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读后感 读后感.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娘》读后感读后感
姓名: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娘》读后感读后感
《娘》读后感1
娘,一个亲切而朴实的称呼。
她让多少人,不论年少与年老,都为之动容。
每个孩子从娘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再到长大成人,耗尽了母亲一生的心血,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便成了母亲一生的牵挂。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贫民百姓还是位高权重者,在母亲眼中,你都是她的孩子,她内心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她的孩子能一生平安健康。
有幸拜读了彭学明学者的自传体散文《娘》,我被这位“娘”彻底的震撼了,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坚强和隐忍,她更有着一颗善良和海纳百川的宽容之心,她用一生的辛劳来抚育她的孩子,没有娘,就没有作者今天的功成名就。
这本书深深感动我的还有作者对于母亲无尽的忏悔,作者用几万带着血和泪的文字回忆了母亲的一生,即使这份迟来的“成熟”于九泉之下的“娘”而言已经于事无补,但却足以警醒我们,请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善待和感恩我们的父母和所有关心自己的人!
作者从娘拼命从软弱而无主见的爹手中抢回自己的抚养权开始回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的生存条件下,一个女人要抚养孩子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就注定了这对可怜的母子需要历经多少坎坷和磨难,可是“娘”却说:做叫花子讨米也要把儿养大。
为了儿子的成长和盘儿子读书,母亲先后嫁了四次,在那个年代,多次改嫁的女人是遭世人唾弃和不屑的,“娘”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为了儿子,再多的嘲讽和唾骂她都可以忍受。
在经历了几次无爱情的婚姻后,“娘”对于男人的依靠已经彻底丧失了信心,为了儿子不再忍受继父的打骂,她毅然选择了独立抚养孩子,于是,“娘”用她脆弱而坚强的臂膀
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哪怕冰天雪地,“娘”也要外出割牛草,为了多挣工分以换取粮食,孩子可以多一口米饭吃;哪怕瘫痪2年失去劳动能力后,“娘”也要拄着拐杖去膳粮,捡拾秋收后遗落田间的稻穗,只为她全乡成绩第一的儿子能继续把书读下去!这是怎样一段艰辛的岁月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不曾把“娘”压倒,只为她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盘儿子读书,考上大学才能走出这贫穷的大山。
儿子就是她的命,她的一切,她的希望。
作者在历经几次高考失败后终于考上了吉首大学,2次高考失败对于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可是“娘”却支持儿子继续复读,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
世间没有谁能容忍你的不恭不敬,大逆不道,可是“娘”却能容忍孩子的所有不解、放纵甚至抱怨。
少年时作者怨恨娘多次下堂让他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责怪娘不搞团结总是和人打架,殊不知,老牛护犊不惜舍命的娘在牺牲她的尊严来维护孩子的尊严,用她身心的痛苦来赢取孩子的幸福。
当“娘”被当作逃窜犯抓到公社时,作者满是对母亲的怨恨和不信任,儿子都不信任自己,“娘”该有多伤心啊。
高考失利的作者,甚至把过错怪到了娘身上,对娘恶语相向,责怪娘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儿子的不孝、不解、抱怨,“娘”都默默忍受。
看到这些,我的心也如作者忏悔的心一样在滴血,为“娘”的无私奉献和母爱的伟大而感动,也为年少的无知而汗颜。
纵使内心对儿万般宠爱的娘,也有两次对儿子的毒打,一次是儿子为了能和伙伴打成一伙而在玩游戏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安危任由伙伴欺负,“娘”知道后狠狠的打了儿子,这一打打硬了儿子的软骨头,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啊,娘是在教儿做人不能只有奴颜和悲膝,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还有一次痛打是儿子偷了五保户的黄瓜反倒冤枉妹妹是贼,这一次“娘”打正了儿子为人的品性,这些
经历让儿子铭记一生,受益一生。
我被这位未受过多少教育的娘的教子有方而深深折服!这让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我陷入了沉思,我该如何言传身教教育好我的孩子将来也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作者对于娘还是有孝心的,无论他去哪个城市工作,都会接母亲和自己一起住,可是他依然忽视娘对自己的关心,始终未能读懂娘,母亲至死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功成名就后的作者能让母亲在物质上无忧,可是他没有读懂母亲的寂寞和空虚。
