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花湖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广州花湖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作者:王倩雯
来源:《广东园林》 2010年第3期
王倩雯
(流花湖公园管理处, 广东广州 510010)
WANG Qian-wen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Liuhuahu Park, Guangzhou 510010, China)
摘要:广州流花湖公园经过近50 多年的建设, 已经建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集游览、娱乐、休憩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文章从流花湖公园的植物造景特色, 分析总结其景观价值和实用功能, 归纳流花湖公园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流花湖公园;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0)03-0019-03
收稿日期:2009-11-19
修回日期:2010-04-08
Abstract: Guangzhou Liuhuahu Park has become a large comprehensive pa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s afternearly 50 years’ development. The plant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ornamental and practical function were analyzed. The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plant design of Liuhuahu was summarized.
Key words :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Liuhuahu Park;Guangzhou
1 概况
流花湖公园建于1958 年,当时广州市政府为疏导街道水患,组织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建成流花湖等四个人工湖,后辟为公园。
除原有蓄水防洪功能外,还是集游览、娱乐、休憩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全园占地54.43 ha,其中湖水面积占60%,绿化占陆地面积88%。
流花湖公园现址相传是晋代芝兰湖,后成为菜田。
公园以棕榈植物、榕属植物、开花灌木及开阔的草坪、湖面与轻巧通透的岭南建(构)筑物相互配合,形成具有强烈南亚热带特色的自然风光。
全园分三大游览区域。
一是游览休息区。
以棕榈科植物为绿化的主调,一派南亚热带风光。
有反映傣族风情的勐苑,表现岭南乡村风韵的浮丘,秀丽的芙蓉洲,棕榈林立的蒲葵堤等园中园及景点,构成适于观赏、游览的小憩场所。
二是娱乐活动区。
有具现代气息的蒲林广场、宝象乐园、榕荫游乐场,为不同年龄的游人
提供游乐及休闲活动的天地;有充满鱼趣、农趣、园趣、陶趣、童趣的农趣园,游人在体验到
农家生活乐趣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舒畅和愉悦。
三是花鸟盆景观赏展览区。
有以展览盆景、赏石为主的“岭南盆景之家”西苑,有“闹市
小鸟天堂”之称的鹭鸟保护区和流花鸟苑,将赏景、观鸟、生态保护融为一体。
2 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2.1 鲜明的亚热带植被景观
2.1.1 红桥景区葵堤红桥(图1)是公园标志性的景点,位于流花湖的湖面上。
这里仪态
潇洒的蒲葵(Livisitona chinensis )呈行列配置,夹道成荫,形成一派亚热带棕榈植物景观。
红桥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与周边园林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创造通透空间及
虚灵形体,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
红桥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青瓦顶,构件精致,
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建筑外貌轻巧,使园林的人工美与自然美融洽协调。
漫步在葵堤上,清风送爽。
从远处看葵堤,宽阔的湖面波光云影,万绿丛中一座红桥点缀其中与湖岸绿树红花
相互映衬,展现出一派畅朗轻盈的南国情调。
2.1.2 榕岛鹭岛景区榕岛景区地处公园的南面,占地3000 m2 有余,岛上三面环水,西
与鹭鸟保护区遥遥相对, 南北各有桥相连。
半岛上以桑科榕属植物为主要乔木层树种,经过多
年的生长,这些榕树已成为高大的乔木,林荫覆盖全岛,整个环境荫闭度极高,在炎热期特别
长的广州,榕岛是不可多得的理想休憩活动场所。
2001 年底,公园将榕岛的建设定位为有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景观,加以大力改造。
改造后的榕岛(图2)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丰富岛内植物景观,增加避雨亭、活动平台等相应公共设施,将其开辟为生态景区,发挥生态
功能和生态效应,并以此作为试点,带动全园的生态景观建设,建设成符合游客活动要求的舒
适环境。
因此公园利用岛上原有的120 多棵大榕树作为顶层乔木林,按光线、环境湿度的不同
增加竖向植物景观,增加桫椤(Cyatheaspinulosa )、桂花(Osmanthusfragrans )、柳叶榕(Ficusirregularis )为中层半荫次乔木、灌木林,以可在半荫条件下生长的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或其他粗壮的山藤为植物作补充,以七彩竹芋(Calathea roseo-picta )、
观叶花烛(Anthurium sp.)、紫背竹芋(Maranta arundinacea )、银边草(Arrhenatherum elatius ),蒲草(Typha angustifolia )等色彩艳丽的植物作为地被。
营造成一个多层立
体的植物景观。
目前,榕岛已形成成熟的林相群落生态结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色
彩丰富、变化多样的园林植物群落。
2.2 彰显生物种类多样性
流花湖公园在植物造景时注重均衡植物配置和种类多样性。
在适宜的种植地环境条件下,
根据植物特性合理选用植物种类,配置时处理好植物种类的高低、色彩搭配,使植物群落层次
分明,主体突出,以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
乡土树种达260 余种,实现乔灌花草合理结合,体
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大量配植各种浆果植物、观花树种、季相色叶植物、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观果植物等鸟嗜植物,从而
