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流⾏语的社会镜像
2019-08-14
从社会学的视⾓看,语⾔并不纯粹是⼀种符号系统。

⽽是⼀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因此,语⾔的传播和使⽤在⼀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集体⼼理特征,是⼀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镜像。

特别是随着互联⽹的出现,语⾔的传播形式发⽣了根本变化,⽹络传媒为更多社会成员提供了语⾔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语⾔的使⽤形式。

本⽂拟通过分析⽹络流⾏语的产⽣和传播特点,对其所透视的社会镜像进⾏解读。

⽹络流⾏语的产⽣
⽹络流⾏语是指以互联⽹为载体⽽⼴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活的鲜活语⾔形式。

因此,⽹络流⾏语的产⽣不仅有技术⽅⾯的因素。

也是语⾔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

⾸先,互联⽹技术的发展催⽣了虚拟的⽹络社区。

作为这⼀社区的主要成员,年轻⼈特有的灵感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表现在语⾔的使⽤上,就是⼀些新鲜、时尚的词语开始风靡⽹络,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所青睐。

例如,“雷”⼀词就被⽹民别出⼼裁地对现有词义进⾏了扩⼤,从⽽造就了⽹络热词“被雷到”,⽤来形容极度震惊和⽆奈①。

其次,⽹络交流的即时性也为⼀些词语的流⾏创造了条件。

在互联⽹时代,⽣活节奏进⼀步加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信息成为⽹民热衷的事情,于是⼈们开始使⽤⼀些简洁、省略的语⾔形式,以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例如,在英⽂⽹络聊天中,⼈们通常使⽤“ASL”(Age、Sex、Location的缩略形式)询问对⽅的年龄、性别和处所,这不仅与使⽤键盘打字的⽹络交流习惯有关,⽽且也便于信息交流速度的提⾼。

从语⾔⾃⾝的特点看,⽹络流⾏语的产⽣反映了语⾔演变的⾃然过程。

历史语⾔学的研究表明,语⾔从来就不是⼀成不变的,⽽总是在使⽤中发⽣变化。

⽹络语⾔实际上就是⼀种特殊的语域。

反映了这⼀特定语境下语⾔使⽤的变化,其中⼀些新词新义必然会冲破语⾔现有的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语⾔系统⾃⾝拥有⼀种过滤功能。

并⾮所有的⽹络词语都能成为语⾔词汇系统的⼀部分。

许多⽹络词语的使⽤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络聊天,脱离了这⼀语境就⽆法被⼈们所理解。

例如,在⽹络语⾔中,“天才”可指“天⽣的蠢材”、“不错”可以表⽰“长成这样⼦真的不是你的错”等。

这些⽹络语⾔极具诙谐意味,体现了⽹络环境下⼈们使⽤语⾔的那种⽆拘⽆束的⼼态。

不过,尽管⼈们在⽹络聊天时可以借此表达⼀种轻松幽默的⼼情。

但却很难真正⽤于现实的语⾔交际之中,如果⼀味挖空⼼思追求新奇,就会违背语⾔本⾝的发展规律。

⽹络流⾏语的传播特点
⽹络流⾏语的⼴泛传播与其所特有的⽂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先,⽹络是⼀个公共空间,其特点是最⼤限度地为私⼈提供了话语权,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络⽂化。

在这种⽂化中,虽然⽹民的⾝份是虚拟的,但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不可忽视。

与传统的信息载体不同,⽹络具有互动性,众多⽹民对同⼀事件的关注往往会将⼀个简单的词语在⽹络上迅速流传,在这个过程中,⽹民⼀⽅⾯是流⾏语的传播受众,另⼀⽅⾯也是流⾏语的⼴泛传播者,这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次,流⾏语的传播也与⽹络⽂化中的模因效应有关。

所谓模因是指⼀种可复制的因⼦,与⽣物学的基因有着类似的性质,基因通过遗传⽽繁衍,⽽模因通过模仿⽽传播。

模因的最⼤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个因⼦进⾏⼤量复制,表现在语⾔上就是⼀些新出现的词语通过⽹络被迅速模仿和传播,从⽽形成⽹络流⾏语的独特传播⽅式。

例如,上海闽⾏区的楼房倒塌事故发⽣后,⽹络上开始出现“楼倒倒”这⼀流⾏语。

随着其他地⽅建筑质量问题的频发。

⼈们迅速模制出了“楼歪歪”、“楼脆脆”、“楼断断”、“楼薄薄”等。

由此可见,模因的复制功能不仅有利于信息的记忆和储存,⽽且能够引发⼈们对相关事件的联想,是⽹络流⾏语⼴泛传播的潜在动⼒。

⽹络流⾏语的社会镜像解读
⽹络流⾏语的产⽣和传播不是偶然的,⽽是⼀个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理的反映,同时折射出了社会⽣活的⼀种现实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络流⾏语这⼀独特的社会镜像呢?⾸先,透过⽹络流⾏语的表⾯含义。

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所揭⽰的某种集体情绪。

例如,由于⾦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校的毕业⽣就业率出现了下滑,然⽽,2009年7⽉,有的应届⼤学毕业⽣在⽹上发帖称,⾃⼰“被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原来,是学校为了提⾼就业率的统计数字⽽采取的⼀种措施。

从此,“被就业”⼀词开始在⽹络上流⾏。

实际上,汉语中的“就业”⼀词是不能⽤于被动结构的。

这种调侃的⽤法恰恰说明了当下⼈们对许多社会现象的不满。

近来,⼀些类似的“被”字结构也频频出现在⽹络上,如“被全勤”、“被⼩康”、“被⾃杀”、“被痊愈”以及“被增长”等,模因的复制作⽤进⼀步放⼤了⼈们的不满情绪。

不过从另⼀⽅⾯看。

⽹络流⾏语也具有社会减压阀的作⽤,为公众的情绪提供了表达的⽅式和渠道。

⽹民通过这种独特的⽅式对⼀些社会现象发表⾃⼰的意见,反映了现代社会⼈们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社会相⽐,显然具有⼀定的进步意义。

因此,从社会⼼理学的⾓度看,对待⽹络流⾏语的态度不能采取⼀味的否定态度,⽽应当予以正⾯的舆论引导。

另外,虽然许多⽹络流⾏语不符合语⾔的规范和逻辑。

我们也应当对此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

因为语⾔本⾝就是约定俗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些曾经流⾏⼀时的⽹络语⾔可能会被⼈们遗忘,⽽⼀些记录社会典型事件的流⾏语则可能会进⼊语⾔的词汇系统,成为我们⽇常⽤语的⼀部分。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络流⾏语的社会镜像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