待到母亲阖然长逝后,作者只能活在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思念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读罢作品,它警醒我们: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趁着他们健在,珍惜父母的关爱,好好的孝顺父母吧,这也是给我们的下一代言传身教。
《娘》读后感2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二拍中最有名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写的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又有其他悲剧所没有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开头是非常普通的,富家公子李甲在京读书,遇见了名妓杜十娘,从此日夜厮混,花掉了大把大把的银两。
李娃传,霍小玉传,我们熟知的古代爱情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开头。
但在杜十娘与李甲相处的过程中,她为李甲的付出,是其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没有的。
杜十娘是名妓,所以钱财尚且不论,单单她在离开时对鸨母所说的话,就足够震撼人心的了。
她说“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
恐那时人财两失,悔之无及也。
”在斯时斯地光景下,她敢这样说,肯定是真的敢在鸨母不答应的情况下去自尽的。
为了离开,敢赌上自己的性命,足见她对李甲的深爱了。
正是这样的付出,这样的爱,把结局的悲剧
反衬得更加壮烈。
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是凑够三百金,逃离了鸨母的魔爪,故事到这里也过半了。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是一个完美的happy ending。
可风云突变,孙富垂涎杜十娘的美色,摇唇鼓舌,一席话说得李甲就决定把杜十娘给卖了。
其实想想看,孙富说的那些问题可能也不是问题。
为什么非得明媒正娶,往父母的枪口上撞,就为了要那一个名分?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那不也是挺好,在异乡过日子,谁知道你们是明媒正娶的还是怎么回事呢。
可李甲为了区区千金,就甘愿把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的杜十娘给卖了,送她走的那天甚至还有一点高兴的样子。
其实故事进行到这里就已经是很大的一个悲剧了,杜十娘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就这样被李甲物化了,变成一件可以拿来卖的商品了。
更何况她为李甲付出了那么多,李甲却仅仅为了拿一点钱来讨父母开心,说不要她就不要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杜十娘帮助他度过了困难,却要在平静的日子里被他抛弃了,这已经是悲剧了。
像霍小玉传、莺莺传,就是以这样一个被抛弃的悲剧作结的,但本篇显然与它们不一样。
杜十娘冷笑着对李甲的负心决定表示了赞同,甚至还细心地嘱咐李甲兑足银子,自己又亲自检看,确保分毫不差。
平静的表面下,是起伏的暗潮汹涌,而这表面的平静,与后文怒沉百宝箱的高潮形成了鲜明有力的对比,更强烈地凸显了杜十娘坚贞刚烈的性格。
最后,她让公子打开百宝箱来看。
这些宝物本来是她想用来讨好李甲父母,以求得明媒正娶的,也是恩情的一个证明。
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恩情都烟消云散了,她也就把它们都投进了江里,因为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这时李甲“抱持十娘恸哭”,可他在哭什么?把十娘卖掉是他的意思,送走十娘时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欣欣似有喜色”,他现在又是在哭什么?这些宝物价值
万金,本来都可以是他的,可他一个决定,让他拿万金换了千金,他只是在心疼钱啊。
这个时候是杜十娘自尽的前一刻,作者着意一写李甲的恸哭,也是别有用意的。
人命都已经在旦夕之间了,可他居然还在为了钱财恸哭,这是怎样的负心、怎样的绝情啊。
最后杜十娘一番痛斥。
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
然后纵身一跳。
这一跳,把全篇的悲剧推向了一个巅峰。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全篇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这个如花似玉的杜十娘了。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
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杜十娘想要的是爱,那样一种身份的女子,不得不终日为了换取金钱而生活,因此她们将真情看得无比重要。
可李甲为了金钱,轻易地践踏了她的真情,粉碎了她的幻梦。
她没有像霍小玉那样,哀哀怨怨,一病不起,也没有像崔莺莺那样,说着“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这样的蠢话。
她选择了一种最为壮烈决绝的方式。
