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_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期(总第670期)
3.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
留在课堂上和说教上,还要充分借助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活动,将廉政文化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过程,采用廉政
故事、廉政漫画、廉政警句、反腐败的纪实文学、文艺节目等学生
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适合学
生特点的、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班会、读书会、研讨会、知识竞
赛、文艺演出、论坛、辩论大赛等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反腐倡
廉意识。
4.注重在实习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
实习实践活动是
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
政法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
织学生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及假期社
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对腐败的成因、社会基础及教
育对策进行专题调研;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统互动,鼓励班级
(中队)、社团等学生群体经常与机关、企业、社区联系,实现理论
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政法类高职院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机制。
要加强领导机制的建设,构建纵向有领导、横
向有沟通的廉政文化教育的立体网络。
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形
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宣传、学生、教务、团
委等部门分工合作,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教育氛围,形成学
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合力。
2.加强师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的理念,
重视教师廉政文化教育。
引导全校教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巩固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强化教职员工廉洁自律的意识,形成
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加强对
学生的廉政教育。
可从多个角度将廉政思想教育内容融入这两
类课程之中。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阐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
对反腐的重要性;介绍我国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法
律之中的案例,以及国外在廉政建设和反腐方面的政策法规和
经验等。
4.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廉政文化教育。
对低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和法规、法律常识教
育,使其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并学会与人合作,做到
以诚待人。
对高年级的学生,要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洁教
育。
廉洁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
及他人,正确引导他们把压力变为动力,并促进他们形成初步的
廉政观念。
5.发挥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和影响力。
学生党组
织应倡导党员、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同时还要
带动其他同学,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教
育主题团日活动或班会活动,向学生宣传我党反腐工作的决心、
方针政策及重大成果,引导他们认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总之,对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一项繁
重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大家的共同
关注、共同探索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俊杰,倪捷儿.关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DB/OL].icw.
/info_disp.php?id=320,2005-01-27.
[2]项云霞.增强高校学生廉洁意识的途径[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09-16.
[3]王群.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DB/OL].http://jndxbs.
/2.php?id=13761,2006-04-21.
[4]牛余庆.制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N].学习时报,2009-03-17.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了现在的大众化
教育。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
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
素。
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压力,
还是自我体验的压力感都十分突出。
由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所
引发的毕业生心理问题引起了学校与全社会的关注。
社会支持
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能够激发毕业生个体的应
对策略和促进其熟练化的进程。
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通过生活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孟勇
[摘要]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压力,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
文章主要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其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和群体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孟勇(1968-),男,河南信阳人,新乡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河南新乡453003)[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乡医学院重点学科开放课题“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ZD20097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72-03
心理健康教育
(栏目编辑:盛铭)
事件直接发挥社会功能,调整压力对个体的影响,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其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和群体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使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新乡市3所高校的938名在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测试时间大约为60分钟。
发放问卷950份,收回问卷942份,回收率99.16%,其中有效问卷938份,有效率98.74%。
被试统计学特征为男生475人,占51.19%,女生463人,
占49.89%;已签订就业协议233人,占24.84%,未签订就业协议530人,
占56.50%;考研录取175人,占18.66%;文科196人,占20.90%,理科742人,占79.10%。
(二)研究工具
1.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
研究所采用的是经过修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
该问卷包含分别来自个人的压力(因子Ⅰ)、家庭的压力(因子Ⅱ)、社会的压力(因子Ⅲ)和学校和专业的压力(因子Ⅳ)等4个因子,共26个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ornbach's α系数为0.926,各因子Cornbach's α系数分别为:因子Ⅰ为0.920,因子Ⅱ为0.871,因子Ⅲ为0.684,因子Ⅳ为0.651;重测信度为0.727,各因子重测信度分别为:因子Ⅰ为0.719,因子Ⅱ为0.693,因子Ⅲ为0.674,因子Ⅳ为0.648;分半信度为0.864;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较好。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该量表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组成。
该问卷适用于一般人群,重测一致性R =0.92(p <0.01),各项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SC L-90。
研究所用的汪向东等人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它从10个方面来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程度,对有心理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评分按0~4分5级评分制。
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三)分析工具
本研究中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t 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得分方差分析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4个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因子Ⅲ(来自社会的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因子得分(p <0.001);因子Ⅱ(来自家庭的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因子Ⅳ(来自学校和专业压力)得分及因子Ⅰ(来自个人的压力)得分(p <0.001),结果如表1所示。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总分的理论分数范围为26~130分,各因子理论分数范围如下:因子Ⅰ为2~15分,因子Ⅱ为
