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岭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岭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1.下列做法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的是()
A.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B. 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 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2.预防新冠病毒的日常措施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少聚集
B. 多通风
C. 带口罩
D. 勤消毒
3.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金刚石
B. 水
C. 氯化钠
D. 铁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 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
B.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液氮可用于医疗手术
D. 氯气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
5.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海水
B. 蒸馏水
C. 矿泉水
D. 雨水
6.截止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
中错误的是()
A. 铕属于金属元素
B. 铕原子核内中子数为63
C. 铕的原子序数是63
D.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
7.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 锌
B. 铝
C. 铁
D. 铜
8.下列属于我国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出现红色沉淀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C.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镁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产生白色沉淀
10.下列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2Mg+O
2
−
点燃
2MgO
B. Cu+2AgNO3=Cu(NO3)2+2Ag
C. CuCl
2
−
通电
Cu+Cl2↑
D. 2NaOH+H2SO4=Na2SO4+2H2O
11.据报道,用75%的酒精(乙醇的水溶液)5分钟即可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以下关
于乙醇(化学式为C2H6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B. 75%的酒精属于混合物,可用作消毒剂
C. 一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D. 乙醇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2:6:1
1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
管中,能观察到气球先变大后复原的一组物质是()
A. 氯化钠和水
B. 铁粉和稀硫酸
C. 氢氧化钠和水
D.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13.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浇水灭火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把锅盖盖上
C. 酒精灯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D.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14.下列物质是碱性的是()
A. 血液pH为7.35~7.45
B. 胃液pH为0.8~1.5
C. 牛奶pH为6.3~6.6
D. 苹果汁pH为2.9~3.3
1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以上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44
B. 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 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1
16.如图为某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相关装置错误的是()
A. B. C. D.
17.KNO3、Na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 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B. 20℃时,100g NaCl饱和溶液中含36g NaCl
C. 分别将60℃的KNO3、NaNO3、NaCl饱和溶液降温
至0℃时,三种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溶质质量分数为
NaNO3>NaCl>KNO3
D. KNO3中混有少量NaCl固体,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
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
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
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曲线中M→N的变化过程,说明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曲线中M→N和N→P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 曲线中N→P和P→Q相比较,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 曲线中P→Q和Q→R相比较,说明Q点后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19.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方法
A MnO2KCl加水溶解、过滤、蒸发、转移
B H2O2H2O加无水硫酸铜固体,过滤
C N2O2缓缓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NaCl Na2CO3加适量的盐酸溶液,再蒸发
A. A
B. B
C. C
D. D
20.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
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 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 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D. 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21.乙二醇(C2H6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工业煤制乙二醇,因具有低成本、低能
耗、低排放等特点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该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乙二醇是______化合物(填“有机”或“无机”),3个乙二醇分子可用化学符
号表示为______。
(2)煤作为化石燃料之一,属于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造
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则制备合成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合成气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铜,请写出合成气的一种成分与CuO反应的一个化
学方程式______。
(4)合成气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
仅用合成气为原料不可能
得到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草酸(C2H2O4)
B.甲醇(CH3OH)
C.尿素[CO(NH2)2]
(5)乙二醇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组成大气的两种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2.化学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小明喜欢自己制作点心、饮料。
他用面粉、鸡蛋、牛奶、白糖、橄榄油等原料
制作蛋糕。
(1)上述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白糖和______。
(2)用白糖、果汁、小苏打和柠檬酸等制作汽水。
从物质溶解的角度看,打开汽水
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______有关;
(二)“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豆腐是历史悠久的美食。
小明查阅到
豆腐制作过程如图:
(1)“煮浆”时常用木材做燃料,通常将木材加工成木屑的原因是______。
(2)“点浆”即在豆浆中加入某种盐,使溶解在水中的蛋白质溶解度变小而析出。
加入的盐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BaCl2
B.CuSO4
C.MgCl2
(3)豆腐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软水,我们可用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菠菜营养丰富,素有“蔬菜之王”的美称。
