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命题常见病误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乏严谨
4.地理性不强。 ◆试题考查内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科学 知识,不能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使得试 题“地理”的特性十分薄弱。
◆4.地理性不强
[案例]全球的大气质量正在下降, 这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废气 的结果。图中描述的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量美国大约是中国的多少 倍? A.5倍多 B.6倍多 C.7倍多 D.8倍多 ◆分析:本题从命题角度来看,作 为数学、化学等学科试题也可, 从答题角度来看,学生不需要相 关的地理背景知识。毫无疑问, 本题考查内容偏离了地理学的方 向,不是真正的地理题,编制试 题时此类题应该尽量避免。
◆缺乏严谨
◆为了确保地理学业考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要力求试题立意独到,情境合理,设问巧 妙,作答准确等等。然而,不可忽视的是 在许多的试题中,由于命题者缺少认真细 致的思考,编制的试题显得粗糙,准确性、 缜密性欠缺。 1.断章取义。 ◆编制试题时脱离文本描述的语义背境,随 意截取教材中的部分语句(文字)编制试 题,使编制的试题产生歧义。
2.材料运用欠妥。
[案例]读下列材料和地图, 回答问题: 材料:小企鹅:“妈妈,听 说我们这里从前十分温暖, 是真的吗?”企鹅妈妈: “我不知道,只是听你姥 姥说过,以前我们这里也 是遍地森林,枝繁叶茂, 温暖湿润,而且白天和夜 晚的时间也没有现在这么 长呢。” 分析:这则材料容易使人产 生“南极洲自然环境的变 迁”时间较短的观念。
◆情境失真
1.情境“庸俗化”。 ◆人为杜撰试题情境,情境中的“人”很幼稚,发 生的“事”很可笑,这样的“人”和“事”在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或发生。 [案例]下列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朝鲜族同胞说:冬不拉是我们的民族乐器 B.藏族同胞说:摔跤是藏族男子最喜欢的运动项 目 C.回族同胞说:长鼓舞是我们回族传统的舞蹈艺 术 D.傣族同胞说:泼水节是我们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2.材料运用欠妥。
[案例]本题是有关等高线的问题,请认真读题,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材料运用欠妥。
(1)图中数值为海拔高度(单位:米)请用平滑 的曲线把剩余的等高线描出来。 (2)图中AB和BC的直线距离相等,从A、C同时 出发的两支登山队,最先到达B地的是 ,原 因 。 (3)假如测得AB的水平直线距离为4 000米,则该 图的比例尺为 。 A.1:10 000 B. C.1/20 000 D.图上1cm表示实地距离3千米 (4)学校地理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当地气象部门查 找资料时发现,C地的年降水量为1600mm,而A 地的年降水量仅为60mm。这是为什么呢?
2.情境违背生活常理。
[案例]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3)题略。 (4)某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 们这里一年到头都很炎热,几乎天 天下雨……”。该同学最有可能居住 在图中A、B、C三地中的 地。 ◆分析:正确答案是B地,但B地位于 大西洋几内亚湾的汪洋大海中,人 类是无法在那里生活和居住的,创 设的情境违背生活常理,严重失真。 ◆策略:显然,此类题应注意全球海陆 分布的基本情况,将B地定位在赤道 附近适宜人类居住生息的陆地上。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命题 常见“病误”分析及对策
永济中学 刘拥军
◆各地对新课程背境下的地理学业考试命题非常重 视。 ◆试题尽可能融合地理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既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 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 有机地整合考查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增强试 题的生活性、探究性、开放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起步 不久,试题的编制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变革时期, 所以各地编制的学业考试试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 些值得探讨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缺乏严谨
