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
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
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
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
(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
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
例3:吾妻之美我者。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4:吾羞。

(我认为处在蔺相如的下位很羞耻。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

例1: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而死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例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之,为她而祈祷《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例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节,为气节而死司马迁《报任安书》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例1: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便苦咳嗽,“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例1:名我固当。

名我,给我起(这个)名字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例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序其诗,给自己的诗作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例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之,对着病梅而泣龚自珍《病梅馆记》
在掌握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后辨识为动用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省略了宾语的动词为动用法不可误认为是动词的一般用法。

这就要根据上下文,辨识出动词的为动用法来。

例1: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该句中的“ 无死”就不可译为“不死”,因为“无死”是“无死之”的省略,这里的“死”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

该句译为: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可以不为他效死吗?
四、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1)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例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鸿门宴》
②表示态度。

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例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
③表示处所。

例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工具。

例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

)《黔之驴》
⑤表示方式。

可用“按照……”、“用……”结构。

例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例1:长驱至齐,晨而求见。

(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②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例1: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
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例1: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先主驻扎新野)《三国志·诸葛亮传》
(3)“日”、“月”、“岁”的用法。

①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
②“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例2:乡邻之生日蹙。

(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
③“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当“往日”、“从前”讲。

:
例3: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

)《左传·文公十年》
四、名词用作动词
(1)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1: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例2: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
例3: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
例4: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
例5:父曰:“履我” 穿上鞋
例6: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
例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1: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例2:许子冠乎戴帽子
例3:使天而雨珠下
例4:衣素衣而出穿
(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
例1:沛公军霸上驻扎(在)
例2: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
(3)副+名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1: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
例2:晋灵公不君不(行)君道
例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
例4: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
例5:子墨子不听,遂北就往北走了
例6: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1: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
例2:天又大风(刮大风)
例3: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4)能愿动词+名词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游泳
例2: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应当在关中称王
例3:左右欲刃相如想要杀相如
例4:王曰:“吾亦欲东耳” 想向东进击
例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
(5)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例1: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筑屋居住
(6)介宾+名
例1:由山以上五六里向上、往上
(7)所+名
例1: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来
例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
(8)名+者
例1: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9)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臣:使……臣服都:定都
例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
例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做官
例4: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

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五、宾语前置
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例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例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例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例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例7: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例8: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例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例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例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例5: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例6: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例7: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例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例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例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例5: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例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例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例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例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例3:惟命是听(成语)
例4:惟利是图(成语)
例5: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例6: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