民间流传“菠菜豆腐同食,易得结石”。
这是因为豆腐中含有一种钙盐(CaSO4),菠菜中含有草酸(H2C2O4),两者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豆腐中含有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类营养素,每100克豆腐中含各种营养成分如表:成分水X油脂糖类钙铁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质量(g)89.3 4.7 1.3 2.80.24 1.40.0640.000060.00003
①乙醇、淀粉、葡萄糖三种物质中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______;
②某成年人食用了500g豆腐,相当于补充了______mg的维生素B1。
(三)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磁浮(高铁)纵横……,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次又一次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
(1)火箭、卫星、船舶等制造业常使用玻璃钢、塑料、钛合金等材料,其中玻璃钢属于______(填字母序号)。
A.金属材料
B.复合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
(2)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______(填字母序号)。
A.熔点低、易加工
B.密度大、强度好
C.机械性能好、抗腐蚀性好
(3)潜水器中的微型电子仪器常用银锌电池作电源,在放电时可把氧化银转化成银,
则放电时银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变化为______,放电时的能量转化是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2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气体,
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3)实验时应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先点燃D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
盐酸
B.先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再点燃D处酒
精灯
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
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
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
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
(4)猜想1:白色固体是MgO;
猜想2:白色固体是MgCO3;
猜想3:白色固体是______。
(5)验证与结论:取D中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______,观察到有黑色固体
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______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猜想2和3不成立。
(6)拓展:写出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4.纯碱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
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
(一)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科学家,1933年出版《纯碱制造》一书,创立了中国自己的
制碱工艺。
其纯碱制造原理如图所示:
(1)NH3和CO2通入饱和食盐水的顺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先通NH3,后通CO2
B.先通CO2,后通NH3
(2)NaHCO3在水中溶解度相对比较小,以沉淀形式析出,图中“操作”的名称是______,该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
(二)为了充分利用副产品NH4Cl,利用NH4Cl生产NH3和HCl。
(3)方法一:直接加热分解NH4Cl。
但是这种方法获得NH3和HCl的产率往往很低,原因是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4)方法二:采用MgO循环分解NH4Cl。
加热,在300℃以下获得NH3;继续加热至350℃~600℃获得HCl气体。
利用下列装置(加热及加持装置略)可测量NH3和HCl的产率。
①低于300℃时,干燥管盛装的干燥剂是______。
NH3吸收完全后,更换干燥剂和吸收装置中的吸收液。
②产生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③在350℃~600℃,如图虚线框内应选择的安全瓶是______。
④侯氏制碱法在滤去碳酸氢钠的母液中通氨气并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
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①______;②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 纯度。
25.某硫酸厂产生的烧渣(主要含Fe2O3、FeO及少量SiO2)可用于制备FeSO4⋅7H2O和还
原铁粉,其流程如图。
Ⅰ.写出“酸溶”中发生的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Ⅲ.“还原”时,FeS2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7Fe2(SO4)3+FeS2+8H2O=
15FeSO4+8______。
Ⅳ.经查阅资料后发现,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结晶可分别得到FeSO4⋅7H2O、
FeSO4⋅4H2O和FeSO4⋅H2O。
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温度下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仅在56.7℃、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两种晶体)。
温度
010305056.76064708090 /℃
溶解
14.017.025.033.035.235.335.633.030.527.0
度/S
析出
FeSO4⋅7H2O FeSO4⋅4H2O FeSO4⋅H2O 晶体
若从硫酸亚铁溶液中结晶析出FeSO4⋅7H2O晶体,应控制的结晶温度(T)的范围为______。
Ⅴ.“培烧”时,烧渣、无烟煤、CaCO3的投料质量比为100:40:10。
温度对焙烧炉气含量的影响变化如图一所示,焙烧时间对还原铁粉的产率影响如图二所示。
(1)焙烧温度通常控制在1000℃时,原因可能是______。
(2)添加CaCO3的目的是:①脱除SiO2等;②______。
(3)“焙烧”在半封闭装置中进行,投料层表面盖有适当厚度的煤层,“焙烧”时间控制在4~5小时,超过5小时后还原铁粉产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Ⅵ.制得的还原铁粉中含有Fe和少量Fe2C。
为确定还原铁粉中碳元素含量,设计如下实验:
(1)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装置组装好仪器,并______;
②称取14.06g样品,置于C装置中的硬质玻璃管内,称得C装置总质量为114.06g;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装置中缓缓通入一段时间氧气;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200.00g;
④持续通入氧气并点燃C处酒精灯;至D装置质量不再变化,称得D装置的质量为200.22g,同时称得C装置的质量为119.00g;
⑤计算。
(2)A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③中,证明装置内空气已经排尽的方法为______;
(4)步骤④中,证明D装置质量不再变化,还需要至少称量______次;
(5)通过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该还原铁粉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至0.1%);
(6)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为铁的复杂氧化物,请根据数值计算出该铁的复杂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A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
B、市区尽量开车出行,可以增加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故B与低碳环保理念不一致;
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C与低碳环保理念不一致;
D、化石燃料过度使用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D与低碳环保理念不一致;
故选:A。
“低碳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社会的热点,也是中考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少聚集是说的人少扎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多通风是打开门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带口罩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勤消毒是利用消毒剂与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失去生理活性,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答案】B
