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16-2107学年高一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16-2107学年高一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

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

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

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

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现时代中,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

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 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 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 乡村的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 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 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 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 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 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试题分析:
1. 概念混淆,“乡村”混淆为“乡村文化”,原文为“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A项“但他们都以乡村为归依”以偏概全。

原文说“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C项“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③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

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④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

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⑤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

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

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⑦一切苦难深重的人暂且放下肩上心头的苦难,因为是秋天了,秋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沟通着我们的情感,倾吐胸臆,仰天长啸,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⑧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

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

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⑨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 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D. 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E.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5. 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6. 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7. 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答案】4. CD 5. ①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

②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6. ①凭借凄清、冷寂的秋景来表现他的飘仙之气。

②通过“万里清秋”来展示他宽广博大
的胸襟。

③依托中秋月来表现他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的情怀。

7. 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用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

②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③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A项,“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没有此因果关系;B项,“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理解不正确,使作者泪流满面不对;E项,文章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所以选CD。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描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答题时,可联系“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

”“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提炼性的概括。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苏东坡描写了哪些秋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形象特点等这些方面组织答案。

例如,“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借助秋的凄清来表现自己的飘仙之气;“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苏东坡就是借助万里清秋来展现胸襟的。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表现了苏东坡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7.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文章中有关秋的描写及评价,然后结合着苏东坡与秋的渊源,结合自身实来探究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与感悟。

答题时,要先答秋的特点,再探究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文中“秋凄清、冷寂”,但现实中的秋也是收获季节,因此可从乐观面对的角度作答。

以此类推。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9. 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 冬至是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 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8. B 9. C 10. A
11.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8. 试题分析:D项,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

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名词“定川”、“潘原”、“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B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 试题分析: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

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1)句中,况,况且,进退,提拔和黜降,格,标准,委:委托。

第(2)句中关键词: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

”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

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

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

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

”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

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

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

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

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

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

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古词,回答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2.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两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上是指滚滚波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