2.材料运用欠妥。 (1)材料与试题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喧宾 夺主,无效信息过多,增加了学生的阅读 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答 题。 (2)材料内容不准确、不科学,容易产生歧 义。 (3)材料中对一些地理事实、事象等过分夸 大或极端化处理,不科学、不真实。
2.材料运用欠妥。
[案例]材料1:不久前,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 湾事务办公室授权就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提出了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五个决不”和在一个中国原 则下发展两岸关系的“七个前提”,充分体现了所有希望 祖国统一的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的共同 意志和坚强决心。 材料2:台湾省地图(图略)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中的“海峡”是指 海峡。 (2)明末,民族英雄 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3)省区① ,省会② ,大洋③ ,台湾的最高山 峰④是 。 (4)台湾最大的湖泊是 ,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 分析:给出的文字材料与试题内容毫无联系。
◆情境失真 ◆缺乏严谨 ◆逻辑混乱 ◆词不达意 ◆科学有误
◆情境失真
◆地理学业考试重视渗透“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 理”的理念。设计试题时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地 理素材,尝试从生活中发现简单的地理问题, 使试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体验有机融合,让 学生感觉地理很亲近、很真实、很有用,引起 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综观各地的地理学业考 试试题,出现了此类“生活化”试题一些很精 彩的题例,值得提倡和发扬,但也发现了一些 “病误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试题设计 或切入的“情境”失真,不合情理。此类“病 误题”一般不影响学生答题,其弊病易被忽视, 有泛滥之势,试题因此减色不少。
◆逻辑混乱
◆其一是因果关系混乱。地理事物和现象之 间存在着必然的、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 主要表现为各种地理因素之间复杂的“因 果关系”。地理学业考试命题必然会经常 考查和涉及到这些内容。在编制试题时, 如果命题者没有很好地理清地理事物和现 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脉络和规律,往往造成 因果关系模糊不清,使试题显得牵强附会, 逻辑不严密。
1.情境“庸俗化”。 ◆分析:作为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经典艺术、传统节日等,如果你是其中一 员,相信你是不会说错的。因此,试题描 述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或存 在的事情,失去了它可能存在的真实性。 ◆策略:该题命题立意可取,切入点是败笔, 可转换角度切入:某电视台播出的“民族 大家庭”的节目,有“是真是假”的竞猜 游戏,请根据四个“真假”少数民族同胞 的叙述判断谁是真的(选项不变)。
◆ 1.断章取义。
[案例]世界流传最广的语言是 A.汉语 B.阿拉伯语 C.英语 D.拉丁语 ◆分析:教材上(湘教版)有“英语是世界上流传 最广的语言”的说法,却是有一定的语义背境的。 单独从教材中选这句话命题,可能引起歧义,如 理解为“流传的地域最广”,或理解为“流传的 人数最多”,应该都是可以的,但显然两者的答 案是不同的。 ◆策略:可见,命题可基于教材,但不要拘泥于教 材。命题过程要客观审视教材,融入命题者的理 性思考。
1.情境“庸俗化”。
[案例]小明的爸爸是某农贸公司的经理,该公司的下列行为 合理的是 A.去安徽采购荔枝 B.去广西采购葡萄 C.去福建采购乌龙茶 D.将湖南的苹果销往山东 ◆分析:如果该农贸公司经常有这样不合常理的商业行为, 一定会很快破产。允许试题设计的情境是虚拟的,但事情 有可能是真实的才行。 ◆策略:本题描述的情境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发生,严重失 真。可转换角度,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小明的爸 爸是某农贸公司的经理,为了考考小明地理知识学得怎样, 列出了真真假假的几项商贸活动,要小明判断哪项可能是 真实的(选项不变)。
