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课时作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
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但并没有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开创的。
【答案】 C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现实需要、转移目的和人民要求等方面充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理由,故四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B
3.“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
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
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
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可以推断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目的是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经营、吃大锅饭的做法,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故选D。
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因为农民只有承包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解决了农村生产经营权又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是指它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答案】 A
5.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解析】以上四个步骤分别指的是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和当前的土地政策,这四个步骤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C
6.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
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要求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及取消计划管理体制,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7.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个体企业”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体制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相关史实,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8.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
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不管是城镇的个体户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他们都获得了生产或销售的自主权,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
【答案】 B
9.20世纪80年代有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
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
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
D.“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提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这说明经济建设对技术要求高。
“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这说明国企改革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发展的包袱。
因此选B。
A没有体现,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80年代了,很显然D不当。
【答案】 B
10.据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对历史时间概念的把握能力。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排除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
【答案】 B
11.“让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美国《时代》周刊的这一评论,是针对()
A.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
【解析】“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说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先例”则强调这一事件发生最早,故选B。
【答案】 B
1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是其客观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浦东的开发开放主要是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而不是设立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召开,而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从图1、图2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2)从图3、图4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3)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
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
目的: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
目的: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