既然恩情已经断绝了,那就把物质和精神也都一同毁灭了,这样的方式,比霍小玉的死后厉鬼复仇要壮烈得多,不光是对孙富和李甲的控诉,更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最重情的人反而遭遇了最无情的对待。
杜十娘用这纵身一跃,表达了对命运的愤怒与抗争。
最后写了一小段杜十娘死后托梦报恩的故事。
因果报应思想本来是中国古代小说里的所谓封建糟粕,但本篇里的这种因果报应,却是在壮烈的悲剧结局过后,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善良的人得到报答,绝情负心的人遭到报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一种正能量吧。
全篇以一首小诗作结。
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若将情字能参透,
唤作风流也不惭。
结局时李甲对杜十娘肯定是无情的,但在那之前呢?如果没有孙富的出现,如果没有他出的这么个馊主意,那李甲和十娘可能还会这样举案齐眉地幸福生活下去。
从古到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
情是什么,它到底有没有,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个难解的谜。
或许这样的模糊暧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又或许,温暖的假象也总比残酷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得太快了。
想起王家卫电影里的台词。
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
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
《娘》读后感3
晚上躺下,拿起《娘》这本书,本想看一段之后再睡觉,却不想拿起之后就放不下了,一直跟着作者紧迫而起伏的心情读下去,根本忽视了时间一点点过去,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地变换着姿势,手却始终端着书,恐怕错过一行字、错过这犀利的语言带来的震撼。
终于,这篇六万多字的自传体散文被我一气呵成地看完了,看完后却久久不能平静。
我起身到书房,打开电脑,开始敲打自己内心的文字,算是舒缓自己胸口的压抑。
作者彭学明,他与娘坎坷心酸的经历为他的心理蒙上了灰暗的影子,让他对娘的爱通过尖锐而粗暴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看了心里揪得疼,那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始终伴随着他,他心中满腔的爱找不到出口,都压抑成了埋怨和愤怒宣泄出来。
每一次的怒火燃烧其实也都让他刻骨地心疼,我一直盼着他快点顿悟,赶快改变这种爱的方式,当看到娘病重,就要行之将死的时候,我紧紧捏着书最后薄薄的几页无比紧张,希望在娘的最后时刻他能够改变这种爱的方式,能够把对娘的爱温存地表现出来,可是没有。
当我看到娘死的前一刻他还在对娘发火,我气得简直呼吸不畅。
直到娘死,他仍固守着心中那种扭曲的爱不能自拔。
娘死
了,那种痛彻心扉的忏悔才潮水般涌来,晚了!晚了!我恨恨地想:你早干嘛去了?!为什么不早醒悟?!就算他的忏悔再深刻,也挽不回娘的生命!其实,作者对娘充满了爱与感激,如果不爱,他不会娘生病时急得鸡飞狗跳;如果不爱,他不会在同学侮辱娘时与同学大打出手;如果不爱,他不会走到哪就把母亲带到哪,他使了法子让娘卖掉老宅跟他过上“城市生活”······可是就是这浓浓的爱全变成了尖锐残忍的表达,是典型的“孝而不顺”,有一颗“孝”的心,却从不让她“顺心”,难道真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吗?为什么人总要到失去了才会珍惜?为什么要等到人死了才来忏悔?
《娘》,是直逼心灵深处的一种拷问。
是作者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天下有娘人需要对自己的一种拷问。
由《娘》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已经60多岁,我也因为女儿的出生而成为一位母亲。
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母亲”这一词的含义已经认识深刻。
但读了《娘》后,我才发现,其实我不懂。
揪心的是,在读《娘》的过程中,我居然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做了很多所谓“没良心”的事。
很多次,我也是把爱通过尖锐而粗暴的方式表达出来,根本不顾及妈的感受。
结婚之后,我和妈不再朝夕相处,但却阻止不了她天天对我的牵挂,有时候白天给我打电话,我忙着就不接,想过一会给她回电话,但过一会之后就会忘了,等晚上回家后突然想起来,打过去之后无非是问你吃饭吃的啥、上班累不累、嘱咐我不要熬夜等等,我觉得这些事无聊而罗嗦,常常是嘟囔着“知道了、知道了”截断她继续追问的话。
我不知道多少次,妈应该在失落中放下电话。
妈经常趁我们上班的时候,跑到我们的小家帮我们收拾家务,脏衣服洗干净晾起来,地板拖得一尘不染,零乱的沙发变得整洁有序。
每到这时,我不是去感
激她,而总是打电话很极端地呵斥她,并扬言要收回钥匙,其实我内心里是心疼妈干活辛苦,怕她累着,但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却总是尖锐而难听,我在电话里对着她大呼小叫,让她干了活还惹一肚子气,有一次,她也狠了心地说“好!以后我再也不管你,再也不去你家!”可是,过不了几天,她还是依然帮你干这干那,这当妈的,怎么从来不知道记仇呢?