2.材料运用欠妥。
◆分析:本题(2)小题欠严谨,地形不是影响登山队登山 速度的惟一因素;(4)小题“C地年降水量为1600mm, 而A地的年降水量仅为60mm。”对设定的地理事实“极 端化”处理。如果是这种降水分布状况,则迎风坡的C地 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背风坡的A地是黄沙滚滚的沙漠。 通过简单分析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存在:从题设的内容可 以知道这是沿海小范围区域,山地的高度最高不超过 1100米,因此它对海洋湿润汽流的阻挡(抬升)作用不 是很明显,C、A两地的年降水量差异不会这么悬殊。 ◆策略:(2)小题从比较两条路线攀登的困难程度切入较 好,如果修改原题应说明是“仅考虑地形因素对登山速度 的影响”为好。类似(4)小题对地理事实设定的情况, 应避免极端化,讲究科学性、真实性。如本题A地的年降 水量假设为1200mm左右比较合理。
◆逻辑混乱
◆其二是试题内容自相矛盾。考虑到拉近试 题与学生的距离感,考查内容涉及到某些 地理区域的地理事象时,常以“实地考察 或旅游的见闻”立意出题。实地所见一般 应该都是真实的,但设计试题选项内容时, 往往出现许多实地不可能见到的地理事象, “现实”与“见闻”互相矛盾,使试题本 身不能自圆其说。
3 .情境悖于科学常识。
◆分析:本题立意较新颖,体现地 理知识在军事上的有用性,学生 感兴趣,从地理知识层面考虑无 任何错误,也不影响学生答题。 值得商榷的是敌我双方的阵地设 置违背了军事常识。一般来说, 军事阵地总是扼守着居高临下的 山地制高点,或是一夫当关、万 夫莫开的自然天险、关隘等等。 可见,本题忽视了这一基本的军 事常识,出现了“图示情境”失 真的病误。 ◆策略:这一类题的设计要避免出 现类似的科学常识性错误。如本 题可以设想把我军阵地布置在山 地制高点(山顶),阻击来犯之 敌,再以此情境为切入口展开试 题内容。
◆其一是因果关系混乱。
[案例]人们的饮食习惯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列各种因素中与欧洲 人喜食牛排、奶油等无关的是 A.全年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B.中纬度大陆西岸的位置 C.以平原为主的地形 D.发达的内河航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影响欧洲人饮食习惯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 因果关系(如图)。命题者脱离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意割裂各因素设计试题选项,因果关系非常混乱,如果 单独从各选项内容看都是无关因素。 ◆策略:此类多因素的“链条式”的因果关系,利用类似上 面的关联框图设计试题较佳,这样能很好的理顺各因素相 互间的逻辑关系。方法是将框图“留出一到二框空白”, 把其中应填的内容设计成选择项。
◆情境失真
3.情境悖于科学常识。 ◆设计试题情境(包括图示情境)联系其它科学知 识时,违背了一般的科学常识,试题情境有造假 之嫌,让人对“情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案例]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 方向。 (2)我军指挥部的海拔为 米,与敌军指挥部的 相对高度是 米。 (3)在图上量得我军阵地与敌军阵地的直线距离 为5厘米。在我军阵地内有最远射程为30千米的 大炮。问敌军阵地是否在我军大炮的射程之内。 (4)在我军进攻的A、B两条线路中,经过陡崖的 是 路线。
1.情境“庸俗化”。
[案例]某农贸市场批发部的四位采购员小明、 小李、小江、小张分别为单位采购货物,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去山东采购香蕉100吨 • B.小李去海南采购苹果100吨 • C.小江去内蒙古采购大米300吨 • D.小张去新疆采购优质棉120吨
◆情境失真 2.情境违背生活常理。 ◇设置的试题情境不符合生活常理,虚假、 失真,不可信。如某些试题设计情境时, 出现了“人类生活居住在海洋上”、“轮 船航行在陆地上”等笑话。
◆缺乏严谨
3.以偏概全 ◆由于试题的表述不完整,对地理事物 或事实出现以“个案”代替“全部”、 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毛病。
◆3.以偏概全
[例6]贝贝今年10岁,可他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他的家乡 在 A.哈尔滨 B.北京 C.长沙 D.海南 分析:贝贝的家乡有可能是世界上10年内未下过雪的任何一 个地方。题设的“他的家乡在——海南(正确选项)”, 排除了其它所有的可能性,属以偏概全。另外,前面三个 选项为城市,最后的选项是省区,也有不严谨之嫌。 策略:修改题干的限制语和调整选项内容。如:10岁的贝贝, 在家乡从未见过下雪。据此信息判断下列四个城市中有可 能是他家乡所在地的是:A.哈尔滨 B.北京 C.长沙 D.海口。这样设计就没有排除其它可能的地方,显得合 理、严谨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