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教案最新9篇
登泰山记教案篇一
梁万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音
汶wèn水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岱dài宗徂cú来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降皓hào 瀑pù水
填空
姚鼐,清代著名-----家。
因室名-----轩,故号-----,安徽-----人。
是清代-----派的奠基人。
在文学理论上,主张-----、-----、-----三者结合。
课文结构
1、简介泰山的位置、形势——按方位(面)、分界(线)、日观峰(点)的位置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2、登泰山的经过
交代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
“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时令是冬季,为下文登山张本。
描写登山过程。
先总写登山日期、同伴和出发地点,然后写七千余石级,显示泰山高峻;接着写登山路线,介绍三谷,中间插入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介绍沿途名胜,显示泰山是古老名山。
描写山顶夕照俯视所见。
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受眼底,是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
3、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等待日出:客观环境——大风扬积雪击面
主观心情——足下皆云漫。
高耸于云端之上,内心充满自豪感。
日出的三个阶段: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转眼成五彩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
4、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岱祠、碧霞祠、行宫
刻石
5、综述泰山冬季特点:三多、三少、三无、雪与人膝齐。
课外阅读
西湖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一日之盛,为朝烟早晨烟雾迷蒙,为夕岚向晚的山光。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抑制,与杏桃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尤为奇观。
石篑数屡次为余言:“傅金吾圆中梅,张功甫家故物原有的东西也,急往观之应该赶紧去看。
”余时为桃花所恋迷住,竟不忍去离开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绿柳红桃,颜色浓艳,弥漫二十余里,歌吹唱歌奏乐为风,粉汗年轻妇女的汗为雨,罗纨指贵妇人家的装束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艳丽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之工巧妙,山岚设色用颜色描画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享受,安可为俗士为利禄奔走的人道哉。
作者邮箱:
[1]
登泰山记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
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
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
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
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
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他极重文的神气。
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
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
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
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
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
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
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
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
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
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
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
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
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
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1]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
(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
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
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
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
今常用作判断词。
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
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
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
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
当、挡住,动词。
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
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
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
其级七千有余。
(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
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
等到登上山顶。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及:和,连词。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
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
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
“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烛:名词动用,照。
)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
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
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
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
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
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
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
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案篇四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 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 桐城派\" 。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 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 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 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 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 望晚\" 时的哪些景物?
⑤ 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 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 【自读点拨】
1.姚鼐和\" 桐城派\"
姚鼐(1731- 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
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 桐城派\" 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
方苞注重文章的\" 义法\" ,主张以\" 清真雅正\" 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
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 义理、书卷、经济\" ,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 神气\" \" 音节\" \" 字句\" 。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 实际上是以\" 考据\" \" 辞章\" 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 义理\" 。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 通假字
a.成五采(\" 采\" 通\" 彩\" )
b.多平方,少圜(\" 圜\" 通\" 圆\" )
c.其级七千有余(\" 有\" 通\" 又\" )
② 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 积累并掌握\" 当\" \" 余\" \" 以\" \" 及\" 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 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
如\" 数十\" \" 云一线\" 在现代汉语中应为\" 数十\" \" 一线云\" 。
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
① 关于\" 阴\" \" 阳\" 。
② 关于\" 朔\" \" 晦\" \" 望\" \" 既望\" 。
③ 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
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
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 大风扬积雪击面\" 形容风力的强劲,以\" 足下皆云漫\" 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
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
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 异色\" 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
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 稍见\" \" 须臾\" 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
写日出,只有两句,但\"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
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 绛皓驳色\" ,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 若偻\" 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 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
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其级七千有余\" 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 半山居雾\" 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 足下皆云漫\" 的图景来进行烘托。
又如写\" 雪\" ,除\" 冰雪\" \" 雪与人膝齐\" 等正面描写外,又以\" 明烛天南\" \" 白若\" \" 绛皓驳色\" 等来从旁烘托。
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 寒
\" 字,但从\" 大风扬积雪击面\" \"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 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
如\"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 负\" 与用如动词的\" 烛\" ,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
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 如画\" 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
\" 半山居雾若带然\" 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 带\" 绘形,\" 居\" 字描态,\" 半山\" 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③ 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中叙事简练,如从京师到泰安的途程,只用\"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几句就完整地表现出来了。
其中\" 乘\" \" 历\" \" 穿\" \" 越\" 四个动词都很形象。
【自读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 明烛天南\" 中\" 烛\"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3.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