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史复习思考题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时代的变革。

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体现在:
(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就生产力而言,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生产高速地增长。

同时,科学技术革命推进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内在地、必然地引致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

(2)经济上的变化决定了政治上的变化。

随着垄断的产生,垄断组织先后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出现。

经济上的垄断奠定了资产阶级收买工人阶级上层分子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垄断统治加强,使得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改变了。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通知方式由以前的公开镇压转变为公开镇压和表面让步两手同时并用。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

二、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论文中,伯恩斯坦首先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坐了“修正。

(即反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趋势)
(2)伯恩斯坦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为例,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反的结论。

(即反对关于农民与无产阶级的同盟关系)(3)伯恩斯坦从人们生存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角度,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发展成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

这种国家和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管理结构并没有本质区别,依靠这种国家完全可以达到”长入“社会主义的目标。

(即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4)伯恩斯坦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采取了否认的态度。

(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
(5)伯恩斯坦以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为根据,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

(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6)伯恩斯坦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即否认社会主
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7)伯恩斯坦力图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改造马克思主义。

(即企图用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总之,伯恩斯坦的中心论点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

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了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卢森堡是如何回击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的?
卢森堡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阐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错误理解,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关系。

卢森堡认为,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加速了资本循环,但是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加剧发展中的四个矛盾。

这四个矛盾分别是:一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矛盾;二是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的矛盾;三是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四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私有性的矛盾。

这四个矛盾不仅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反还会在新的形式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2)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企业主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理解,分析了卡特尔这一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

卢森堡认为,卡特尔的最终经济目的和作用只是力求在一个部门内消除利润上分配上的竞争,如果把它扩展到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它的作用就会随之消失。

为了使国内市场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卡特尔通常还把部分闲置资本用作世界市场的生产,加剧了国外资本及其卡特尔组织的竞争,最后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

(3)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性质的错误理解,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卢森堡认为,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科技革命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直线地逐步走向灭亡。

四、倍倍尔针对伯恩斯坦的攻击作出了如何回应?
(1)倍倍尔剖析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

他认为,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伯恩斯坦本人的思想演变的结果,它是社会民主党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时必然出现的机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2)倍倍尔运用德国工业发展中具体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否定。

他认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趋势,这一事实说明了资本积累和集中并不是像伯恩斯坦所说的那样“放慢了”甚至“消失了”,而是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

(3)倍倍尔运用德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农业积累过程缓慢的观点。

(4)倍倍尔运用德国各阶层收入变化的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财产和收入日趋分散的观点。

(5)倍倍尔深入批判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曲解。

倍倍尔认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如既往地坚持阶级斗争的立场,合作社确实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业。

(5)倍倍尔严正批判了伯恩斯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观点。

五、拉法格对伯恩斯坦的批判是怎样的?
面对伯恩斯坦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取向,拉法格非常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一股危险的逆流,必须对此进行反击。

(1)他首先研究了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对新康德主义是修正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有了清晰的认识。

他认为,新康德主义者完全抛弃了康德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因素,否认客观事物的可知性。

他对这种不可知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新康德主义不可知论的产生根源,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怀疑本性。

(2)在对新康德主义错误的批判中,拉法格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

他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历史的方法,这一方法奠定了他和恩格斯的历史著作的基础(3)面对伯恩斯坦利用时代变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拉法格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研究时代特征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本质,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特殊贡献。

(4)面对伯恩斯坦否定无产阶级政党一般原则的做法,拉法格在阐发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奋斗目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

六、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的批判是怎样的?
(1)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哲学是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概括人类全部经验的综合观念的体系。

他以其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经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2)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的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作了较
为深入的探索。

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思考。

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能放弃使用暴力,必须依靠暴力来实行阶级的统治,实现自己的利益。

七、列宁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哪些思考?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思想和观点是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哲学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根本区别于各种旧的世界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是共产主义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是方法。

(5)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6)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是如何驳斥民粹主义的?
【民粹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俄国流行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民粹派认为,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没有必然性,俄国可以在村社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力不是工人而是农民,革命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


对民粹派最早的批判者是普列汉诺夫,完成者是列宁。

(1)1894年,列宁发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2)1899年,发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通过论证俄国自1861年资产阶级改革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在对民粹派哲学基础的批判中,列宁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证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不是从人类天性出发研究抽象的一般社会,而是研究具体的人类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就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据。

第二,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必然性与个人意志作用的关系、个人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

