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教案(吴雪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教案(吴雪玲)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这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
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
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
歌曲的衬腔“啊哈嗬” 是该曲的扩充部分。
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
音调,体验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三、欣赏管弦乐《森吉德玛》,通过比较的方法,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使音乐
产生不同的情绪,熟悉主题并听辨主题出现了几次。
四、欣赏二胡曲《赛马》,感受音乐奔放、欢腾的情绪,想象音乐表现的情景。
熟悉主题并听辨出主题2重复了几次。
认识二胡并记住二胡的音色。
五、唱准“ 3、5、6(m、s、l)” 三个音的音高,掌握四分
音符及八分音符,并能在实践
活动中听辨和运用。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通过其他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在小组集体活动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创编活动,节奏练习,旋律片段创作。
教学难点: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基本要求
1这首歌曲的情绪比较欢快,表达了草原小牧民自豪、喜悦的心情,速度稍快。
教师在范唱和指导学生演唱时要注意把握好速度,启发学生唱出自豪、欢快的情绪。
2.这首歌曲的节奏比较密集,八分音符较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八分音符的时值特点。
教师在指导演唱时要多示范,在学唱的过程中先用稍慢的速度,边打拍子边学唱,学生基本学会后要用合适的速度来演唱。
3.教师可以把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打节奏,以加强对八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值的感受。
然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用合适的节奏(如歌曲的一二乐句用“ ” 的节奏,后面几句用“ ” 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4.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
蒙古族人民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因此,学会歌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
5.学会本歌曲后,教师可以按课后要求,将《草原上》、《我
是草原小牧民》连起来按ABA顺序复习演唱,在复习演唱中比较它们的不同。
一、组织教学
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
导入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5 4 3 2 │ 1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2、复习歌曲《草原上》。
3、聆听二胡演奏《赛马》。
(可以简单的问几个关于《赛马》这首乐曲的一些问题,以此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歌曲。
)
三、学唱歌曲
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范唱。
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交流)
2、按节奏有表情的朗读歌词:
×××│××│××│×—‖我是个草原小牧民
×××│××│××│×—‖手拿着羊鞭多自豪
3、有“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4、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5、小声跟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6、创新表现,处理歌曲。
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
四、拓展延伸,表现歌曲。
师:在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歌唱草原的歌曲唱一唱,或者通过诗歌朗诵、或者创作、或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下课。
课时小节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