【解析】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A 错;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错;
C、液氮可用于医疗手术,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C正确;
D、氯气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是氯气与水结合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杀菌消毒,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C。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5.【答案】B
【解析】解:A、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蒸馏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雨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海水、矿泉水、雨水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答案】B
【解析】解:A、铕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铕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52−63=8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铕的原子序数是63,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7.【答案】B
【解析】解:由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可知金属活动性大小为:铝>锌>铁>铜,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进行分析比较.
本题考查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
8.【答案】B
【解析】解:A、图为金属铝回收标志,故A错;
B、图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B正确;
C、图为质量安全标志,故C错;
D、图为易燃物标志,故D错。
故选:B。
根据各图示中标志的含义判断即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图标对我们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有的甚至关乎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了解化学上相关图标的含义对我们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这也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
9.【答案】A
【解析】解:A、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若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会观察到出现红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镁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会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D、鸡蛋清中富含蛋白质,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浓硝酸属于强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会观察到产生黄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鸡蛋清中富含蛋白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答案】D
【解析】解:A、2Mg+O
2
−
点燃
2Mg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项错误。
B、Cu+2AgNO3=Cu(NO3)2+2Ag,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CuCl
2
−
通电
Cu+Cl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2NaOH+H2SO4=Na2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换成分,价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12×2+6+16=46,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B.75%的酒精是一种溶液,属于混合物,可用作消毒剂,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乙醇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2):(1×6):(16×1)=12:3:8,故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用途来分析;
C.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此题是对化学式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式的基本计算,以及化学式的意义,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2.【答案】C
【解析】解: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小气球不能鼓起来,故错误。
B、铁粉和稀硫酸反应放出大量气体氢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不恢复,故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瓶中气温升高气体膨胀体积变大,瓶内压强变大,小气球鼓起来,但随着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过一段时间小气球会恢复到原状,故正确;
D、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但不恢复,故错误。
故选:C。
要使图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要使瓶内压强增大可通过升温实现,小气球鼓起来后,过一段时间恢复常温就会恢复到原状。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答案】A
【解析】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还会损坏电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盖灭,正确;
D、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3%--5%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
C、根据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入手。
D、根据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溶于水放热的角度分析。
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14.【答案】A
【解析】解:A、血液,pH为7.35~7.45,大于7,呈碱性;
B、胃液,pH为0.8~1.5,小于7,呈酸性;
C、牛奶,pH为6.3~6.6,小于7,呈酸性;
D、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呈酸性;
故选:A。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
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pH和溶液酸碱性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答案】D
【解析】解:由于四种物质中W和氧气质量减小,所以是反应物,且反应物的总质量是23g+(64g−16g)=71g,而水的质量增加,且增加值是32g−5g=27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二氧化碳必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是71g−27g=44g;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A、由以上分析知X的值等于44g+8g=52g,故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
量为:27g×16
18=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
44
=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
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错误;C、由于该反应的表达式是W+O2→CO2+H2O,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27g−24g)=4:1,故正确。
故选: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进而书写出反应的表达式,判断反应的类型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16.【答案】BC
【解析】解:A.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可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故A正确;
B.为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要把导管伸入集气瓶的底部,故B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为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要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