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课前微课中内容的呈现主要运用的是言语传递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借助于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学生课前检测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阶段
1、自主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6页
(2)观看微课:细胞生活的环境
(3)课前学案(自学后完成)
2、在线检测
在线检测试题一共10道选择题,学生可以直接在尚学同步练习中通过点击正确答案完成测试后立刻反馈分数和正确答案,供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达成度及调整自学策略。

学生的完成度可以体现出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漏洞和误区。

3、提出困惑
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二)课堂教学阶段
1、自学情况反馈-答疑解惑
讨论学生课前检测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统计后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第2题诊断问题:内环境的概念,成分,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教师:由体液的概念和组成入手,帮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概念。

学生:分析出图示中的体液分别是哪一种。

教师:B选项错误原因是对内环境成分的不明确。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平板上的小活动,并上传结果至讨论圈。

教师:组织学生找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解释有些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原因。

教师:C、D选项的错误原因在于对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明确。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平板上的小活动,并上传结果至讨论圈。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提供的小智囊图片对结果加以分析。

学生:通过提供的小智囊图片对结果加以分析,明确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教师:最后分析A选项,引导学生由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向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

得出氧气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②第3题诊断问题:内环境的组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完成平板上的小活动,并上传结果至讨论圈。

教师:组织学生找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延伸问题:将大多数组织细胞换成红细胞,会怎样?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得出结果:红细胞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③第7题诊断问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组织水肿,由错题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组织水肿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