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1,2]。
更以人文景观作为衬托,以增加植物景观以外的观赏点。
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再通过人为的空间组合,使人们由植物欣赏再转入观赏园中的其他
景物。
鹭岛是一个湖心小岛,因岛上树木葱郁,招引了各种鸟类栖息,尤其是鹭鸟大量在此聚居,成为广州市中心最著名的招鸟基地,有广州闹市“小鸟天堂”的美称。
2.3 农趣园浓郁的趣味性
农趣园位于公园的西北面,占地1 ha,利用通透围墙一带原店铺、旧工具房等打造成全
新的景区(图3),园内设置了富有特色的观鱼廊、科普展馆、千艺陶园和瓜棚菜地。
还布局
了以具有浓郁乡村田园气息的农舍、磨坊、溪涧、陶艺馆、瓜果架棚、雕塑为主要景点,并以
各种亚热带花灌木和岭南蔬果点缀其中。
园内种有水稻、玉米、紫背菜、芒果、蛇瓜、人参果、大叶车前草(Plantago major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等农作物,可供游客在溪涧
内戏鱼、踩水车;或者到农舍馆参观打禾机、犁耙等古老的农具,让久居大都市游客亲身体验
打禾、晒谷以及椿谷等农家乐趣。
农趣园的开放证明了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更钟情于返朴归真的
田园风光。
农趣园除了在设施上形象地反映农村生活面貌外,在园林环境方面也不遗余力,如在花架
棚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攀藤类植物,在花卉景区内种满了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樱花(Prunus serrulata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玉堂春(Magnolia denudata )、垂枝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 )、各色朱槿等四季开花的乔灌木和色彩鲜艳的地被植物,二者搭配巧妙,景致迷人。
2.4 植物配置手法的兼容性
流花湖公园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建园初期植物配置手法多以传统的自然式配置,突显棕榈
科植物特有树形潇洒、流畅优美的自然形态效果,如西北门入口对景的大王椰子造景花坛;其
后于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建成部分新区,植物配置方式则有所创新,园林植物配置上以大量使
用连片的观花地被和几何整形花灌木,建造了法国沉床园、英国玫瑰园等多个新建花园等,形
成自然与人巧结合、中西兼容的园林植物配置景观。
3 流花湖公园植物造景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流花湖公园植物造景更注重适应市民的
需求,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深入挖掘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运用先进的植物造景理念来
完善景区的建设。
3.1 大量运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不仅具有生态适应性强, 性能价格比高,管理便利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
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又是当前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创建城市生态
园林和人文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3]。
岭南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最大特色表现为椰影摇曳的棕榈植物风光,主要包括羽状椰类和掌状棕类两大类,是南国风情的重要标志。
岭南植物
的另一大特色是榕属植物的广泛分布,大到乔木,小到地被都有很高的实用和观赏性。
此外,
岭南高温湿润的气候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灌木与草花及大量的观叶植物,四季皆有花可看,有叶
可赏,相当一部分植物几乎全年皆有花期。
所以,从节约型园林理念出发,选取最适合乡土植
物是园林造景的一大趋势。
3.2 师法自然与实现天人合一
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师法自然,宛如天开。
设计师经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
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并以自然式地形、水体、园路和植物来组织庭园,体现出浓郁的自然情趣,硬质构造物则采用天然木材或当地的石料,以使之融入周围环境,达到持久发展的设计预期效果。
3.3 实现资源再用的环保原则
在绿化施工和养护作业中,尽可能采用自然素材及有机质的生物素材,实现再生可持续性的循环性材料。
例如在造景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的树木和素材,减少运输耗能;使用再生原料做成的“环保炭”等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广泛运用陶土、陶瓷、瓦、木材等环保材料以及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
3.4 营造人与自然亲密的交流场景
园林绿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提升品位、陶冶情操。
“公园是都市的肺。
”——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态失衡、热岛效应加剧,而公园能够通过多层次的植物配置的群落具有保暖防暑降温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与自然的共同呼吸从而身心得以休憩。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要和市民素质的提升,公园在营造景观时,要考虑到大众对与自然亲密交流的景观,体会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需求。
致谢:感谢华南农业大学翁殊斐副教授对本文提出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 伊吉光. 园林植物造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吴家骅. 景观形态学[M]. 叶南,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黄建军. 乡土植物营造地方特色园林景观探讨[J]. 现代园林,2009(9).
审稿编辑:谭广文李青
作者简介:
王倩雯(1984—),女流花湖公园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E-mail:dalo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