妈穿衣一直很简朴,在我的记忆里,我很少能成功地给妈买衣服,我给她买回的衣服,常常因为不合身而退掉。
后来我带着她去逛商店,试好再买总行吧?结果每次都怄气而归,我相中的她总是相不中,妈怎么光和我唱反调呢?有一次我急了眼了,冲她说“给你买件衣服怎么就那么难!这不行,那不行,你难为死我算了!”然后我们娘俩就一前一后,都怄着气走出商店,后来我直接抵触和妈一起逛商店,总是因为意见不一致而闹不快。
妈的胃不好,饮食常有禁忌,我到现在不知道妈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我只知道,只要我们回家吃饭,就发现饭桌上摆的全是我们爱吃的,我们对饭菜的赞美往往让妈笑逐颜开,甚至停下筷子盯着我们的吃相,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她都认真地听,我工作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她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我却很少坐下来听她说话……
窗外传来鸡啼声,打破寂静的夜,我轻掀窗帘,黎明即将来临,偶尔有零星的灯亮起,想象着这个时候,天下可能有很多“娘”已经早起来为孩子们开始一天的操劳,而这种操劳是不求回报而毫无怨言,这是天下最至纯至真的爱。
感谢彭学明的《娘》,让我在震憾中反思,让我在反思中顿悟,我是幸运的,妈健在,能够让我有机会正确地表达我的爱,祝天下所有的“娘”幸福安康。
《娘》读后感4
你真伟大,自己成名了,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爹娘所谓的“土气”,你的所做所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堪称华夏民族的骄子,天下儿女的精英。
你的爹娘真有福气,他们有你这个孝顺儿子,有你给他们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录象……
我母亲昨天刚回老家了,而我觉得自己太无能了,我不能给他们幸福的晚年,确切地说,是我无力说服父母,尤其是父亲。
我没有你那么好的经济后盾,不可能为父母做更多的,但养活他们,让他们幸福的安度晚年是没问题的。
可我的父母不给我这个权利——他们如今都已七十多岁了,可除了种好自己那块责任田外,还要给别人打工。
我说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但看到他们操劳后的那份快乐,我也就只好默认了……
曾经,我觉得农民太苦了。
一辈子为养家糊口而奔波……那日子,永远没有个尽头。
而今,看了你的文章,再想想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有一位老人,他的儿子已经是个暴发户,而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甚至是帮人家通座便器。
别人不理解地问他:“你不坐着享清福,瞎操劳什么呀?”而他却笑着回答说:“干活干活,干着才能活,不干咋活呀?”多么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话语呀,竟然出自一个老农的口中。
再想想自己的父母,如今还拼命的干活,难道还是生活所迫吗?此时此刻,我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了,身为农民的女儿,我竟然不理解他们,错误的认为他们一生都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岂不知,在他们心里,也有一份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那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颈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阻止不了他们,但看到他们操劳后的那份快乐,我也就只好默认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劳动人民的心! 上月出差途中,在火车上认识了梁晓梅大姐。
聊天中,她向我介绍了她们几个姐妹收藏的焦波的摄影作品《俺爹
俺娘》。
该记录片是通过摄影师焦波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东西组成起来的,真实而又贴近。
它的这些图片或录象可以说都是很具代表性。
而且又非常细腻。
凭借它的真实和亲近掀开了芸芸众生的心扉。
让我们这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拼命行走追逐的人,突然间有点了想回头望一下的感觉。
它的主题是向我们表达一种纯正的思想。
在看这一短短三十分钟的记录片过程中,我相信任何一个用去心欣赏它的人,都会有几次哽咽的感觉。
它真实记载了两位普通农民父母和一位儿子的点点滴滴。
通过一系列珍藏的画面或录象,来向我们展示了父爱;母爱,这些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就是那些最平凡的人,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完成自己本分工作,而不会去计较功名利碌的人。
正是这些人,才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但凡儿女们的所作所为,都时时牵着爹娘的心,他们会担心、焦虑、开心、快乐,不论我们走得多远,都始终走不出爹娘的视线。
我在看焦波的《俺爹俺娘》时,心情十分激动。
