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关键词:和谐中和审美发现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以对荷塘荷花的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自在美质的超乎常人的发现,展现了作者身心的陶醉、审美的愉悦和美丽之梦的织造的过程。

如果说《荷塘月色》的前半篇侧重于写荷塘月色的幽静,那么后半篇则侧重于写江南采莲的热闹。

作者虽然着重描写了荷塘月色的幽静,但心意却在追求江南采莲的热闹。

其实不管是幽静的荷塘月色,还是热闹的采莲旧俗,作者展现给读者的都是一种朴素典雅、朦胧和谐的气韵和境界,由眼中景到心中梦,作者把和谐作为荷花的自在美质和作家的审美标准的核心,推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作家由此全身心地陶醉于其间,恍惚迷离,达到审美心理的愉悦,并织造了一个现实与理想互通直达的美丽之梦。

一、温火相济、徐疾相适的述说方式
文章使用了纯正的现代白话,“谈话风”的艺术语言,优美自然,徐徐道来如叙家常,贮满了诗意的和谐旋律。

文章开篇直述心里颇不宁静和天热在院子里坐着乘凉,使读者与作
者在阅历体验上零距离式地拉近,然后自然地引出悄悄地出门去荷塘边散心乘凉。

漫步在荷塘边曲折的小煤屑路上,看着淡淡的月光,作家体验到了一种“今晚却很好”、“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的诗意的和谐。

这荷塘月色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安逸,正适宜于朱自清中和主义的适度情趣。

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主义,主张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诗意的和谐的语言表达出的感情既有忧愁,又有欣喜,既不热烈,也不过于悲沉。

内心波动自始至终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深沉含蓄,温文尔雅,有所掩抑,有所节制,感情的抒发是徐徐道来,舒缓展开。

文章抒发出的感情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互相交织的情绪。

这不温不火、不徐不疾的感情,正如文章自然和谐的语言一样中庸和谐。

中庸和谐是儒家的传统、中国儒士文人的风度。

《中庸》第二章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

’”这是说君子守中庸之道,小人守反中庸之道。

因为君子以其有君子之德,又能够随时随地处中,戒谨不睹,恐惧不闻。

而小人以其有小人之心,又无所忌惮,肆意妄行。

所谓中庸,即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既是平常之理,也是精微之极致。

从性情上来说,就是中和,从德行上来说,就是中庸。

朱自清正是汲取了这种中庸中和的思想,所以作家在文中写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那淡淡的月光映照着荷塘上的各种景物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投影,明暗不一,却不浓不淡,调和适中、分布和谐,表现出朱自清中庸中和的审美情趣和尺度。

二、浓淡咸宜、发而中节的荷情荷韵
文章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动用了拟人、比喻、叠音、通感等修辞手段,分层分角度地细致描写了荷花、荷塘和采莲风光的和谐韵致。

文章第四段侧重写月光下的荷塘,
按照观察顺序,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到动,由实到虚,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出了一个形、味、色、声俱全的荷塘。

文章第五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

作家从侧面抓住月光映照在荷塘各种景物上所产生的变化和投影,写出了朦胧柔美的月色。

第六段侧重写荷塘的四面景观,作家运用层层点染的技巧,描绘出一个景深丰富的荷塘背景图。

荷塘的“曲曲折折”显出自然和谐的特征,“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叶和花互相比衬,二者构成和谐的统一。

荷叶正需多些、密些、高些、大些,“弥望”着、“田田”然、“层层”然、“亭亭”然,才愈显得如碧天一样的博大和素雅。

荷花唯其小而零星,如“明珠”,如“星星”,才愈显得自然、高贵、天然成趣。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那嗅觉上的清香,时断时继,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触发了作家听觉上的反应,品味那清香就正如聆听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家在深入的观察欣赏中,心神专注,感觉互通,达到了审美的愉悦。

人与物、灵与景互相作用,形成了天人合一。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的荷塘正是与百花怒放相对立的一种中和之美。

在流水般的月光和薄薄的青雾中,荷塘里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写出了荷塘月色朦胧柔和、如幻如梦的景致,绝没有屈原《涉江》中“云霏霏而承宇”、“迷不知吾所如”的愁云惨淡、“愁苦”“幽独”的影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小路的一旁却露着几段特别的空隙,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这一切景观在朱自清看来都是那么富有层次,那么生动、细密,这是一幅安逸清净、调配和谐的水墨画呀。

文章在写江南采莲的盛况时借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

其中写着“?首徐回”、“船欲动而萍开”、“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的情景。

朱自清在这里描写出的情景与其说是典型的江南采莲的热闹的季节,不如说是中庸和谐、和平自由、安乐繁荣的生活。

《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之情,无所偏倚,谓之中。

发而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谓之和。

性情之德,明道不可离背。

朱自清引用《采莲赋》所描写的采莲的生活和风情,正是这种发而中节、情之正也的中庸和谐的风情。

三、浑然一体、淡入淡出的背景渲衬
作家写荷并没有忘记写水和写山。

荷塘里有水是自然的,所以作者说“叶子出水很高”。

但究竟那水是什么模样呢?作家又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由此可见,在这次荷塘边的散步中,作家压根儿就没看到荷塘里的水的模样,这本来是一种不应该有的缺憾。

