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顾明社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04期
教师工作历来乃传道授业解惑,明理启智释惘,新时期简言表述为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多年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精神雕塑匠之称。
然而近些年,塑造人类灵魂、雕刻他人精神的教师群体中,心理失衡现象逐渐显露。
且有不断蔓延之势。
一部分教师的阳光心态掩盖了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失衡,少数优秀教师的光环掩盖了不少教师的不负责任。
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许多课堂效率的低下。
当天长日久的心理失衡取代了原本旺盛的工作精力,当冷漠取代了原本亲切和善的面容,当效率低下取代了原本的聚精会神,当三心二意取代了原本的一心一意,三尺讲台自身感到难以掌握,心往何处安放?
方向感的迷失必然导致职业倦怠,这山望那山高,工作日益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
不过,教师虽然是心理失衡的表现者,却不一定是完全的责任者,在这个问题上百分之百地苛责教师是有失公允的。
坦率地说,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教育组织的原因等。
审视教师潜性和显性的心理失衡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原因一: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地位尚未深度认可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呐喊了若干年,但是在一些地区仍未深度落实,文本中是战略地位,实施中变成了略占地位;即使在某些教育投入已达“三增长一提高”的地区,官员重视的主动意识还是不够的,官员的主要精力被招商引资、GDP的增速所耗费着。
因教育的地位未扎根,教师的地位理所当然地高不起来。
地方政府领导每年与教师接触大多还是教师节一次,研究教师的工作、生活问题也鲜见,无怪乎有的教师说“要是天天过教师节多好”。
官员与企业家接触频繁,深度交往很多,与普通教师平时接触甚少,更不用说交几个教师朋友;教师的酸甜苦辣知之不多,官员与教师缺少一定的融洽,因而教师情感上的失衡现象十分明显。
在有关具体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落实上缺少刚性的措施,如教师的住房补贴问题,一些发达省份在跨入新世纪不久就颁发了文件,事实上在职公务员、退休公务员大多已落实到位,而教育系统仅在退休教师中缓慢启动,在职教师不知要等到何年。
绩效工资推进速度缓慢,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各地基本尚未启动。
教师对上级的政策、承诺将信将疑,产生急躁情绪,退休教师上访,在职教师上网,教师网帖不断,非礼之言因事而生,在某些地区还造成了事态的扩大化,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原因二:社会的分配不公和对满意度的过高要求
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市场经济什么都好,就是贫富差距太大不好。
”是的,这些年尽管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分配公平的政策,但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作为身居校园的教师,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即使看不到涌动的潮水,但能够听到汹涌的涛声。
当看到童年时代的发小先富起来的阔气,心理的不平衡是不言而喻的。
当初,高中毕业班上50多个同学中,自己有幸被师范院校录取,还感到庆幸。
如今荣耀几乎没有了,有的人甚至质疑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是否入错行了。
事实上,社会上有许多职业是可以经常选择的、变化的,而教师、医护这样的职业,则是很难进行二次、三次选择的。
据报载,王小鲁博士从他的研究报告中,估算出2008年全国灰色收入有5.4万亿,而这些与教师是基本不沾边的,这就意味着诚实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变低,收入差距更大。
河里的水太多,快往外溢,池里的水太少,落差太大,不是微殊,而是迥异,因而在教师队伍中把教师职业看成是“鸡肋”的已不是个别。
鲁迅当年在北京教书。
凭工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以外,还在八道湾买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四合院,而当时大多数人是买不起的。
今天的教师要买一套体面、像样的公寓,如果没有他人支持,确实是很难的。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其实是挺高的,虽不把教师当圣人,但经常要求教师做完人。
别的职业的人士发生一点口角,会被随即淡忘,而教师发生同样的事情,网络、报纸会炒得滚热,长此以往,教师凡事小心翼翼,个性受压抑,创新思想、灵感难以进发。
可以想象,一个缺少个性,没有独立思考,不能敢做敢当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是标准件,创新创造只能是奢谈。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地因为不完美的高考制度(当然目前还不能推出更好的高考制度),追求升学率之风难以遏制,小学就提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高中的升学率竞争更是白热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更加苛刻,教师压力重重。
诚然。
教育应该让社会满意、教师应该让家长满意,问题是对满意度如果要求过高而又难以达到,社会与教育、家长与教师就成了一对矛盾,长年在这一对矛盾的阴影笼罩下工作,心理怎能不失衡呢?据统计,精神病患者、英年早逝者中,教师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群体。
原因三:教育行政对教师不适当的管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这些年在落实以人为本方面,侧重的还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往往被忽略了。
据观察,相当多的教育行政官员在“运动式”地管理教师。
高层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验收达标一个接一个,基层行政部门隔三差五搞走过场式的检查。
每一次检查,内容大而全,空而泛,教师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准备各种资料,实在是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实在应付不了,只能把社会上的造假之风引入学校,假材料总比没材料好。
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对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控制甚严,有的教师多年来未外出一次。
其实教师既需要读万卷书,也需要行万里路,孔子、朱熹就是通过游学、讲学才成为大家的。
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上对小中高、教授级教师的年龄标准,卡得太死。
一些年龄稍大、正处于成熟期的教师,因年龄限制而与更高一级职称无缘,心理失衡随之而生。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当多的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课前都必须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一刀切的做法宛如戴着脚镣跳舞。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师大师是每天集体备课的?相反,有个性的教师,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最有可能成为名师大师。
