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语文新情境训练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情境训练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
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
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
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
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
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
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
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
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
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
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 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春官·大师》郑注)。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
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
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
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
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
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
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
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
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
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
“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
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
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 大调” 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叶嘉莹认为,词虽然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 .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物
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生命体验,爆发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这些后期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B.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因为“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经不可能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创新的反而超越了唐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 分)
A.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B .桃之天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D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分)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
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 分)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
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娃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远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
于是全村震动。
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
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
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
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
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
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
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
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
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 11 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化’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
“行。
”
“找一担萝卜。
”
“行。
”
“再找一百个鸡蛋。
”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
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年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
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
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
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
然后开始了问:“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
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
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疑疑缩在炕角落里。
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
半天一无所获。
于是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
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
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
”“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雷,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稳。
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
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
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
住了。
“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
”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
“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
就这么办。
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
一通长流缓缓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
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
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穿的还是红裤子呢。
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
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切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滕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
(1939 年,发表于重庆《文艺月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把“皇军”和“宣抚”都加了引号,旨在强调他们的身份和前来安居村的
目的。
B.关小双老婆说“穿什么呢?”照应上文“空了的村里”,写鬼子已把这里劫掠
一空。
C.汉奸问村民为什么“我们来了就跑”,村民沉默,是既不敢说实话,又不肯说
假话。
D.找不到那三个丢失的鬼子,鬼子头儿认为是村长杀了他们,就把他绑起来,要
杀害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小双一回家就把老婆换裤子的问题解决了,这使其有头脑,有决断的形象初
步确立了起来,为下文他提出村民都参加游击队的建议作了有力的铺垫。
B.汉奸与村长的对话特别具有讽刺意味,汉奸一方面表示“不吃什么”“不要什
么”,一方面又具体交代所要东西的具体数量,突出了敌人的虚伪与贪婪。
C.“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
的麦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
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短句,多用口语,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符
合抗战时期的宜传需要;故事讲述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有较强的趣味性。
8.红裤子在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4 分)
9.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关小双之外,都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
么要这样处理。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
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
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
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
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
”衍不能用。
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
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
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
仲淹落职,知饶州。
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
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
”坐落职监筠州酒税。
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
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
“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
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
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
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
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
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
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
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惠之大者。
”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
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
..
....
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
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
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
C.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
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
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个正真的官员受到牵连。
B.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
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但杜衍末予理睬。
C.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
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
D.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
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
(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14. 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
(3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严维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
B.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
C.颔联写薛居土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
D.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
16.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古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表现了屈原决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格的心志。
_______________
隆隆驰过而不如所往,同时写出了宫女们的倾听之态,暗示了她们的心理。
(3)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候时去来,故称归雁。
它常被古代的诗人用在诗词中以寄托包括思乡之情在内的多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里,去蜈蚣岭。
当地人说,“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回”。
在一个岔路口,公路拐进山端后,两边的山峰立刻气势汹汹地挤过来,天空逼仄得像一根蓝色的棉线。
眼前的石砖,层层叠叠,随着山体盘旋环绕。
从前,这里“三条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而蜈蚣岭人,开山抬土,成就了今天的千亩石砌梯形茶园。
茶季之后,茶树开始,青草、野菜,这些大自然的伙伴,与它们朝夕相处。
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黄色的南瓜花开得绚烂,绿色的小南瓜也是,冬瓜、扁豆、羊角,从底部攀援而上。
看过几处路边的民宅,喟叹起当年生活的艰辛。
看到悬崖上“蜈蚣岭”三个红色的大字,也就抵达了蜈蚣岭村委会。
这里地势略显平缓,山顶上的村庄地踞在那里。
在村里穿行,石板路高低起伏,新居与老屋偎依着。
村头的玉兰树,高大挺拔;路旁的水窖,清澈阴凉。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宫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栉风沐雨养精蓄锐不甘示弱参差不齐
B.荜路蓝缕养精蓄锐力争上游错落有致
C.荜路蓝缕休养生息不甘示弱错落有致
D.栉风沐雨休养生息力争上游参差不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
B.石磅坡面呈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C.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
D.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
把它遮了一半。
20. 请简要赏析文段中画横线句的修辞手法。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
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 2030 年前,②,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 2060 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22.请用两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面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 40 个字。
(4
分)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 年 9 月 25 日,被困 1028 天的孟晚舟终于回国了。
孟晚舟在归国途中更新朋友圈:“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
新冠疫情笼罩全球,我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新冠疫情“零容忍”,尤其在开学季,常规校园核酸检测全覆盖,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