概念,并且搞清楚什么叫讽谕。
虽然古人一直没有对讽谕文这种文体形成清楚的认识,没有把讽谕的概念解释过,但是讽谕是汉语的传统修辞格,而且“讽谕”这个名称对古人来说也并不是个陌生词汇。
“讽谕”一词早见于班固的《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三国志·吴志·阚泽传》云:“(孙)权尝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泽欲讽谕以明治乱,因对贾谊《过秦论》最善。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故仆志在兼济……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明刘基《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谕。
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由古人对“讽谕”的理解,可知“讽谕”是为政治社会上的效用所采用的文学手段。
谢楚发先生认为,我国古代的文学家都有一个“兼济天下”的宏愿,参政议政、干预生活被认为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
他们一旦对目前的政策、制度与社会风气有意见,便常常以讽谕为手段,表明白己的态度。
…由此言之,古人对讽谕还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现代有关著述是如何解释“讽谕”的: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通常在本意不便明说或为求说得形象,
明白的情况下,借用故事来寄托作者讽刺教导的意思。
“1
“讽谕”:一种“讽谏”。
文论术语。
指在下者用文学作品寄寓讥朝或箴规来警戒执政者。
川
1谢楚发,同上书,第124页。
2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0页。
3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章培恒、,陈伯海、鲍克怡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