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住区的逐渐开放,原本封闭的住区内部公共空间逐渐面向城市开放。
对原本封闭的居住区而言,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仅仅为居住小区内的居民。
在住
区开放后,周边的城市居民也可使用住区外部空间资源,此时,其外部空间具有
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的研究。
关键词: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城市设计;布局
一、开放式住区特性
(1)开放共享性
封闭式住区是整体用围墙或其它方式围合起来,道路及公共活动空间等资源
均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外来车辆、人员不能进入。
开放式住区的开放性是指
住区的部分道路、空间资源不设门禁,对外开放。
对开放式住区而言,开放程度
不同,其所开放的空间类别、面积也不尽相同。
(2)相对私密性
在开放式住区中,其外部空间当然是对公众开放的,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城
市公园、广场,由于它与部分居住在此的居民有关。
住区是特定群体在某个区域
中一起生活的产物,这个区域当中的群体,自然会存在某种领域感,在此基础上
也会对居住的区域范围产生归属感,这更加有利于熟人之间的邻里交往。
[1]因此
开放式住区的公共空间依然具备一定的私密性质。
(3)自由可达性
在开放式住区中,道路不可完全封闭,外来人员和车辆可不受身份识别限制,自由进出住区。
相比于原来大面积封闭的居住小区,在开放住区中,人们可以经
由住区道路快速便捷地从城市的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住区开放后,原本封
闭的住区道路与城市融合衔接,打通了原先的断头路,大幅提高了城市路网密度,让行人与车辆都有了很多的通行选择,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毛细脉络,缓解城市拥
堵问题。
对于开放住区所具备的“小尺度、高密度”网状道路体系不仅增强了交通
可达性,同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提升了步行及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4)功能混合性
传统封闭式的居住小区常以单一的居住及相关服务配套功能为主,仅仅配有
必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而开放式住区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在拥有传统居
住区的居住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周边城市的一些功能。
有些开放住区底层退界作
为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空间,为步行体验增添乐趣,打造出更加丰富活跃、
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开放式住区中,将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与绿化、商业、娱乐、服务等功能有机的结合,不仅方便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
可以吸引更多外来人群。
二、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类型
(1)交通型开放空间
交通型开放空间主要指代开放式住区中承载交通空能的道路空间,包括开放
式住区中各种等级的道路。
这部分开放交通空间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城市交通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承载住区居民日常的出行,是联系住区生活与外部城市的重要
空间场所。
这部分空间成为居民与外界城市产生互动的重要场所,因在开式放住
区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街道缓解城市拥堵,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开放的基
础上保证居民的出行安全。
(2)休闲型开放空间
休闲型开放空间主要指代开放式住区中供居民们日常休闲活动的外部空间,
是居民们日常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包括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空间。
在开放
式住区中,这些休闲型的开放空间成为城市中开放的公共空间资源,不再为住区
居民“私有”,而是作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空间场所而存在[2]。
这部分空间一方
面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居民们主要的活动场所。
(3)复合型开放空间
这里的复合一方面指代空间边界的延伸与功能的糅杂,另一方面也指代空间
功能的可变性。
在特定的空间内,不同的时间段会发生不同的行为活动,例如在
一些住区中,建筑采用底层架空,在白天年轻人出门工作时,这部分空间可以作
为老人和孩子活动的场所,在晚上则可供居民用来停放车辆。
这部分复合型的开
放空间可以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开放式住区外部空间要素
(1)混合的配套服务空间
随着住区的开放,原本封闭于小区内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也都面向城市开放。
在封闭住区中,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主要由住区规模控住只面向住区内部开放,
具有封闭性,因此功能也较为单一,使用效率较低。
而在开放式住区中,公共服
务配套也不仅仅是服务于住区居民,而应给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
(2)活跃安全的道路空间
根据上文中对开放式住区的开放性及可达性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开放式
住区的道路面向城市公众开放,以网状道路交通系统为主,整体呈现出“小尺度、高密度”的特点。
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加,街道空间可以说是开放住区公共空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街道空间的活跃度也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活力程度。
在开放
式住区中,开放的道路补充了城市道路的密度,提供了低等级的路网,同时也承
担了更多的城市交往功能。
住区开放后,这些道路空间不仅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公共场所,因此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更应该从“人”的
角度出发,提倡人车分流,打造以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
(3)分层级开放的活动空间
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主要由以铺地为主的开敞空间构成,包括广场、院落等,
其规模面积大小不一,主要受住区规模面积控制。
不同群体对于空间的公共性及
私密性都有着不同的需求,住区内部居民需要安全、适合邻里交往且不被外界干
扰的公共活动空间,而外来市民则是需要开放度高、可与城市产生互动的公共活
动空间,因此,在开放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也应当注重空间开放的层次性,不同开放程度的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服务于不同的使用着人群,其尺度规模、
空间形态及功能属性也各具特点。
例如上海安亭新镇位于上海西北郊,由德国AS
&P公司规划设计,一期占地25平方公里。
在总平面布局上,上海安亭新镇采用
街区围合的规划形式,以周边式建筑布局为主,形成围合的庭院空间,形成相对
私密的活动空间。
[3]
(4)开放的景观绿化空间
在住区外部空间中,景观绿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打造高质量的景观绿
化空间也是提升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必要手段。
在住区中,花园常常是以大
量的绿化植被为主,结合人为景观,同时设置座椅等城市家具。
它可以美化住区
环境,也可以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居民们可以独自在住区散步、遛狗、休憩,也可以与邻居好友在此聊天、喝茶、下棋。
这部分空间也是居民们
休闲及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
而对开放式住区而言,其中的景观绿化空间不仅仅
是住区的公共空间资源,同时也应纳入城市整体体系,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良好
的互动关系,同时防止由于冷清的城市界限而影响人们心理。
综上所述,开放式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对于居民和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充分的从使用这角度出发,平衡好开放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
从而打造宜居的活力住区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2] (丹麦)扬•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振宇.柏林-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研究[J] .时代建筑.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