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苏中三市高三3月第一次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省苏中三市高三3月第一次调研测试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共7题)
第(1)题
下面四幅图中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A.双缝干涉示意图
B.光电效应示意图
C.单缝衍射示意图
D.泊松亮斑
第(2)题
备战冬奥会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转盘滑雪训练机在训练基地投入使用。

转盘滑雪训练机工作起来像一个巨型“陀螺”,可模拟一些特定的环境和场景。

该转盘的转速可调,转盘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某次训练中,转盘滑雪机绕垂直于盘面的固定转轴以恒定的角速度转动,盘面上离转轴距离为处的运动员(可看成质点)与圆盘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运动员质量为65kg,
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不计空气阻力,g取,已知。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随圆盘做圆周运动时,某时刻可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B.运动员训练时,与圆盘相对静止的最大值约为
C.运动员在最高点受到的摩擦力一定随的增大而减小
D.运动员由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约为
第(3)题
我国比亚迪集团采用减小厚度、增加长度的结构创新方案推出了“刀片电池”,可以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池。

如图所示,一款车型装配了120块“刀片电池”。

每块“刀片电池”的容量是200 A·h,平均工作电压是3.2 V。

该车型采用充电电压为600 V的快充充电桩时,充电效率为80%,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为1 h。

该车型每行驶100km平均能耗是13 kW·h。

则该车型的汽车充电桩( )
A.充满电后续航里程是640 km
B.充满电后储存的电能是640 W·h
C.单块电池充满电后储存的电荷量是200C
D.快充充电桩的平均充电电流是 160 A
第(4)题
如图所示,MN是一负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

一个带正电的粒子(不计重力)从a到b穿越这条电场线的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带电粒子从a到b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
B.负点电荷一定位于M点左侧
C.a点的场强大于b点的场强
D.带电粒子在a点的加速度小于在b点的加速度
第(5)题
根据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既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也能够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吸收了热量,则气体温度一定升高
C.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如果体积增大,就会对外做功,所以内能一定减少
D.物体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全部用于做功
第(6)题
2023年2月10日,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已知空间站在距地球表面约的高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周期,地球半径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间站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略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B.空间站距地面高度与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之比约
C.空间站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约为
D.空间站与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第(7)题
如图甲所示是我国 2023 年4月 12 日取得新突破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该装置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 s,装置原理图如图乙所示。

该装置可使用和为核燃料进行热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分别为:
①;
②。

则( )
A.X为
B.强磁场通过洛伦兹力约束运动的Y
C.核反应①中质量亏损较大
D.核反应②中的比结合能较更大
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共3题)
第(1)题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大量粒子飘入加速电场,其初速度几乎为0,经过加速后,通过宽为L的狭缝MN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匀强磁场中,最后打到照相底片上。

在一次测试中,大量的某种粒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后刚进入匀强磁场时的速度大小均为v,打在底片上的位置到M点的最小距离为,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不考虑粒子的重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则( )
A.粒子的比荷为
B.加速电场的电压为
C.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D.大量粒子所经过磁场区域最窄处的宽度为
第(2)题
关于布朗运动、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需要在重力作用下才能进行
B.布朗运动是固体微粒的运动,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只能在重力作用下进行
D.扩散现象直接证明了“物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
第(3)题
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与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形薄板相距2R,点电荷与圆心O连线垂直薄板,A点位于点电荷与圆心O连线的中点,B与A关于O对称,若A点的电场强度为0,则( )
A.圆形薄板所带电荷量为+Q
B.圆形薄板所带电荷在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左
C.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右
D.B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右
三、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共4题)
第(1)题
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U形细管左侧封闭,右侧装有阀门,水平部分和竖直部分长均为,管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水银。

先开启阀门,U形管静止时左侧水银柱比右侧高,再关闭阀门,使U形管以某一恒定加速度向左加速,液面稳定后发现两竖直管中液面变为等高。

管中气体均视为理想气体,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大气压强,重力加速度,求(Ⅰ)静止时左侧气体的压强;
(Ⅱ)关闭阀门向左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a。

第(2)题
暴雨季节,路面水井盖因排气孔(如图甲)堵塞可能会造成井盖移位而存在安全隐患。

如图乙所示,某次暴雨,水位以
50mm/h的速度迅速上涨,质量为m= 36kg的某井盖排气孔被堵塞且与地面不粘连,圆柱形竖直井内水面面积为S= 0.4m2,水位与井盖之间的距离为h= 2.018m时开始计时,此时井内密封空气的压强恰好等于大气压强p0= 1.00 × 105Pa,若空气视为理想气体,温度始终不变,g= 10m/s2。

(1)在井盖被顶起前外界对井内密封空气做了725J的功,则该气体吸热还是放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2)求密闭空气的压强为多大时井盖刚好被顶起;
(3)求从图示位置起,历经多长时间水井盖会被顶起。

第(3)题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MN的左端M处有一弹射装置P,右端N处与水平传送带恰平齐接触,传送带水平部分长度L=8m,沿逆时针方向以恒定速度v=6m/s匀速转动。

放在水平面上的两相同小物块A、B间有一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弹性势能E p=16J,弹簧与A 相连接,与B不连接,A、B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物块质量m A=m B=1kg。

现将A、B由静止开始释放,弹簧弹开,在B离开弹簧时,A未与P碰撞,B未滑上传送带。

g取10m/s2。

求:
(1)B滑上传送带后,向右运动的最远处(从地面上看)与N点间的距离s m;
(2)B从滑上传送带到返回到N端的时间t;
(3)B回到水平面MN上后压缩被弹射装置P弹回的A上的弹簧,B与弹簧分离时,A、B互换速度,然后B再滑上传送带。

则P必须给A做多少功才能使B从Q端滑出。

第(4)题
如图甲所示,在x轴上有两个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和,两波源都从时开始沿y轴方向振动,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

两列波在x轴上相向传播,在时两列波恰好相遇。

求:
(i)x轴上处的质点在同时参与由两列波的所引起的振动,其振幅为多少;
(ii)充分考虑波的叠加,作出时两波源间的波形图。

四、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共2题)
第(1)题
图示是“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
①观察到较模糊的干涉条纹,要使条纹变得清晰,值得尝试的是___________。

(单选)
A.旋转测量头
B.增大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
C.调节拨杆使单缝与双缝平行
②要增大观察到的条纹间距,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 (单选)
A.减小单缝与光源间的距离
B.减小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
C.增大透镜与单缝间的距离
D.增大双缝与测量头间的距离
第(2)题
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

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4)经测定,m
1=45.0g,m2=7.5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碰撞前、后m1的动量分别为与,则=_____∶11;若碰撞结束时m 2的动量为,则=11∶________。

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
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