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川路线及诗歌创作(《蜀道难》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从安陆入长安大致路线图 (红色部分为蜀道):
赐金放还,畅游天下, 还是没走“蜀道”:
《蜀道难》创作背景二说:
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 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 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 诗是开元年间(730年— 731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 寄意之作。
成都: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20岁左右游成都时的作品。此诗以时间为主轴展开描述, 从朝霞到暮雨,并且空间上向四周扩散,南到双流城,东至三峡。形象鲜明,意境飘 逸,抒发了登楼的愉悦之情。全诗以华丽言辞写所见景物,颇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问君西游何时还?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Leabharlann 家。播放李白填词版《起风了》
李白出蜀地,初游江淮的大致线路图 (红色为蜀道):
《蜀道难》创作背景一说:
就在安陆一带,李白过了三年近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后,于30岁那年沿汉江北 上,入长安,开始求取功名。
李白是个勤快的人,先拜见宰相张说,人家病了; 又拜见玄宗妹妹玉真公主,人没搭理他; 接着拜见各路达官贵人,希望能够谋个一官半职,结果次次碰钉子。 才华盖天下,又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婿,这身份在长安城里谋不到一个小官,对于李
江油: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题宝圌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 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 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 报国安民的意图而入幕。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 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 他从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 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
李白婚姻家庭: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 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魏颢《李翰林集序》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他28岁那年,与安陆县(湖北省辖县级市)许氏。
李伯禽,小名“明月奴”,原配许氏所生。 李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 李平阳,原配许氏所生,出嫁后不久即去世。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楚地: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赴江东途中,船行至天门山时有感而作。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年后自己以为学业大成的李白再次出发,这次的目标是整个中国。 于是呢,沿着长江一路东进,出重庆、过洞庭、经南京,到浙江玩一趟, 再一路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进入淮河,再沿着淮河逆流而上,到南阳, 经襄阳,再经随州到武汉之北的安陆市。
这一路,他挥金如土,自己后来吹牛说在扬州散金三十万。当然写下了大量 的诗歌,也结交了许许多多重要的人物,比如《将进酒》里提到的丹丘生(这个 人可以说是李白一生的知己),比如在襄阳遇到的孟浩然。当然,最重要的是, 在安陆县给人当了倒插门女婿——妻子许氏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小结:
第一次,还没走出四川,就铩羽而归。先到成都,拜见苏颋(tǐng),苏 颋是前任宰相兼文坛领袖,正好被贬到四川来,李白一出手就见这样的大人物, 绝对大手笔,但苏颋大夸了一遍李白的文采,再没搭理他;然后李白在峨眉山 看了一阵猴子,平复了平复心情,再跑到重庆见太守李邕。李邕见李白那么狂, 直接就没搭理他。气得李白抓耳挠腮,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老家,继续埋头读 书。
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 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 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 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4、再次游历期:44岁-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
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 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5岁-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
白这么骄傲的人来说,这个打击未免也太大了。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在长安城里斗鸡 走狗、喝酒赌博、打架斗殴,摆起了浪荡子弟的做派。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 在此之前,李白真的没有走过蜀道,他写的蜀道难,其实是在讲述他自己的“求官 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求官之难,难于上青天才对吧? 求不到官,能怎么办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叹一口气,不行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孔雀东南飞》) 袄上的刺绣繁多艳丽,自然发出光彩。葳蕤: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刺绣的花
叶繁多而美丽。
终南捷径:卢藏用想入朝做官,就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终南山,希望得到征召。后果然 被召去当了大官。司马承祯也曾被召,想归山。卢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佳) 处,何必在远。” 承祯缓缓地说:“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后以“终南捷径” 比喻最近便的升官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啊,一口气叹不顺,还得再叹一口,顺便骂一声自己,“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 乎来哉!”你一个远道之人,来长安干啥来了呢?自取其辱罢了。
想明白这一点,再指指点点地骂几句地方官员“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恶性后,再安慰自己一句“锦城虽云乐,不如 早还家。”
大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镇西北,其山势如筐,谐音匡山。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树深时雾起,海深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
三台:
李白18岁,仗剑侠游,他的第一站是离家不太远的梓州。
李白喜欢山林隐士,求仙问道,而他幸运的在梓州遇到了志趣相投的赵蕤[ruí]。李 白在山中帮赵蕤喂鸟,上千只不设笼的鸟,自由在林间飞。赵蕤深知李白非“池中之 物”,力劝他不走科举路,在荐举或制举上找门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鹏飞举。
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730年— 731年)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
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而李白自恃太高,依旧 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 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渝州: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 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 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傲慢。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 不客气的诗,以示回敬。
腐胁疾:因过度饮酒而引起的脓胸穿孔症。
1、李白出川路线及诗作。
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梓州──益州──峨眉山──渝州──楚地 江油──三台──成都──峨眉山──重庆──湖南、湖北
成都的别称:天府之国、芙蓉城、蓉城、锦城、锦官城、益州等。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扬一益二: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成为全国 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李白出川路线及诗歌创作
《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人生五阶段: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5岁随父到江油县,15岁已有
诗赋多首,18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24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25岁出蜀。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
然后,踏上了归家的道路。
当然,李白的文采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如果单凭他的履历,以及说他写 《蜀道难》其实是写他自己的心境,还不够说服力的话,再看看他在此时写下 的另一首诗: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