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省中考满分作文《充电》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福建省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原题】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

习近平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电一次的时代已经结束,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充电
植物的生长,需要不断地去汲取乔分;手机的工作,需要不停地充电以维持运转;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汲取养分、不停充电的过程。

为自己的知识充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诗圣杜甫曾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

是啊,只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大脑,写起文章来才会“下笔如有神”,才能写出名噪一时的好文章。

我们要多读书,也要读好书,否则就像手机用劣质的充电宝充电,不但没能充好电,反而对手机电池造成损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告诉我们,想不断地为自己的知识充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资料库,就要坚持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另外,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亲身去实践,以实践来检验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

为自己的气质充电。

读书不仅能够充实自己的大脑,增长更多的知识,更能够提升自己的气质和品行。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大将叫吕蒙,他打起仗来勇猛无比,却很少读书。

有一次孙权跟他交谈,称他为“一介莽夫”。

当时吕蒙羞愧无比,此后,他一改常态,每日坚持读书。

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他也设法挤出些时间来看书。

后来,鲁肃找吕蒙谈话,对他的变化感到非常吃惊,觉得吕
蒙谈吐斯文,彬彬有礼,已然没有先前的那种“莽夫之气”,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自得地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确,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便不能够提升自己的气质和品行。

反之,一个人如果经常与书为伴,他的修养便会提高,他的气质和品行也会让人肃然起敬。

生活在这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生事物。

只有不断地去实践,为自己的知识充电,不断地去阅读,为自己的气质充电,我们才能获得进步,走向成功。

【得分点提示】
1.中心明确,立意深刻。

本文开头以类比的形式从植物的生长、手机的工作引出“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汲取养分、不停充电的过程”这一中心,立意深刻。

2.内容丰富,事例典型。

考生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证时,选取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一典型事例,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有力地论证了“为自己的气质充电”这一分论点。

3.首尾呼应,层次清晰。

本文从“为自己的知识充电”“为自己的气质充电”两个分论点入手展开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另外,首尾呼应,深化了本文的中心。

【得分亮点】立意深刻层次清晰
【原题特点】
这道作文题为命题作文。

首先,考生要理解所给材料的深刻含意。

其实,材料中的“充电”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理解为人的学习、修行,指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品行。

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蓄电池理论”则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生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考生要从材料的内容出发,进行联想或思考,明确自己
的写作内容。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过“充电”的经历。

只不过,对于考生而言,他们的经历基本上只是以增加知识为主的学习生活,或者是在校外(即
在家庭、社会上)的所见所闻。

显然,这道作文题主要是让考生对学习或生活进行思考,提示考生要不
断学习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锻炼自己,或者从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和
感悟。

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写作的要求。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那就
要注意所写的作文要符合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即注意记叙文的六要
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经过、结局,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和论证。

写作时,考生不能文体不明,与以“叙述议论”混杂在一起的“四不像”文章。

【思路要点】
首先解词,充电在词典中的明确解释:(1)让直流电从放电相反的方向通过,以使[蓄电池] 中活性物质恢复作用(2)给蓄电池等补充电的过程(3)比喻培养精力或补充实力。

显然,第一第二种解释不可能作为文章主体和写作目的,要在第三种解释上花功夫。

结合材料,可以大胆得出这样的结论:充电是一个人培养精力或补充实力的过程,有时是能量匮乏时的及时补给,有时也指能量还有时的积累蓄能。

但是不要忘记,充电是一个动词,是动作过程,文章想要完整,必然也要写出“变化过程”,即:我“没电”了感受到苦恼—我经历了什么给自己充了电—我充到电有能量了,你将这三个部分扩充,就是完整篇章了。

这样的思路才能让你写起来顺手,出文清晰。

接着我们再来思考创意选材的问题,你必须要过这一关,因为即使思路清晰了,选材无新意,把用读书学习给自己充电这类写上去就太过保守且没有竞争力。

那么你就要思考,我“没电了”还指什么?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善良“缺电”,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童真“缺电”?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内心空虚寂寞?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诚信“缺电”?
【思路要点】
1.习技艺,常充电
可以记叙自己曾经在课外学习某个技艺的经历,如小时候学画画、学吹葫芦丝、学习书法等事情,并且还经常参加比赛,交流学习的经验。

2.修品行,常充电
在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为人处世等方面,应该经常加强学习。

或认真阅读有关书籍,或时常聆听长辈贤达的教诲,或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举行的礼仪讲座,总之,修品行,就要经常学习,经常充电。

3.大量阅读,常充电
作为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

而阅读书籍则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克服从众心理,不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要静下心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以提升自己的素养。

4.出外旅行,常充电
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是常态。

但是,到了假期就应该多出门走走。

要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门在外会遇到各种情况,能够增加许多历和见识。

这些是课堂上或学校里学不到的。

因此,假期多出去走走,不但可以丰富阅历,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已,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5.明白事理,常充电
考生可以写通过与家人、朋友、老师等的交往情况,明白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理,增强了自已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