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禹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大禹陵
绍兴大禹陵
小时候就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

年轻时到绍兴旅游,游览了大禹陵,感到很兴奋,原来这位远古的祖先离我们那么的近。

岁月匆匆二十多年,大禹陵是什么样子,早就淡忘了。

11月13日下午,我们离开徐渭墓园便直驶大禹陵景区。

按导航仪指的路,进入绍兴城区便驶上南二环快速道。

当导航仪报出目的地就在右侧时,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了右侧山顶上立有一尊高大的塑像,猜想那一定是大禹像了,不过却找不到景区
入口。

快速道上是不允许随便掉头的,只得停下车来向过路人问询。

有人指着山顶的雕像说,那不是大禹像吗!我又问,怎么去啊?那人说,原来的景区入口就在这里。

现在改到会稽山公园去啦。

谢过指路者,便掉转车头开到会稽山公园。

那是一
处场面很大的景区入口。

目测一下景区入口到大禹陵至少有2公里,进去了还要爬山呢,我担心体力不够了。

老伴走过去问保安。

保安说,交10元停车费可以把车开进去了。

我们交了停车费,便把车驶向公园里面。

进了大门,看到路边停了几辆电瓶车,是专门接送游客的。

看来公园大也有大的不便。

行至半路,看到了立于路中的“大禹陵”神道门,是一座花岗岩制作的石坊。

坊头上雕有青龙朱雀,气势非凡。

神道门前平放一根大铁棒,猜想可能是传说中大
禹治水的“定海神针”。

大禹陵神道象南京明孝陵神道,道路呈弧线形,两边松柏夹道,环境幽静。

车到大禹陵景区入口只能停在停车场上,然后检票入内。

进入景区,首先是一片很大的广场,正对大禹陵中轴线,尽头建有一座花岗岩照壁,照壁内弧面刻有“大禹治水”线刻壁画,壁顶置九只青铜大鼎。

中轴线左右
两侧分别建有“钟亭”和“鼓亭”。

广场临河一边有一座用花岗岩砌筑的“水上祭
坛”,祭坛四周分别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以示吉祥。

从广场到
大禹陵要经过一座石拱桥。

到了桥顶上看出,过了桥才是原来大禹陵的范围。

向东山湾眺望,红墙黛瓦掩映在苍松绿树之中,暮霭重重,原来的大禹陵范围已经很大了啊,为什么还要扩建呢?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出去旅游感触颇多,所见历史古
迹,要末无人问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荒草残垣之中;要末借题发挥,大量圈地,大兴土木,香火鼎盛。

这可能不完全是为政者的好大喜功,也可能与国人势利之心有关。

过了石桥,首先看到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陵”的石碑。

大禹是
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远古先祖,按现代考古学分类,大禹应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交替的时期,上下五千年始于夏商周。

这样遥远的一位先祖的墓葬倒底是怎么被确认的呢?最权威的文字记录出自司马
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守,至于会稽而崩。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名曰会稽。

”《史记集解序》又说:“因病死,葬,苇棺,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

”之后,班超编写的《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两位著名史学家有了定论,后人就没有理由不信了。

大禹陵前有两条石级台阶,右上左下,中间一条绿化带。

台阶坡度不算陡峭,
但长度有一、二百米。

登上祭殿前的平台,台阶正中建有一亭,亭中立有一碑,上刻“大禹陵”三个大字。

看介绍,此亭为明朝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字也
是南大吉所书。

大概当时的大禹陵就已经无迹可寻了,南大吉先生请来几位学者查找历史资料进行考证,最后认定石帆山西麓是大禹安息之地,便建亭立碑于以纪念。

可见,大禹陵的纪念意义已经远远大于考古意义了。

碑亭上面是“享殿”,一座五间四檩重檐歇山、飞檐斗拱式建筑,是祭祀大禹
的地方。

享殿始建于嘉靖年间,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湮没。

现殿为2007年重建。

走进享殿,堂上高悬“德配乾坤”匾额。

墙上画有大
禹治水大型壁画。

墙角立有记载
明清祭奠大禹盛典的碑刻。

享殿南侧是“禹祠”,这是一幢三开间的简朴平房,室内塑有一尊头戴斗笠,手持木耜的大禹雕像。

左右两侧陈列有大禹在绍兴的行迹地照片和传说故事。

据说
禹祠始建于夏朝少康时,为绍兴姒姓宗族祭祀祖宗的地方。

相传大禹姓姒,全国姒姓以绍兴为根,禹祠即姒姓宗祠。

古禹祠早已湮没,现禹祠为1986年在原址上重
建。

禹祠南侧小院中有一古井,名“禹井”。

据说,井上之井圈为六朝时的遗物。

看过禹井,我们便从大禹陵北侧的台阶下山。

一路上又看到几处古迹。

最上面的是一座用岩石制作的“咸若亭”。

该亭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

咸若,语
出《尚书·皋陶谟篇》,意为万物应“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大禹治水高明之处就是掌握“疏而不堵”的原则。

再向下走,又看到一座“菲饮泉”,泉在岩
下,泉边建有一亭,名曰“菲饮泉亭”。

据说,泉水清冽,浅而不涸。

“菲饮”出自孔子对大禹的称赞。

泉旁有宋代崖刻“菲饮泉”三字,现亭为民国二十三年(1933年)重建。

走近看时,泉中置一石龟,龟旁立有一木牌,上书“币落鼋之背,长命一百岁;币落鼋之头,万事不用愁;币落鼋之口,好运跟你走。

”看了这
块木牌,真有点哭笑不得,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竟用此低劣手段公开谝游客手中的钱!到了山坡下面,又看到一座“岣嵝碑”。

看介绍说,原碑立于衡山岣嵝峰,
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绍兴知府张明道依据岳麓书院印本翻刻于此。

碑文共77字,记录了大禹治水的情景,相传为大禹所书。

看来,中国官方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旅游景点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