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冷适应机理及其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南芥冷适应机理及其研究方法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小型植物,因其体积小而易于研究而成
为了植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之一。
拟南芥的生长适应性很强,在极端的环境下也能存活,因此也是研究植物逆境响应机制的重要模型系统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拟南芥在冷适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拟南芥冷适应的理化机制、响应途径以及研究方法。
一、拟南芥冷适应的理化机制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代谢物质合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而对于
一些冷却性植物,能在极端低温下生存并正常生长的机理尤为值得研究。
拟南芥在低温适应方面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膜脂组成的改变:低温环境下,植物的细胞膜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
虽然拟南芥并不是典型的冷调植物,但细胞膜中的膜脂肪酸会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渗透性和固醇的合成,从而影响植物适应低温环境。
拟南芥在低温环境下,膜脂肪酸组成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膜的物理化学特性,使细胞膜保持在较合适的状态。
2. 冷敏感基因的表达抑制:在低温环境下,拟南芥会抑制一些冷敏感基因的表达,从而避免细胞发生冻死现象。
冷敏感基因是一些在低温环境下,由于DNA双
链断裂等原因造成细胞受损而表达的基因。
3. 水分调节:低温环境下,拟南芥如同其他植物一样会面临着水分严重失衡的
问题。
为了获得足够的水分,拟南芥可以通过形成降温时的冰晶来促进水分的输送,以此来缓解水分失调的问题。
二、拟南芥冷适应的响应途径
拟南芥感受低温环境的主要机制是通过C-repeat Binding Factor (CBF)途径来实
现的。
低温环境下,拟南芥中的CBF基因群会被发现表达,CBF基因又分为
CBF1、CBF2和CBF3三个亚型。
这三个亚型的表达对于拟南芥在低温适应中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BF基因群的启动子区域是水调节响应基因元件(DRE),它可以通过结合DRE-结合蛋白来活化低温响应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转录,从而帮助植物适应低温环境。
数种负向效应基因器无酶系统通过互促互鑫的方式对DRE结合蛋白进行解离,进而停止低温响应基因的启动。
三、拟南芥冷适应研究的方法
研究拟南芥冷适应机制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分子方法两种。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研究拟南芥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和生化响应特征来探讨其冷适
应机理。
主要方法包括:冷室培养、冷冻处理、冷冻保藏、含冰乾燥和冷冻样品处理等。
其中冷室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培养环境和生物学样品的生长来研究冷适应的特征。
2. 分子方法
分子方法是通过在拟南芥基因组水平上进行基因组学研究、转录组学和蛋白质
组学等技术手段来探讨其冷适应机制。
主要技术包括: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全基因组分析等方法。
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够实现对目标基
因的高灵敏度检测和定量,从而准确获得拟南芥低温适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信息。
总之,拟南芥作为植物学模式生物在植物冷适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
便利性。
在细胞膜脂肪酸、低温敏感基因、水分调节以及CBF途径等方面也为探
究其他冷缓性植物的适应机制和调控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