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农业合作化与1959-61年的农业危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 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 ”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引言
(21/23)
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经济各部门比例 关系失调
七千人大会上总结的经验教训
人民公社急于过渡,违反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造成权力下放过多 对农业生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因而使城市人口不适当的大 量增加,加重了城市供应和农村生产困难
下放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投资和信贷管理权。对于地方 兴办限额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只需将简要计划书报国家 计委审批,其他设计和预算文件一律由地方政府审批,限 额以下的项目,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
引言
(12/23)
下放财政权和税收权。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 收支划分从“以支定收,一年一变”改为“以收 定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五年不变”。税收 基于不同的项目实行分成,中央直属企业的利润 改为中央和所在地方共同拥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三讲:
农业合作化与 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
2009年3月
课程提纲
引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66年)
的主要历史事件
1959-61年的饥荒及对发生原因的几种解释 合作化运动与建国初的农业 对农业危机的解释 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总结性评论
引言
引言
(5/23)
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扩大化
目的是解决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 、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指导思想: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一文 大鸣大放
引言
(6/23)
毛泽东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整风运动发 展为反右派斗争
薄一波:反右派中划为右派的55万人中,99%是错 划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3年,pp.618-619) 知识分子重新划入资产阶级,从工人阶级中剔除出 去 反右派扩大化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是后来大跃进 和文化大革命出现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
人民公社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特点
引言
(17/23)
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后果在1958年底已经显示, 1959年上半年经济出现困难局面,表现为粮、油副食品 和其他生活用品供应普遍紧张 庐山会议目标从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发展为“反右倾” 斗争,其结果是经济上“左”的错误加剧了
引言
(11/23)
下放物资分配权。减少由国家计委统一分配和由各部管理 的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对保留下来的统配统管物资也由过 去的中央统筹统配改为地区平衡、差额调拨,中央只管各 地区之间供需差额的平衡和调出调入;在供应方面,除铁 道、军工、外汇、国家储备等少数部门之外,不论是中央 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所需的物资,都向所在省市自治区申请 ,由后者分配供应
引言Leabharlann (16/23)统一经营,集体劳动。与苏联集体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相 似,在生产劳动、生活安排上实行军事化、集体化,以公 社为单位,统一调配劳动力,实行大兵团作战 封闭生产、自给自足,实行平均主义分配。生产和分配上 基本取消商品和市场经济,分配上具体实行工资制加供给 制。工资制指按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个人体力技能差异, 由群众评定每个劳动力的不同工资等级,按月开支。供给 制指由人民公社无偿统一发给每个社员一定的实物或福利 待遇
引言
(18/23)
1959年冬和1960年春,在继续大跃进时,城 市和农村又实行“共产风”
为了发展社有经济,兴办社有企业,大办养猪场 ,大办水利,大办交通,各种权力都向生产队平 调 扶持穷队赶富队,在农业贷款、公积金方面照顾 穷队,无偿调拨富队的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引言
(19/23)
人民公社组织上的特点
引言
(15/23)
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 员会,其职责是管理本社范围内的一切生产和交换、文化 教育、军事和政治服务。实行四社合一,即把供销、信贷 、手工业合作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国家把在当地的 一些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
多级管理,具体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其中生 产大队是管理生产、进行经济核算的单位,盈亏由人民公 社统一负责,生产队(相当于原高级社)是组织劳动的基 本单位。公社大队两级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是行政管理 机构
引言
(8/23)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不断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1952-57年城市人口增加了30%,但是政府征集到的 粮食几乎没有增加,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直 接起因
引言
(9/23)
为了实行大跃进,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对 经济体制管理改革的思想从1958年开始实施, 开始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在各级行政机 关之间划分权力和利益,包括
引言
(2/23)
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者的关系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 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学习一切民族、一切 国家的长处
引言
(3/23)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引言
(7/23)
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 设社会主义 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多快好省中,强调多和快,强调以最高的速度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我国正处在“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建设 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问 题”
引言
(22/23)
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额,包括预算内投资额和预算 外投资额 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 加强企业管理,调整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管 理权更多集中到中央一级,扩大国家计划范围, 增加计划指标,上收一批下放的企业
措施
引言
(23/23)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以队为基础。允许社员 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坚持按劳分 配原则,取消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下放劳动管理权。各地招工计划划经省(直辖市 )确定以后就可执行,不必经过中央部委批准
引言