但作家却处处维护那荷花的形象维护那荷塘的形象,道是那水没有声音、不见颜色,反倒像人一样是羞涩可爱、含情脉脉的了。

作家因而感到正因为荷塘里的水如此虚无,“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山在文章中也是有的,透过荷塘四面的树,在淡淡的月光下,作家看到“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有山也是远山,唯其远才有隐隐约约的朦胧。

虽然只有些大意罢了,但作家毕竟是因为想得到,才看得到,当然也有观察细致的功夫。

同写荷相比,文章中的水和山都是衬托调和的功夫,唯有写水才能把静态的荷写得动、写得活、写得生机盎然,也唯有写山才能把绿的荷写得阔大斑斓、写得富有层次、写得顶天立地。

《论语・雍也第六》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所以智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所以仁者乐山。

朱自清写荷而不忘写水写山,写静而惦念动和热闹,动静互通有无,互为表里,互为比衬,先生之中庸和谐可谓智者,更可谓仁者。

所谓仁者寿,以先生中庸和谐之仁,即便不如南山之寿,也当获八十之下寿吧。

先生又何以在达知天命、智精识博之年贫病饥馑
而逝?但朱自清先生有他和谐的作品在,有他和谐的《荷塘月色》在。

四、物我相融、和谐自然的超常体悟
文中的景与景是和谐的。

文中的人与景也是和谐的。

作家与芸芸众生存在着审美感悟敏锐性方面的差异。

作家具有超出常人的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审美能力。

在作为作家的朱自清的内心深处,保留着一颗泛灵的童心,在他的眼中,周围世界的每种景物都是灵动的,都是上天为人而造设的,与人都是和谐的。

因而他能够随时随地地从普通景观中感受到常人所感受不到的诸如朦胧、素雅、美丽、安适等来自自然的与人为善、给人以愉悦的信息,却感受不到常人所经常感受到的诸如狭小、阴森、危险甚至肮脏、丑恶等来自自然的与人为恶、给人以厌烦的信息。

作家正是有了这颗童心,才能处处体味到自然之美丽、神奇,才能从细微平凡处体悟到自然之赏心悦目、怡情舒怀。

因此作为作家的郁达夫看到了牵牛花底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从这不起眼的牵牛花和小草中郁达夫领略出了故都那十足的秋的深味。

叶圣陶则干脆长期地手种这不起眼的牵牛花,正是这小东西成了叶圣陶系人心情的所在,也正是这小东西让大作家浑忘意想、呆看忘言,并出人意料地发现了自然的伟大的生之力。

据说,朱自清当年所看到的清华园中的荷塘旧址在近春园。

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都化为灰烬,沦为“荒岛”。

此后一百二十余年间,这一带都甚为荒凉,看不出些许皇家的阔大气象。

朱自清那当年的荷塘其实再普通狭小不过,晚上的那荷塘更是阴森不过,那荷塘中的荷也少得可怜,既没有杨万里在西湖所看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美丽的韵致,也没有如今屡经整修扩建过的清华荷塘的博大广阔。

但朱自清却在那当年微不足道的“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边发现了人与荷塘的和谐,发现了荷塘的和谐之美。

这朱氏荷塘之美不仅超
越了常人当年对那一汪荷塘的实物的藐视,令人从此颇有些油然而生景仰之情,不敢正视那清华荷塘。

同时这朱氏荷塘之美也竟超越了历史上文人骚客在佳作名篇中苦心孤诣、刻意营造的诸多荷塘,令人从此颇有些“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不敢妄做荷塘之文。

正如季羡林不抱过多奢望地在池塘中投入五六颗敲破的莲子就创造了北大季荷的奇迹一样,朱自清在荷塘边的这一次深夜感悟竟发现并创造了清华朱荷的胜景。

在人们身边,许多大自然造化的美景长期被人们熟视无睹,被人们忽视和藐视着。

这自然的美需要人们从新的角度去关注、去发现、去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当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互相促进的天人合一的新的生态关系。

正如十九世纪法国大艺术家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美在自然成景,美在自然成趣,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发现。

美是一种关系,是主客观之间一种随机的关系。

所谓“美在发现”,正是要去建立这种随机的美的和谐关系。

这种关系与主体的趣味、修养、心境都直接相关,因而形成高下、雅俗不同的格调。

所谓心中有佛,则观看万物皆是佛。

正因为朱自清心中有和谐的审美情趣,所以才发现了荷塘和谐的情韵,发现了荷塘与人和谐共处的美。

《荷塘月色》揭示了荷花的自在美质在于和谐,反映了作家的审美标准根植于和谐。

正如《论语・八佾第三》中孔子称颂《诗经・关雎》诗那样,《荷塘月色》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通篇灌注着中庸的和谐美。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张绍梅(1965- ),河南孟县人,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从事现代文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定宪,赵腾译.四书通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 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3] 奥古斯特・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