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交错走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让苍天不老,让岁月无痕。
天有裂缝,销于无形;地有裂缝,化为沧桑;龟有裂缝,千年流传;人有裂缝,潜藏于心。
天地置裂缝于妄闻,天地永存;人置裂缝于心间,心力交瘁。
世人何不效法天地,置世间俗事于无睹,以养浩气长存。
天裂缝以降雨,地裂缝现山川,天地之大秘密虽然不可探究,但裂缝孕育着新生,这
又何尝不是一个启示?人有
裂缝,又何尝不是一个崭新的
开端?
裂缝,是最直接的破碎,
必然是最痛苦的割裂,或者彰
显,或者隐痛,但都是必须面
对的历程。
高天厚土,都遇裂
缝而无力,人世茫茫,裂缝自
然难免。
唯有天在破裂之后
会愈合如初,地都尚且在天的
夹缝中苟活,更何况命如草芥
的人和那些命贱于人的别的
物种。
俯仰在天的低檐下,又能
如何伸屈自若?又能如何壮
志凌云?纵然有绝世武功,也
只能在天的手心折腾,也只能
在命运的掌股游走。
何不早
日看破世事,不作无谓的挣扎
如果有一种果实叫石榴,你一定要尝尝;如果一座城市与石榴有关,你一定要去看看;如果一个节庆以石榴命名,你一定要去转转。
这座与石榴有关的城市,便是会理;这个以石榴命名的节庆,便是“中国会理首届国际石榴节”。
从接到石榴节邀请的那一刻起,一个注定充满新奇与惊喜的计划便在兴奋的遐想中诞生——驱车自驾游会理。
粗略的知识和浪漫的想象告诉我,这注定会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文化巡礼。
在四川的版图上,会理的位置很特殊。
它居于四川省南部边界,与云南相望于金沙江畔,古代南丝绸之路途经于此,正当前往滇缅的官道要
冲。
因其边缘地带的特殊性,
历史上的会理便始终处于汉
夷交汇的文化碰撞之中,其归
属也在四川与云南的政权管
辖下交替演变。
打望会理、感
知会理,无论如何绕不开川滇
文化的错综纠结,而正是这种
跨省文化的交错缠绕,使我的
会理之行自一上路便充满探
幽历史的喜悦。
豆沙关
车驾会理,从成都出发传
统的路线是穿越大小凉山,多
在崎岖山道上辗转,近700公
里路程须十几个小时才能到
达。
自云南水麻高速修通后,
若借道邻省,虽里程稍长,却
因多是高速公路而更显便
捷。
更重要的是,水麻高速途
经地区亦是自古川滇交通的
主要通道,沿途散落着悠远历
史的纷纷碎片,一路行走采
撷,自是趣意多多。
豆沙关便
是一枚不容错过的厚重碎片。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盐津
县西南约20公里,古称石门
关,系往古由蜀入滇的秦汉
“五尺道”上云南境内第一道
险要关隘,素有“滇南第一关”
之称。
“五尺道”乃“蜀身毒道”
的前端,
“身毒”即今印度,顾
名思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
就是由蜀地前往缅甸、印度的
国际大通道,著名的“南方丝川滇交错走会理
□半
夏·
·48
和牺牲?不作悲剧徒劳的表演?
