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以太虚为中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着力,便是诚意。
四、不为先人言论所拘束。如王阳明反对在当时
占据权威意识形态地位的朱子思想,惠能则对诸
多佛教义理给予创新性的阐发,这都是为人所熟
知的事实。由于阳明心学和曹溪禅同样具有这四
时中国真正急需的哲学;阳明心学又不似程朱一
系那般严苛、肃括,具有亲民的特质;从 “行而
知,知而行”的知行循环上,既可以开出科学技
受佛教影响多过道家。
,如王阳明所谈 “良知”与惠能所谈 “自
造”
,如王阳
性”;强调 “体合于身心性命之真乐”
明说 “乐 是 心 之 本 体” , 惠 能 则 谈 “涅 槃 真
。二、重视慧胜过定。王阳明说 “以循理
乐”
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
”
事,安闲 恬 静,虚 融 澹 泊,此 名 一 相 三 昧。
阳明心学从整体风格上也近于曹溪禅。太虚
在 《王阳明格竹衍论》一文中,对阳明心学的特
征作了简洁的、整体性的勾勒描述。这里太虚没
有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具体论证,但在王阳明的语
录里确实存在相对应的依据。而且这番勾勒也同
样适用于曹溪禅,在惠能的语录中也存在完全对
应的语句。现将太虚提炼的要点归纳为四点,并
附上 相 对 应 的 材 料 如 下: 一、 强 调 “中 心 之
主题词:太虚
王阳明
心学
儒释
儒佛
自明朝中叶以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在东亚
地区影响广泛。与此同时,阳明心学也与多种思
想流派发生交流,其中与佛教的互动尤其频繁。
对于阳明心学与佛教之关系,现有研究多关注阳
明心学视域下的佛教,而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
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太虚 (
1889—1947,浙江崇
德人)对阳明心学曾作过几番评议,以此为窗
非之心”既作为 “良知”本体又作为心理功能具有逻辑困难,其必然正确性不具有充分保证,其素朴
定义——— “好恶”也不具备普遍性。太虚又尝试以唯识学会通、诠释 “良知”与 “四句教法”,以慧
心所、信心所解释 “是非之心”“良知”,以八识分别解说 “四句教法”,其中不乏闪光之处。
殷国涵,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
心学与佛教的关系,理应放到宋明理学与佛教关
系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太虚对这一点有着充
子,而为弟子等均所不逮,立言虽不逮孔子,而
分的自觉。他说:“知宋儒来源上之禅宗关系,
”⑥ 他 在 考 察 中 发
则可知王 学 与 禅 宗 之 关 系 也。
①
提并论:“其于立德、立功、立言亦差可同于孔
立功则过之也。……出征方捷,遽殂道途,使其
理路与太虚的构想正具有一致性。
这足以证明
太虚在新中国哲学之构想上确有洞见。
二、太虚对阳明心学的质疑与批评
总体来说,太虚对阳明心学评价 很 高。不
过,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太虚对阳明心学也
曾有一番质疑和批评。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不无关系。1915 年新文化运动发生以后,启蒙
者和革命者们形成了救中国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之儒家圣贤:“然阳明于佛之教律虽未及知,而
于禅宗则固尝受而用之者;故其施教往往有禅
风,而亦不深辩门户之见,实知实行,盖粹然一
”⑤ 太虚认为阳
得心于佛禅、立身于儒术之大贤。
明心学受佛教、禅宗影响的原因,具体来说包含
以下几点:
第一,宋明理学总体上都受佛教影响。阳明
一人也” ,甚至认为王阳明几乎可以与孔子相