论文和课题这些年在中小学搞得也很热,上级检查、职称评定有此要求,教师必须应对。
其实这些东西原本是高校对教师管理的要求。
不知何时将此也搬入中小学、幼儿园,把对基础教育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一化,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育好人是本职工作,至于要求每年写多少篇论文,评定职称一定要有多少篇“有分量”的论文,就勉为其难了。
有的教师搜索枯肠,硬拼硬凑,有的教师干脆网络下载,真是既劳民又费时,还滋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
至于课题研究更是高校模式的下放下延,据了解,不少学校一个课题“研究”1~2年,开题轰轰烈烈,过后无人问津,结题草草了事,吃喝一顿作罢。
教育组织对教师不适当的管理。
犹如主人把家鸡搅得到处飞,哪有心思“下蛋”。
不少教师敢怒不敢言,心里明知这些无多大用处,只能随流。
原因四:教师本人缺少修炼,境界不高
应该说,地方政府、社会、教育组织的原因都是外部的,外部原因的形成也十分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
教师本人的原因纯属内因。
时下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对自己的事业缺乏责任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纯正,因而怨言多,奋斗少;讲条件多,克服困难少;要求外界多,反思自己少。
越是这样,心理越不平衡,这几多几少很自然地会使自己进入心理怪圈。
反映在平时,不太注重读书,特别是不太注重阅读经典的书,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接触也少,更难得产生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的阅读效果。
事实上,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文化人形成不了好的文化品质,就会影响到人品和教品;如果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懈怠工作、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辱没家长等现象就必然滋生。
读书人、教书人的业余爱好也能反映出自身的境界、涵养和品格。
有些教师由于读书不多,品位当然不高,文化界、知识界朋友不多,麻友(打麻将的朋友)却不少。
麻友可谓三教九流,很多言论往往不够正派,少数教师长期以麻会友,吸取负面信息,与不同类别的人和事进行攀比,长此以往,心理失衡将会加剧,精神、士气将会消磨殆尽。
当今教师的心理失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不管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目前正由个别到群体,由隐性到显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有碍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
治病要治本,要想预防和缓解当今教师心理失衡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多方综合治理、综合矫正。
一、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党政领导要真正重视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没有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决定中(当然不是不需要发展经济),这就意味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真正转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追求GDP的增
速已不是国家的首要目标。
教育的战略地位已经到全面、深度落实的时候了,各级部门必须踏踏实实地为教师做几件实事,中央要求落实的政策不得再拖延(如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绝不能失信于师。
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绝不能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要创造性地为教师排难解忧,让教师心暖气顺,让教育行业在本地区真正成为受人敬重的行业,让教师职业在本地区真正成为地位较高、收入较好、心情快乐的职业。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要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
各个阶层人士要理解教师,不要老是拿教师说事。
孔圣也是人,更何况我们这些教师呢?
家长也要了解教育的一些规律,知晓教师工作的辛苦。
每个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通过教师的教育,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最终能考取重点大学,愿望是好的。
但事实上不一定都能如愿,‘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局限性和生源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的期望值决定着对老师的满意度,家长的满意度决定着对老师的宽容度。
家长的期望值适当,教师才能心情舒畅,二者的配合教育也才能得当,这样对教师、学生都是有益的。
三、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摒弃运动式的管理、命令式的管理、形式主义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文件、作出的决策,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从教师的事业发展、身心发展考虑,适当控制检查、验收的次数和频率,让教师既有忙也有闲,张弛有度。
教师有空间才能跳得高,生存才舒畅;教师有闲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以真实的自我关怀人性,教育才能充满灵性,才能深度思考。
只有在心素似简、人淡如菊的心境下,教师才能轻松,有轻松才能有幸福,有幸福才能乐业敬业。
学校要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
而在现阶段,教师的这些权利还未完全到位。
在备课、上课、批改、论文、课题研究上要求不宜整齐划一,必须给教师自主的空间,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促其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生成。
让每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有特色、不一样的教师。
四、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
有些方面必须面对现实。
调整自我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开拓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人,应该主动砥砺修养、塑造人格。
思想境界从何而来?战争年代,四野战士攻打锦州,饥肠辘辘,照打胜仗,毛主席表扬道:“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也不拿。
”华野战士攻打上海前夕,为了不扰民,睡在马路上过夜。
这些精神和境界,难道不值得教师回味和深思吗?
教师的正当业余爱好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心理失衡和职业倦怠。
古已有之的琴棋书画能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的心情、提升人的品位,在良好的心绪中爱国、爱校、爱教、爱生。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情感丰富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承担责任的人,事业有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