在天的底下,人何尝不是一只小小的虫子,虫子的未来有多远?虫子的壮志有多高?在人或者兽的脚掌无意踩踏下,虫子远大的未来或许就转瞬终结。
人不可能知道虫子的满腔热忱,人不可能明白虫子一生的追求,但人可以在有意或者无意间,掌控一只
虫子的命运和生死,可以随意
捉放,可以任意肢解。
对虫子
而言,人就是命运。
当然,虫
子也有它的裂缝,也有它的痛
苦和爱情,也有它的苦恼和烦
忧,但对于人来说,虫子的一
切都是无所谓有无的。
如同
人在天的面前,一切都是无所
谓有无的。
换个角度看看人
和裂缝,其实道理亦是如此明
白简单。
在无奈的情感纠结
或者命运困境中,人对于裂缝
的看待或许应该有另一种解
读,人对梦想的追求或许应该
换一个角度。
当然,面对裂缝,没有谁
能视若无睹。
或许,只有从天
的裂缝中逃逸出之后,才能作
尘世最后的逍遥游。
绸之路”便以之为主干。
豆沙关前的五尺道约存350米,宽1.7米,今制仍逾五尺,为迄今保留最完好、最显雄奇沧桑的一段五尺古道。
它同时保留的,还有川滇历史往来的斑驳记忆。
踩着五尺道上凹凸坎坷的石级,踏上雄踞要津的豆沙关,千年往事扑面而来。
关楼依山凭崖挺拔峭立,对岸一壁千仞如刀劈斧削,两山夹峙之中,朱提江一奔如泻。
关门洞开的五尺道上,代代马帮出入川滇,驮去中土的丝绸和茶叶,运回边疆、西域的药材与山货。
在省际乃至国际间的商业贸易往来中,文化亦交互感染,川滇血脉相连,关楼两端的敞亮大道便是连接的纽带。
然而曾几何时,关门因故而紧闭,
“石门关”真正被两扇石门关锁,川滇唇齿一时竟阻隔于关楼前后,五尺道上不见了马帮的身影,只有石板路上的马蹄窝面对寂寞的苍穹在山风中悲情地呜咽。
唐朝天宝年间,中原之乱给了南诏政权可乘之机,其五世主阁逻凤反唐,石门关一锁便是42年。
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六世南诏王异牟寻回归唐王朝,五尺道再度迎来唐使的仪仗,石门关才重新开启,恢复了往日的行旅通畅。
翌年,唐御史中丞袁滋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途经石门
关,有感于南诏与中原的分合
悲喜,于关前摩崖刻石题记。
袁滋石刻至今仍完好地保留
在豆沙关削立的崖壁上,成为
古道雄关民族团结友好往来
的见证,往来游客流连于此,
莫不驻足观阅,为历史的不朽
记载而感慨欷歔。
说豆沙关是一处见证了
千载历史的文化胜景一点也
不夸张,事实上,它更是一个
横跨古今超越时空、熔自然与
人文于一炉的开放式博物
馆。
就在摩崖石刻的对岸,猿
猱愁渡的绝壁上竟然存放着
9具神奇的僰人悬棺。
古代
僰人的消失是一个千古之谜,
而悬棺的安葬形式及放置手
段更是一个谜中之谜,在谜底
未能揭晓的今天,豆沙关的悬
棺为追寻僰人的迁徙提供了
一个追踪的线索,那就是他们
中至少有一部分通过五尺道
由四川进入了云南。
可以说,
僰人悬棺为豆沙关对于川滇
两地文化流迁和交通流徙的
重要性作了一个另类的提
示。
从豆沙关往西俯瞰,眼前
呈现出一道容纳水陆五路并
行的全景交通奇观:左侧的朱
提江水道源远流长,江畔依次
往上分别为内昆铁路、昆水公
路、秦五尺道和水麻高速公
路。
五条要道并列延伸,从远
古的河流山道到现代的铁路,
从早期的山区公路到高架跨
越的当今高速公路,时间上从
古到今,形式上则几乎包括了
水陆交通的全部类型,如此壮
阔的道路景观伴着险山怒水
凝聚于关前一览,观者无不为
之震撼!五路并列的奇观既
是豆沙关作为交通要冲的形
态显现,也是一道时空交错的
自然与人文风景,同时更是川
滇两地频繁交往的古今印证。
皎平渡
到了会理,有一个地方不
能不去,那就是皎平渡。
这是
一个形成于清代的古渡,原名
“搅平渡”。
多年来,皎平渡只
是金沙江上一个默默无闻的
平凡渡口,一次军事史上的空
前壮举,竟使它如横空出世般
闻名遐迩。
作为一个在中国
现代革命史上值得骄傲的地
方,石榴节的一项活动便是安
排客人参观皎平渡。
从会理到皎平渡约90公
里,途经通安镇。
过了通安,
公路沿崎岖的山道向金沙江
河谷盘旋而下,险峻的路况似
乎告诉人们,皎平渡注定不应
该是一个平凡的所在。
当远
处出现一座仰面人头山峰,四
野群峦愈显峥嵘,耳畔仿佛响
起滚滚涛声,皎平渡便就到
了。
那座人头山峰,人称“毛
公山”,仔细端详,倒真像毛公
·
·49
仰卧的头像轮廓,高突的隆准尤显伟人气象。
想毛公当年率领千军万马于此渡江创造奇迹,金沙江上渡口无数而偏偏选在了皎平,岂地像之导欤?天人之间,确有诸多神秘之感应令人惊诧莫名!
