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各位考官好,我是应聘小学音乐教师的03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我是草原小牧民》,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我的说课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
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
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
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
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及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实践的能力增强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等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其最大的特点。
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调动其自身的各个感知通道,参与音乐,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
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以上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学习歌曲,培养兴趣;体验创新,激发热情;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三拍拉手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音乐停止,我会让学生猜猜歌曲体现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激发出来了。
接下来跟师学动作然后配上音乐一起跳。
这样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内蒙古歌舞的音乐风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我还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趣味发声,师由远到近模拟马蹄声让他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随后请大家随音阶从低到高来模仿,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根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分角色)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心里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学生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
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歌曲完成好以后,师引导: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师说道: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学会蒙古族人会做的事(媒体出示一组节奏)在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然后请同学们进行节奏模拟,在同学们的兴趣又一次激发出来后师说道:下面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吧!我们排练一个节目为他们助兴,怎么样?接下来把学生分为三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进行分组训练,其中伴奏组分别用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进行伴奏。
在此环节中,教师到学生中间一同排练,并进行指导。
然后师引导: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实现课我合一。
这样气氛还愁表现不好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小牧民喜悦的心情吗?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由然而生。
(四)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
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适合学生学习,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主要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内容以谱例为主,谱子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专心的学唱。
副板书的内容以节奏型为主,来引导学生掌握节奏型的难点。
教学反思1:
音乐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热爱生活和具有鲜活个体的摇篮。
反思《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
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新课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
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
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
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2: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后反思本堂课中,老师带领着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遨游,尽情的吸收着艺术的芬芳、采集着音乐的硕果,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学,有所乐。
一、重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体现
这节音乐课我始终围绕音乐的本质——注重音乐性开展,不管是重点节奏的练习,还是旋律的学唱,都体现出了音乐课的本质,处处给学生已音乐的享受,美的熏陶。
二、灵活运用教学工具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所做课件丰富新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多媒体运用灵活熟练,使课堂气愤生动、活跃。
三、运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法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歌曲,在初听、复听、再听等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更熟悉。
而且在每一遍的聆听中都给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为歌曲完整的演唱埋下伏笔。
四、处处展现学科的整合
俗话说∶知识是相通的。
在这节课,我利用多种感官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学会节奏、学会歌曲的同时,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自己的信念。
同时,还对地理、时事政治等方面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