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50 年前的上海剧协“全家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张50年前的上海剧协“全家福”
文/王振华
这是张50年前上海剧协的老照片。

1964年,担任上海剧协领导的刘厚生同志调任中国剧协,上海剧协驻会全体同仁欢送他,在剧协楼前阶梯上拍了这张“全家福”。

其实,说“全家福”并不确切。

因为据健在的老同志指认,除照片上的25位,还有7位因公外出,没能参加这个欢送会,当然也没能进入这个画面。

也就是说,当时剧协驻会的有32位同志,这是剧协历史上驻会人数最多的时期,它代表了剧协的一代辉煌。

“文革”年代,剧协被解散,剧协部分同志的关系就挂在了市文化局。

“文革”结束后,上海剧协和《上海戏剧》杂志社得到恢复,有的同志回到了剧协,有的被安排到宣传文化系统的其他单位。

就在此时,我从部队转业到市文化局办公室担任机要秘书,与剧协有了工
坐在第一排的为当时剧协和
《上海戏剧》杂志领导班子成员,
从左至右为李时钊、汤草元、刘厚
生、姚时晓、钱英郁、鲁山;第二
排是陈剑英、高怡邨、赵铮、刘荣
曾、刘庆曾、汤茂林、李瑛;第三
排是王镇、夏写时、袁斯洪、缪依
航、江俊绪、夏彤、刘承延;第四
排是朱海金、朱少坤、王一纲、周
牧、邵曾祺。

缺席的驻会同志是:龚义江、
周良才、翁文达、周长坤、毛华
阳、侯硕平、丁全根等。

这些老前辈不少已经过世。


前健在的有刘厚生、龚义江、刘荣
曾、赵铮、高怡邨、江俊绪、夏写
时、周牧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
剧协工作过的还有其他一些同志,
如被打成“右派”的董天民等。


厚生是1959年从上海市文化局艺术作上的联系。

当时百废待兴。

市文化局与
上海剧协每年都举办上海戏剧节,
改编、新创的剧目纷纷上演,戏剧
市场出现一片复苏和繁荣的景象。

那时我跟随领导观摩了不少戏。


时,试图通过我向局领导要票看戏
的人也接连找了上来。

记得有一
天,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电
话里的人自称某中央领导的儿子,
要找局长李太成拿票看戏。

李太成
并不认识他,在电话里当场予以回
绝。

听说此人到处招摇撞骗,也确
实蒙骗了个别领导。

沙叶新根据这
个真实事件,创作了《假如我是真
的》,发表在刚复刊的《上海戏
剧》上。

后来该剧上演,又被禁
演,在当时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50年沧桑岁月,弹指一挥间。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照片里的
老前辈们。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采风 ┸ 51
52 ┸ 访忆
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处长为周信芳)调任上海剧协,创办《上海戏剧》杂志,首任主编。

1962年剧协换届,刘厚生任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主持剧协工作。

汤草元、钱英郁任副秘书长。

姚时晓当时任剧协驻会副主席,在刘厚生来之前主持剧协的日常工作。

他工人作家出身,早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当工人,组织工人夜校,从事创作,1933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任鲁艺教员,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上海戏剧界唯一现场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

他却晚景凄凉,老伴去世早,唯一的女儿又因病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文联组织处给他安排了一位保姆照顾着,直到2002年去世,享年93岁。

目前文联系统在世的八九十岁以上的耄耋老人,大都集中在剧协,算来有十多位,可谓“长寿协会”。

姚时晓、钱英郁、汤草元、王镇等都是90多岁仙逝的,在世的刘厚生、龚义江、周牧、刘荣曾也都90多岁高寿了。

前几年过世的剧协百岁老人邵曾祺,每天坚持看报读书,听广播,哼京剧,有着一口好牙。

每次去探望他,谈吐思路清晰,总是乐乐呵呵,无忧无虑。

文联团委组织青年帮扶志愿服务队,剧协的小徐与这位百岁老人结对,这对年龄相差75岁的老少配,每次见面,老人都很高兴,无话不谈,还爱开个小玩笑。

问起他长寿的秘诀,子女代他回答,说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乐观的心态。

在上海剧协工作时间最长的要数陈剑英了,她也是我在剧协里最早认识和熟悉的一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市文化局随领导看戏和参加戏剧节活动,常见到陈剑英
忙碌的身影,那时与她联系不多。