准确地说,皎平渡不在会理,而在对岸属于云南的江边。
1935年4月底,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由贵州进入云南,身后跟着国民党的围追大军,能否渡过金沙江摆脱追剿,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
5月上旬,红军靠7条小船和37名船工摆渡,奋战9天9夜,硬是将三万多人一个不剩地渡过了江,当国民党追兵赶到江边时,只能望着浩茫的江水隔江兴叹。
这无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亦是一桩军事史上的奇迹,其意义不下于二战时期英吉利海峡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过了皎平渡,红军才真正甩掉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命运的逆转。
而皎平渡,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渡口也因之而在短短几昼夜间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成为了传颂一时的革命胜地。
站在金沙江北岸的会理一边,遥望对岸的皎平渡,一座红军渡江纪念碑拔地而起,在背后巍巍大山和面前滔滔江水的衬托下,举桨向天的红军形象愈加显得壮怀激烈。
当年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渡江站立过的巨石还在,人们称之为“将军石”。
而在北岸渡口近水的草坡下,一排并列的山洞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山洞凿于清末,原是用作渡客候船食宿及堆放货物,红军渡江时它们被派上了大用场。
5月3日深夜,刘伯承带领干部团率先渡江,立即进驻山洞,设立了渡江司令部,并制定《渡河守则》;随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均在山
洞住宿并办公,简陋的山洞便
是当时红军的最高指挥机
关。
如同皎平渡因红军渡江
而声名大噪,这批荒郊野渡的
无名山洞也因一代伟人及一
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期到
来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
贡献,从此被赋予了神圣的涵
义。
庇护过伟人的山洞如今
成为了受到重点保护的革命
遗迹,洞口树立石碑,洞前杂
草刈除,以利游人参观留影。
如今,皎平渡已建起了一
座现代斜拉桥,拉矿的大货车
日夜不停地穿梭于川滇两岸,
天堑变通途,古渡的作用不复
存在。
不妨遐想,设若这座大
桥的建成早数十年,红军通过
金沙江不是一个问题,皎平渡
的成名便无从谈起。
从这个
角度看,皎平渡是幸运的,它
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等待,终
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一次辉
煌便成就了名声。
古渡如此,
人生更是,即如去年才去世的
为红军撑船的最后一名老船
工,平凡一生中的一次壮丽,
便永远活在了人们的纪念之
中。
会理古城
来到会理的人,莫不被这
座城市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
所感染。
作为南丝绸之路上的一
处重镇,会理是一座历史悠久
的古城,同时也是一座最具特
色、迄今保留最完好的古城。
据文字记载,会理建县始
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
西南夷,当时叫会无县,属越
嶲郡。
以那时算,也有2100
多年历史了。
其实比这更早,
秦灭蜀后,即在会理置县。
历
史上的会理多次更名,先后叫
过会无、会川,清雍正六年(公
元1728年)始称会理,初为
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改为县。
会理称谓的含意,官
样的说法是指“川原并会,政
平颂理”,这多少有点像后来
的政治附会;另一种说法似乎
更能让人接受,会理在彝语被
称为“涅底尔库”,即“春天常
驻的地方”。
两说我宁愿相信
后者,因为它感性而美丽,完
全符合会理的实际。
会理的城池建筑始于唐
开元年间,已有将近1300年
的历史。
明代以前的会理城
为黄土夯筑,明洪武二十五年
(公元1392年),土城毁于战
争。
五年后,会理城垣重建,
设四门,仍为土城;次年于土
城外包砖,并在北门上建楼以
司更鼓。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东南西三门均建起城楼,
又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扩