他说,决定论与道德观念、历史必然性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和相互冲突的,只有根据决定论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

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讲历史是个人创造的毫无意义,要把个人的活动归结为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的互动,归结为各个阶级的活动,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第三,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攻击马克思只有经济学理论而没有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阐述《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二、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列宁是如何在批判马赫主义的基础上阐述辩证主义认识论的?
1、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
(1)马赫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马赫主义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坚持不可知论,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人的感觉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们无法知道。

(3)马赫主义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观,反对客观真理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混淆了客观真理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问题。

(4)马赫主义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照唯物主义行事,而在理论上则可以是唯心主义。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系统阐述
①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觉先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根据和本质。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思维是否是存在的反映,任何一个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

②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第三,在认识论
上和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批判马赫主义真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论。

列宁认为,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

④批判马赫主义实践观,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⑤对物理学革命成果进行哲学总结,提出物质的哲学定义。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列宁是如何构建辩证法体系的?
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样,《哲学笔记》也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标志性著作。

(1)批判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沙文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阐明辩证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列宁指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之否定)的。

(2)批判地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历史遗产,建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列宁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概括了辩证法的主要原理。

按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二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是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是辩证法的范畴(内容和形式),五是认识的辩证法;六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3)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其一,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阐述。

列宁认为认知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其二,对真理属性的阐述。

列宁认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其三,对实践标准的客观根据的阐述。

列宁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的主要根据。

其四,对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阐述。

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帝国主义)的论述是怎样的?
(1)对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

列宁认为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进行得很快,当资本的积聚和生
产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垄断。

垄断从竞争中产生,但垄断消除不了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2)对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的分析。

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也会日益趋于集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最大的银行,金融资本加速垄断。

在国内,银行垄断通过操纵着许多的资本,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在国际范围内,它们之间联合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使国内垄断发展为国际垄断,开始对世界市场的瓜分,进而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3)对资本输出的特殊意义的分析。

资本输出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惊人的利润,使金融资本的密网遍布全世界,加深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

(4)对时代新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分析。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的基本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这两种趋势是交替出现的。

五、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
(1)殖民地的内涵。

列宁认为,殖民地不仅应该包括那些土地被占领、主权已丧失的国家,而且还应该包括那些“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绕着”的国家,即附属国。

(2)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就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简历”的历史趋向和“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的历史趋向。

(3)对资本输出的掠夺殖民地的主要方式作了分析。

在列宁看来,垄断资本之所以采用资本输出作为掠夺殖民地的主要方法,就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贷款取得的利润和在同一笔贷款被用来购买产品时取得的利润。

(4)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民族的政策和方式的问题上。

他认为,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是把它们的政治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殖民地国家,而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则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即金融资本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资本输出就是金融资本压迫和掠夺殖民地民族的坚实基础。

(5)在殖民地的解放与民族自决权的关系问题上。

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主要指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

殖民地民族的解放就是取得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并不否定和排斥民族融合,相反,它是达到以后融合的一个必要步骤。

(6)在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意义问题上。

列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有:其一,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积极力量。

其二,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积极力量。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内容是什么?
1、与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1)列宁在1894—1899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中,彻底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无情揭露了民粹派冒充“人民之友”,其实是人民之敌的真正面目;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是推翻沙皇制度、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手段这一著名论断;明确规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任务和斗争策略。

(2)列宁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认为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暂时合作的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顶礼膜拜,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修改成适应自由资产阶级的理论观点。

列宁指出他们是一些巧妙伪装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民主派。

2、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列宁首先批判了经济派鼓吹自发论、贬低和否定党的作用、否认俄国有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的必要和可能的谬误,阐明了自觉性和自发性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伟大作用,论证了在俄国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的必要和可能。

这个革命工人政党要适合俄国条件,是不同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新型工人政党,这种政党在指导思想、纲领、策略和组织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2)列宁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统一的基础。

工人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3)列宁认为坚持彻底的社会主义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

党的最终目标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4)列宁认为党的基本策略是关系党内团结和革命成功的重大问题。

无产阶级政党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要联合农民,广泛利用资产阶级等各种暂时的、间接的同盟者的力量去进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5)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应以职业革命家组织为核心。

他把集中制作为党组织的基础,认为这是从原则上确定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的组织问题的方法。

(6)列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创办全俄政治报来建党的计划,通过对孟什维克主义的全面批判来进一步阐明新型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3、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革命转变论
(1)1905年4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

其要点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