(13/23)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指导农民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 产主义过渡
人民公社由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拥有包括军事和安 全在内的贸易、金融、税收、会计、统计和计划等地方政 府职能 每个公社下分几个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又分为若干生产小 队,后者大致等于以前的一个合作社或者半个村庄 农民的自留地被公社收回,按规定必须在大型公共食堂吃 饭
各地兴办公共食堂。1960年,据14个省市统计, 参加食堂的户数达到农村总户数的88.9%,人数 占总人数的88.6%
建立城市人民公社。19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1064 个人民公社,5500多万人参加,兴办了许多街道 工业和集体生活组织,例如公共食堂和托儿所等
引言
(20/23)
1959-61,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方针
引言
(4/23)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改进国家行政体制, 划分企业、事业、计划和财政的管理范围,适当扩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权限,并且注意改进和 加强中央各部的工作”
同时规定,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 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 实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主权力
引言
(14/23)
一大二公。“大”是指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初级社 一般为几十户,高级社为100、200户,人民公社一般在 4000户以上。“公”表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人民公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合二为一,国家把农村中原属全 民所有制的银行、商店和其他企业下放公社管理。将上百 个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 者不退,少者不补,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 员的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收归公社所有
下放计划权。将原来由国家计委统一平衡、逐级下 达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 、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实行 以地区为主、自下而上的逐级编制和平衡,使地方 经济能够自成体系
引言
(10/23)
地方政府获得如下权力:可以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指标 进行调整;可以对本地区的建设规模、建设项目、投资使 用等进行统筹安排;可以对本地区内的物资调剂使用;可 以对重要产品的超产部分按照一定比例自行支配 下放企业管辖权。国务院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 数重要的、特殊的和实验性的仍归中央继续管理之外,其 余企业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原来由中央各部所属的 企业和事业单位,88%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有的还下放 到街道和公社;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 的比重,由1957年的39.7%下降到1958年的13.8%
(1/2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56-1966) 主要历史事件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中的积累和消费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重工业必须优先发展,但绝不能因此忽视 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应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以保障 人民生活需要,同时增加资金积累促进重工业发展 合理安排经济建设布局,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必须大力发 展内地工业,但必须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基地,使 我国有更多力量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引言
(21/23)
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经济各部门比例 关系失调
七千人大会上总结的经验教训
人民公社急于过渡,违反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造成权力下放过多 对农业生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因而使城市人口不适当的大 量增加,加重了城市供应和农村生产困难
下放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投资和信贷管理权。对于地方 兴办限额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只需将简要计划书报国家 计委审批,其他设计和预算文件一律由地方政府审批,限 额以下的项目,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
引言
(12/23)
下放财政权和税收权。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 收支划分从“以支定收,一年一变”改为“以收 定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五年不变”。税收 基于不同的项目实行分成,中央直属企业的利润 改为中央和所在地方共同拥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三讲:
农业合作化与 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
2009年3月
课程提纲
引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66年)
的主要历史事件
1959-61年的饥荒及对发生原因的几种解释 合作化运动与建国初的农业 对农业危机的解释 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总结性评论
引言
引言
(5/23)
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扩大化
目的是解决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 、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指导思想: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一文 大鸣大放
引言
(6/23)
毛泽东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整风运动发 展为反右派斗争
薄一波:反右派中划为右派的55万人中,99%是错 划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3年,pp.618-619) 知识分子重新划入资产阶级,从工人阶级中剔除出 去 反右派扩大化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是后来大跃进 和文化大革命出现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原因
人民公社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特点
引言
(17/23)
1959年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后果在1958年底已经显示, 1959年上半年经济出现困难局面,表现为粮、油副食品 和其他生活用品供应普遍紧张 庐山会议目标从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发展为“反右倾” 斗争,其结果是经济上“左”的错误加剧了
引言
(11/23)
下放物资分配权。减少由国家计委统一分配和由各部管理 的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对保留下来的统配统管物资也由过 去的中央统筹统配改为地区平衡、差额调拨,中央只管各 地区之间供需差额的平衡和调出调入;在供应方面,除铁 道、军工、外汇、国家储备等少数部门之外,不论是中央 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所需的物资,都向所在省市自治区申请 ,由后者分配供应