8~40分,因子Ⅲ为12~60分,因子Ⅳ为2~13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将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高的前27%的253个被试者作为高就业压力组,得分低的27%的253个被试者作为低就业压力组。
有工作组408人,
占43.50%,无工作组530人,占56.50%。
有工作组得分显著低于无工作组得分(p <0.01)。
(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阳性程度检出率
高校毕业生SCL-90各因子阳性程度检出率如表2所示。
高校毕业生总的阳性检出率达到26.03%,其中轻度19.54%,中度6.28%,重度0.21%。
(三)高校毕业生高、低就业压力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发现,高就业压力组SCL-90各项因子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低就业压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四)高、低就业压力组毕业生社会支持水平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高就业压力组各社会支持因子得分与低就业压力组各社会支持因子得分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01)。
(五)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其中客观支持与躯体化呈负相关(p <0.05),与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1);主观支持与精神病性负相关(p <0.05),与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 <0.01);支持利用度与抑郁负相关(p <0.05),与偏执、躯体化显著负相关(p <0.01);社会支持与敌对和精神病性负相关(p <0.05),与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 <0.01),结果如74页表3所示。
(六)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SC L-90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就业压力
表1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各因子得分比较(x ±s ,n=938)
因子
得分因子Ⅰ(来自个人的压力) 1.454±0.683因子Ⅱ(来自家庭的压力) 1.778±0.578***因子Ⅲ(来自社会的压力) 2.197±0.802***因子Ⅳ(来自学校和专业压力)
1.486±0.854
注:
***p<0.001表2高校毕业生SC L-90各因子阳性程度检出率(%)(n=938)
因子轻度中重度躯体化7.36 1.23强迫症状16.84 4.02人际关系敏感
12.16 2.83抑郁11.70 4.87焦虑10.49 2.83敌对12.90 4.45恐怖7.67 2.47偏执13.34 2.83精神病性7.67 2.04其他
8.46
3.28
心理健康教育
第30期(总第670期)
问卷得分、SCL-90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就业压力与SCL-90
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如表4所示。
三、讨论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源中,对毕业生影响较大的是来自
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主要有:高
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往日的优越社会
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这或多或少地会使他们感到有些失落和心
理的不平衡。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考研之风
日益强劲,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最后一学年之后,生活在考
研的希望和择业的矛盾中,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现实使他们感到
压力重重,甚至出现焦虑和紧张。
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也导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过分挑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毕
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庭压力对高校毕业生也有较大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父
母对子女寄托的希望过高;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对于家长来
说,常常会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投资回报心理,如果毕业生不能竞
争到较好的工作岗位,也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由此导致高校毕
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二)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
业生过高的自我定位产生很大冲击,往往使高校毕业生在心理
上产生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也导致其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高就业
压力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等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低就业压力组,表明高就业压力高
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本研究发现就业压力问卷得
分与SCL-90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高校毕业生出现心理
问题与高就业压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减轻就业压力就成为解
决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所引发的毕业生心理问题引起了学校
与全社会的重视,成为关注的焦点。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
体或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得分、心
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充
分利用社会支持这一资源,对毕业生在压力环境中产生的负性
情绪进行再评估并实施干预,从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受,
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就业指导,进行
正确的择业观教育,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就业心理压力过
重的大学生加强引导,积极协调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
矛盾问题;帮助毕业生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配合毕
业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要秉公办
事,维护毕业生的正当权益,坚决抵制择业中的不正之风。
此外,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建立起比较广泛良好的人际关
系,加强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
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成为同学间相
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尽可能为一些心理压力大、思想
包袱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
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分析,在就业
市场上尽早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利就业。
四、结论
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人的压力、家庭的
压力、社会的压力以及学校和专业的压力等四个方面;第二,高
就业压力可影响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有助于高校毕
业生的心理健康和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郑海涛.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3).
[2]陈瑾,刘昕远,顾宁.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
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
[3]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
[6]崔光成,赵阿勐.康奈尔健康调查表齐齐哈尔地区常模的建立[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8(2).
[7]雷晓梅,刘灵,杨玉凤.中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
代预防医学,2007(3).
表4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
SC L-90得分的相关(r值,n=938)
量表及因子SCL-90就业压力问卷社会支持
SCL-90—
就业压力问卷.109*—
社会支持-.462**-.195**—
客观支持-.386**-.189**.946**
主观支持-.307**-.156**.865**
利用度-.356**-.131**.743**
社会支持总分-.232**-.094*.467**
注:*p<0.05,**p<0.01
表3SC L-90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子与社会支持的
相关分析(r值,n=938)
因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
躯体化-.093*-.156**-.146**-.124**
强迫症状-.060.083*.044-.25
人际关系敏感-.083.009-.064.005
抑郁-.160**-.136**-.024*-.118**
焦虑-.139**-.150**-.048-.141**
敌对-.047-.002.007-.094*
恐怖.021.039-.043-.028
偏执-.010-.060-.119**.015
精神病性-.122**-.080*-.073-.091*
注:*p<0.05,**p<0.01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