建外城,至此,会理古城完全
成型。
古城南北长1770米,
东西宽920米,按民间的说法
则是“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
九”。
城内建筑则以钟鼓楼为
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出四条
主要街道连接四座城门;又以
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三
关七街二十三巷”的城区布
局。
经纬交织的大街和错落
有致的小巷,将古城街坊划分
得有如棋盘样规整。
更为可
观的是,各城区自建立之始便
有明确的功能分配:西边主要
为学署、文庙、考棚、公园等文
化类建筑;北面则以手工业者
聚集为主,遍布着客栈和旅
舍;西北一隅呈缓坡地带,官
署衙门、寺院道观及广场、戏
楼等市政、宗教、娱乐设施便
集中于此;大街上是商铺集结
地,各条小巷则多是富家宅院
和传统民居。
直到现在,会理
城内还保留着大批明清及民
国时期的古建筑,累计面积将
··50
近18万平方米。
随意走进一条小巷,便会发现处处灰墙青瓦雕窗画栋的古老院落,在曾经的年代,这些院落大都有着显赫的题匾,诸如“大夫第”、“经魁第”、
“翰林第”、
“进士第”等等,它们往昔的主人,若非书香世家,便是前朝官宦。
无怪乎时人走进会理的古老街巷,沉醉于满目的古风古韵,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大有明清之风”的感叹。
观赏会理古城,不要急着钻进街巷,应当先去北门城楼——这是迄今唯一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一座城门,它不仅是古城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建筑,更是古城文化最为厚重
的符号和象征。
来者不妨登上城楼,凭高临远,将古城风貌尽收眼底,任心底波澜恣意翻腾。
城楼原为击鼓报更而建,大约自城里建了钟鼓楼后,更鼓之司更宜在城中心,城楼的功用便完全转向于战事守望。
而今天,城楼于战争已全然无关,但它的作用依然是守望——守望着古城的风雨苍茫,也守望着世间的悲喜沧桑。
作为一个历尽劫波而幸存的古建筑孑遗,城楼的守望以及城楼上人们的守望,便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寓意。
朝南望去,城里的钟鼓楼在守望者眼中显得沉稳而肃穆,似与城楼遥相呼应。
纵向连延的南北大街在钟鼓楼下穿门而过,一派青瓦之下,鳞次栉比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似乎在告诉世界,古城的脉息从来未曾中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会是如此……
的确,无论世事怎样变幻,只要守着一份古典,便守住了一份文化、一份传统;有了文化和传统,便有了人气,有了现在和未来。
1,成都在我的记忆里一
直是清丽的,可是,当我铺开
稿纸,想写一写曾经寓居这座
城市的一位女性时,一抹香艳
便在我的脑际徐徐展开,而且
愈见浓烈——她就是薛涛。
说到薛涛,不由联想到曾
在杭州西湖生活过的苏小小,
一首《苏小小歌》也随之浮上
心头: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
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
松柏下。
受这首诗的感召,千百年
来,不知有多少风雅之士去西
陵的松柏下面看过?而在成
都,一说到薛涛,人们立刻想
到的地方却是望江楼。
那就先说说望江楼吧。
记得早年父亲还在乡下
务农,耕读之余,同我谈成都,
说到望江楼,他告诉我,此楼
有一绝对,千百年来,不知难
住了多少读书人,至今还没有
人对上:
望江楼,望江流,望
江楼上望江流。
江楼千
古,江流千古。
他同时告诉我,站在望江
楼上,便可以看到潺湲而过的
锦江,在当初的那个少年心
中,望江楼的形象,是靠着父
亲简单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
象形成的。
转瞬间,少年长成了青
年,第一次到望江楼,正好有
父亲同行。
当我第一次看到
那座被誉为“既丽且崇”的望
江楼时,便努力将其同少年时
代的想象拼接,究竟有怎样的
差别,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
不过没有关系,即使有点差
别,也丝毫不能影响至今屹立
锦江西岸的望江楼。
望江楼同时也是楼下那
片公园的名字,园中植竹,临
江一阁,名叫崇丽阁,站在阁
的楼上可以望江。
此阁建于
清光绪十五年(1889),阁高30
多米,上两层八角形,下两层
四方形,翘角飞檐,既有北方
建筑的稳健雄伟,又有江南建
校书门巷
□唐
毅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