这里能看到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的生老病死。
用真实的图片,平实的解说,讲着农村里一对夫妻的平凡故事。
是的,它以情动人,才更显可贵。
虽然只是不多的镜头,但却把几十年来爹娘携手辛苦劳作的生活全部影射出来了:荒凉宁静的土地上,印满了爹娘矫健的、沉稳的、蹒跚的,沉重的足迹;衰旧简陋的小院凝聚着爹娘艰辛,欢愉,充满期待,幸福的一生。
而今,沉静的院落还回响着娘坚定的信念:“去,人活着,不干活干啥?”悠远的村道上还回荡着爹的哲学:“凤恋帝王不长久,燕往寻常百姓家。
”而焦波沉痛的声音也不断的传来:“我再也不能给他们拍照了。
”多么深厚的赤子之情埃
几十年了,爹娘扎根于一片狭小的空间,无论风吹雨打,总是相协劳作,沿袭中国最质朴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也曾吵架,可红过脸之后又相互体谅;对儿女
用心底最深沉的爱呵护着,用最远大的眼光,放飞儿女的翅膀……这就是农民爹娘一生的真实写照埃他们在心里都把对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他们对待儿女始终以宽大的胸怀去给予,包容,有求必应……这就是爹娘,世间永远不回报的奉献者埃我的心里很沉重,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时光,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象天下所有的父母,岁月的皱纹爬上他们的脸颊,生活的磨难,填满了老人的心田,对儿女的真情:“父爱如山,母爱天边。
”我不由得吟颂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看着、听着,我的耳边响起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回到《娘》读后感5
正月初九的上午,在同事购买的书中,偶然发现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本来,正在读《菜根谭》的我,一下子被《娘》这本书吸引了。
于是我就开口向这位同事借读。
这篇20XX年之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彻悟,才发出了锥心的呐喊:“为此,我每天都在深深自责和后悔。
”“我不该不听娘的,硬逼着把娘往医院送。
”“我是亲手杀害娘的凶手!”读到这些深深自责和忏悔文字,每一个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尤其是那些已然发达了的儿子,一面是孝顺父母,将老人接到城里,住进鸟笼一般的套房;一面又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应酬,将老人撂在一边,老人除了电视之外,想嗅嗅泥土的气息而不可得。
“孝顺”二字,除了“孝”字,后边还跟着一个“顺”字,有时候,孩子因“孝”而忽略了“顺”,反倒加速老人生命的枯萎与凋零,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警醒的一个具有现实性意义的命题。
作者写了一位苦难的娘的形象。
娘先后经历了四次婚姻,从某种角度上说,
四次婚姻并不是为了追求感情,而是为了生存。
在彭学明如诉如泣却又凄美的笔调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湘西母亲为了儿女是如何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让人心酸落泪。
娘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尊严,在“我”多次遭继父儿子——“我”的哥哥一伙小孩暗算、毒打,母亲为了“护短”,经常与别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我总责怪娘跟人吵架打架,却从没想过娘吵架打架是为了我们兄妹不被人欺负。
老年护犊不惜舍命的娘是在牺牲她的尊严来争取我们孩子的尊严,娘是用她身心的痛苦来赢取我们孩子的幸福。
我却一点儿也不理解,只是固执地认为娘老跟人吵架很丢人。
”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地上学,身患重病的娘二十多年里,如何“缮粮”,如何因丢社会主义的脸而被当作“嫌疑犯”抓起来,读来让人觉得满纸泣血。
“每个村庄,每个寨子,娘都会缮上十天半个月。
娘是生活逼出的一把梳子,把村庄和田间,一一梳遍。
”“久而久之,周围每个村庄和寨子里的人,都知道上布尺有一个半身不遂的女人在缮粮盘儿养女,都被娘感动。
”一方面,像许多成长的孩子一样,彭学明为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不解和抱怨,因为娘这么做太伤自己的自尊心,作为一个长大成人的男子汉,“我”不是用男子汉的血性和作为孩子应有的孝心去保护娘,反倒由于严重病态的自尊心而胆怯别人的白眼。
更有甚者,自己高考梦想的破灭也变成了对娘无休无止的积怨和仇恨,“火山一样,全部爆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娘’不在。
”这一切都是在娘离世之后,彭学明才有了清醒的认识,才真切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沉重。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自然而然地,国人也就缺少了一种带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