待我婚后,常听岳母赵铮说起上世
纪五六十年代在姚时晓、刘厚生领
导下的剧协的一些情况。

赵铮和陈
剑英都是看着对方谈婚论嫁,看着
对方的孩子出生、长大的。

两家关
系很好,也经常走动。

陈剑英家住
人民广场附近,国庆节交通管制,
赵铮就带着孩子们住在她家,方便
看国庆烟火和游行。

直到晚年,她
们还通过我互致问候,了解对方的
情况,我也就成了她们的“传声
筒”。

没想到的是,1989年我从市
文化局调到市文联工作,又于1996
年起担任剧协办公室主任,与陈剑
英相处了二十余年,对她有较多的
了解。

陈剑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就一直在上海剧协工作,退休后返
聘在《上海戏剧》杂志社和上海白
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办公室,除去
“十年动乱”,她为剧协前后工作
了近五十年,可以说为上海的戏剧
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

我到剧协工
作后,和陈剑英接触多了,对她的
为人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工作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
人得失,对工作非常认真,对戏剧
界和会员情况如数家珍,谁有不太
清楚的事情都愿向她请教。

每年一
次的剧协会员新春联欢会,在发通
知前,我都要请她对会员的通讯录
捋一遍,进行纠错,通知发出去很
少有退回来的。

陈剑英不愧是剧协
的“活字典”。

陈剑英几乎将自己的一生,
都投入到她所热爱而又熟悉的戏剧
会务、演出等活动的具体组织工
作去了。

尤其是在“白玉兰奖”办
公室工作期间,每年都有上百场来
自全国各地的申报演出,她要组织
评委们观摩、召开座谈会,面对大
量繁杂琐碎的通知、联络和票务、
会务工作,陈剑英都有条不紊,举
重若轻,从未发生任何差错。

每次
晚上演出,她都要在剧场门口恭候
专家评委,送上戏票;演出结束很
晚,只要有公交车,她都坚持坐公
交回浦东的家,很少“打的”,第
二天一早又照常上班,数十年如一
日……这对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同志
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位老人对
上海戏剧事业的繁荣,作出了平凡
而又重要的贡献。

陈剑英低调随和,人缘特好,
不论老同志还是年轻的同志,都很
愿意和她亲近交往,有些年轻的同
事与她成了忘年交。

“文革”后剧
协恢复,一批年轻人陆续从上海戏
剧学院毕业调进剧协,陈剑英作为
退休返聘的老同志,和年轻人一起
搞活动,观摩演出,组织召开研讨
会,做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关系
非常融洽。

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已
都步入中老年,有的退休,有的调
离,各奔东西。

当得知陈剑英去世
的消息,在为她举行的追悼会上,
这些当年的“小字辈”悉数从四面
八方赶来送她最后一程。

我想陈剑
英地下有知,一定是宽慰的。

陈剑英是我所认识的女性中,
最能吃苦耐劳、性格坚韧的一位。

许多人对她的印象是乐观豁达,但
很少知道她是将痛苦深埋心底,从
不外露。

她一生命运多蹇。

上世纪
七十年代,丈夫因病去世,那时陈
剑英才四十多岁,既当妈又当爹地
把四个孩子抚养长大;1998年上半
年和下半年,她最喜爱且非常优秀
的年仅四十来岁的一双儿女,在同
一年中相继因病去世。

中年丧夫,
老年丧子,人生悲情莫大于此。


剑英是强忍悲痛,坚强地挺过来
的。

记得她女儿去世时,我代表剧
协去她家里表示慰问,因第一次去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她家,不好找,向邻居打听,邻居们居然都不知道她家里的变故。

此事过去这么多年,我也从未听她提起过这些家事。

陈剑英把毕生精力都默默无闻地投入在了工作上,而且精力充沛,身体状况一直不错。

直到80岁时,单位考虑她的年龄因素,才让她从“白玉兰奖”办公室的岗位上完全退下来。

此后我很少见她。

有一次,我在她所在的退休支部学习活动中见到她,她的精神状态明显大不如前,或许是工作了一辈子,突然停下来,身心失去平衡;或许是她的性格太要强,压抑着深藏在心底的痛楚,不得释怀所致。

2010年春节前,她第一次心脏病突发,住进浦东同济医院,经抢救转危为安,我随文联工会主席沈文忠等一行去探望。

之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我每次见到她的儿子陈申申就打听她的身体情况,后来听说她在家都坐轮椅了。