引言Leabharlann (16/23)统一经营,集体劳动。与苏联集体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相 似,在生产劳动、生活安排上实行军事化、集体化,以公 社为单位,统一调配劳动力,实行大兵团作战 封闭生产、自给自足,实行平均主义分配。生产和分配上 基本取消商品和市场经济,分配上具体实行工资制加供给 制。工资制指按照工作的复杂程度和个人体力技能差异, 由群众评定每个劳动力的不同工资等级,按月开支。供给 制指由人民公社无偿统一发给每个社员一定的实物或福利 待遇
引言
(18/23)
1959年冬和1960年春,在继续大跃进时,城 市和农村又实行“共产风”
为了发展社有经济,兴办社有企业,大办养猪场 ,大办水利,大办交通,各种权力都向生产队平 调 扶持穷队赶富队,在农业贷款、公积金方面照顾 穷队,无偿调拨富队的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引言
(19/23)
人民公社组织上的特点
引言
(15/23)
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 员会,其职责是管理本社范围内的一切生产和交换、文化 教育、军事和政治服务。实行四社合一,即把供销、信贷 、手工业合作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国家把在当地的 一些企事业单位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
多级管理,具体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其中生 产大队是管理生产、进行经济核算的单位,盈亏由人民公 社统一负责,生产队(相当于原高级社)是组织劳动的基 本单位。公社大队两级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是行政管理 机构
引言
(8/23)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不断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1952-57年城市人口增加了30%,但是政府征集到的 粮食几乎没有增加,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直 接起因
引言
(9/23)
为了实行大跃进,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对 经济体制管理改革的思想从1958年开始实施, 开始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在各级行政机 关之间划分权力和利益,包括
引言
(2/23)
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者的关系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 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学习一切民族、一切 国家的长处
引言
(3/23)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引言
(7/23)
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 设社会主义 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多快好省中,强调多和快,强调以最高的速度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我国正处在“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建设 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问 题”
引言
(22/23)
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额,包括预算内投资额和预算 外投资额 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 加强企业管理,调整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管 理权更多集中到中央一级,扩大国家计划范围, 增加计划指标,上收一批下放的企业
措施
引言
(23/23)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以队为基础。允许社员 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坚持按劳分 配原则,取消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下放劳动管理权。各地招工计划划经省(直辖市 )确定以后就可执行,不必经过中央部委批准
引言
(13/23)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指导农民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 产主义过渡
人民公社由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拥有包括军事和安 全在内的贸易、金融、税收、会计、统计和计划等地方政 府职能 每个公社下分几个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又分为若干生产小 队,后者大致等于以前的一个合作社或者半个村庄 农民的自留地被公社收回,按规定必须在大型公共食堂吃 饭
各地兴办公共食堂。1960年,据14个省市统计, 参加食堂的户数达到农村总户数的88.9%,人数 占总人数的88.6%
建立城市人民公社。19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1064 个人民公社,5500多万人参加,兴办了许多街道 工业和集体生活组织,例如公共食堂和托儿所等
引言
(20/23)
1959-61,三年经济困难
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方针
引言
(4/23)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改进国家行政体制, 划分企业、事业、计划和财政的管理范围,适当扩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管理权限,并且注意改进和 加强中央各部的工作”
同时规定,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 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福利 实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主权力
引言
(14/23)
一大二公。“大”是指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初级社 一般为几十户,高级社为100、200户,人民公社一般在 4000户以上。“公”表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人民公社与农村基层政权合二为一,国家把农村中原属全 民所有制的银行、商店和其他企业下放公社管理。将上百 个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 者不退,少者不补,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 员的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收归公社所有
下放计划权。将原来由国家计委统一平衡、逐级下 达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 、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实行 以地区为主、自下而上的逐级编制和平衡,使地方 经济能够自成体系
引言
(10/23)
地方政府获得如下权力:可以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指标 进行调整;可以对本地区的建设规模、建设项目、投资使 用等进行统筹安排;可以对本地区内的物资调剂使用;可 以对重要产品的超产部分按照一定比例自行支配 下放企业管辖权。国务院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 数重要的、特殊的和实验性的仍归中央继续管理之外,其 余企业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原来由中央各部所属的 企业和事业单位,88%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有的还下放 到街道和公社;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 的比重,由1957年的39.7%下降到1958年的13.8%
(1/2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56-1966) 主要历史事件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中的积累和消费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重工业必须优先发展,但绝不能因此忽视 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应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以保障 人民生活需要,同时增加资金积累促进重工业发展 合理安排经济建设布局,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必须大力发 展内地工业,但必须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基地,使 我国有更多力量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