正想抽个时间要去探望她,突然听到她去世的噩耗,享年84岁。

刘庆曾和刘荣曾是亲姐妹,同在上海剧协工作,一个在业务室,一个在资料室,人称“大刘”“小刘”。

姊妹俩属大家闺秀,家族显赫。

她们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与李鸿章是至交、姻亲,后在浙江巡抚任内,亲自指挥了中法之战中著名的镇海战役——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大胜仗。

她们的祖父刘晦之,是李鸿章大儿子李经方的内弟,著名的银行家和收藏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刘晦之担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开创中国“有奖储蓄”之先河。

辞去银行职务后,刘晦之躲进小楼(小校经阁)成一统,成就了他的收藏伟业。

坐落在新闸路上的上海现存唯一一幢私人藏书楼小校经阁,是民国时期中国收藏界的一个重镇,当年曾藏
书十万册,包括历代碑刻、拓本、
杂贴,并藏有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
的兵器、唐代乐器等,以及28192
片甲骨(近全国收藏总数的三分之
一),用了500只楠木箱分装,建
国后全部捐献,身后不留一石一
木。

陈毅市长曾亲颁嘉奖令,表彰
他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郑振铎、
顾廷龙等著名学者和专家都给予高
度赞扬。

祖父刘晦之有八个儿子,
五个女儿,孙辈几十个,有一半与
祖父在小校经阁大花园中一起生
活,开饭时饭厅就像个餐馆。

现刘
氏大家族的第四代中,最出名的,
是刘庆曾和刘荣曾的两个堂弟,一
位是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总
裁,当代儒商刘永龄,一位是当代
大收藏家、小校经阁传人刘耋龄。

“文革”开始,刘家被抄,刘
庆曾年仅16岁的女儿被脸上泼墨,
惊吓刺激之下精神失常,从此被送
进了精神病院长达47年,于去年去
世,享年63岁。

我到剧协时,刘庆
曾已瘫痪在床多年,我去探望,他
虽有意识,但不能言语交流了,生
活上由保姆全天候服侍。

保姆还算
尽心尽责,端屎端尿,擦身搓背,
换洗被褥,刘庆曾瘫痪近十年,身
上竟然没有一点褥疮。

母女俩虽晚
景凄凉,但毕竟家族根基殷实,
“文革”后落实了政策,文联工会
还每年给予补助,兼有在美国担任
软件工程师的儿子和妹妹刘荣曾的
接济照顾,刘庆曾活到2000年,82
岁过世。

刘荣曾今年90高龄,几年前发
过一次心脏病,现除了耳背,一切
无恙。

前不久我去她家拜访,事先
打了电话。

到了愚园路中实新村弄
口,远远看见她已在楼下等候,我
实在过意不去,说你怎么一个人从
三楼下来了,我到了会摁门铃的。

她说,门铃响我听不见。

与她交
流,我只能凑在她耳边大声说。

2012年上海文联换届时,我去
市档案馆想查历届上海剧协班子情
况,无意中竟发现一份刘荣曾当年
的工作调令。

刘荣曾早年在沪江大
学社会学系读书,毕业前因患肺结
核,俗称“痨病”,在解放前当时
的医疗条件下如同“绝症”,只
好休学肄业,在家养病。

不想,刘
荣曾的身体却奇迹般地恢复,解放
后被分配在上海市西中学做教师。

1956年上海剧协成立,经介绍,刘
荣曾调入上海剧协,直到退休。

高怡邨当时属高干家属,丈
夫苏超担任陈丕显秘书、上海市委
办公厅主任,“文革”中被迫害致
死。

“文革”后,高怡邨曾担任上
海京剧院党委副书记。

我的岳母赵铮在“文革”中
被下放,与岳父拖儿带女全家迁往
南京梅山,“文革”结束后调回上
海。

1985年李太成、马楠等市文化
局老领导退下来,组创成立了老文
化艺术工作者协会,赵铮退休后,
从创办“老协”起担任办公室主
任、副秘书长,直到现在,已84岁
高龄。

除了“文革”期间,也几乎
工作了一辈子,赵铮与戏剧艺术界
结下不解之缘,与老艺术家们建立
了深厚的友情。

在这张老照片上,第二排站
在剧协领导刘厚生、姚时晓、汤草
元、钱英郁等身后的陈剑英、高怡
邨、赵铮、刘荣曾、刘庆曾、汤茂
林、李瑛(从左至右),清一色剧
协娘子军们,当年三四十岁,风华
正茂,关系亲如姐妹。

这张50年前欢送刘厚生赴京前
拍摄的照片,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
的“文革”前上海剧协驻会同志最
全的一张集体照,也是唯一的、最
后的“全家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采风 ┸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