照上用功。如果能以阳明心学为枢纽整合三派哲
学,则可凭唯心派与心物二元派对接佛、道思
想,以唯物派接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继而形成大成的新的中国哲学。太虚的这番
构想,充分体现了适应时代与融贯诸家的思想特
征。沈庭指出,熊十力等人以阳明学心性论为本
位,融贯古代儒家哲学,并批评地吸收佛家唯识
学和西方哲学思想,开创出现代新儒家哲学,其
程子主静,孟子先立乎其大,皆是;然陆、王尤
”
近之。
这里太虚不否认程子亦继承了 《大学》
之工夫,但是陆王心学一脉更胜一筹。
其二,阳明心学最有资格作为统合儒学的枢
纽,可在其基础上建设新的中国哲学。在作于
1946年的 《王阳明与新中国哲学》一文中,太
虚将自宋代以来的儒学分为三派:一是唯心派,
以程颢、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二是心物二元
等,孔孟之道,都以统一的 ‘宇宙整体精神’为
根极,并非以非气之理,与非理之气为二本的。
由此,宋、明儒的陆、王心学派,反于孔、孟为来自”较契。
另一方面,从工夫论来说,阳明心学较
程朱理学更契 《大学》一脉:“且由止而定、而
安、而静、而 虑、而 得,尤 为 密 切 工 夫 …… 观
孔、孟、庄、列诸子得相应者,皆由乎是;……
退归乡里,能齐孔子之寿数,则必能裁其门弟子
”② 对
之狂狷者驯致中行,则立言亦可上跻孔子。
于阳明之心学,太虚则称赞说:“予以宋、明儒
学,实华梵两学构成之一思潮。……而阳明又此
一思潮之硕果,前乎阳明未有逮阳明之盛者也,
后乎阳明未有逮阳明之盛者也。一推斯学,小之
”③ 太虚何以对王
足以起中国,大之足以援天下。
口,我们可以一窥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
一、太虚对阳明心学的赞赏及其原因
太虚对王阳明本人及其心学都颇为推崇。对
于王阳明本人,太虚称赞他 “为儒家仲尼以来之
三个方面:
(一)阳明心学近于禅宗
阳明及其心学受禅宗影响颇大,因此天然具
有近于佛教的特质。太虚赞其为 “汉梵两文明构
成之一良果也”④ 。太虚视王阳明为于禅宗有得
信阳明心学的推广能够改善当时的困顿时局。在
太虚看来,王阳明与孔子、孙中山的哲学精神,
,这才是当
是具有 “事功德行的真哲学精神”
·152·
宗
教
术的知识论,也可以开出、修养身心变化气质的
哲学、道德。这都是阳明心学的独胜之处,善加
发挥则可以济世。
(三)阳明心学上继儒门正宗,可为新的中
国哲学的枢纽
太虚认为阳明心学是上接孔孟的儒门正宗,
虽是唯心派,但却注重就事磨炼、躬行实践,因
此实用性较强,王阳明本人一生的功业也适足证
明此点,这就与唯物派相近了。双方不同之处则
在于:王阳明所提倡的躬行偏重于伦理、政治,
而颜元、戴震则不局限于此。其次,阳明心学可
与心物二元派相通。王阳明被称为唯心派,但他
并不是 “事物由心所变”那种意义上的唯心论。
·佛教研究·
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
———以太虚为中心
殷国涵
提
要:太虚高度评价阳明心学,其原因在于:阳明心学在工夫论和整体风格上都近于禅宗;有
事功之能,能有益于当时社会;为儒家之正宗,可作为文化统合枢纽构建新的中国哲学。太虚针对
“致良知”与 “是非之心”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 “良知”作为本体无法被加以 “致”之工夫;“是
派,以程 颐、朱 熹 为 代 表;三 是 唯 物 派,以 颜
元、戴震为代表。这种分类法大抵是沿袭谢无
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观点。但接下来太虚就
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认为如果依阳明心学为枢
。
纽,可以将以上三派 “统三为一,依一见三”
首先,阳明心学可与唯物派相通。颜元、戴震之
唯物派,特点是注重实事、呵斥空想。阳明心学
,
他重视的是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这只是去除主观上的自私意欲之蔽,并非不承认
学
研
究
2022年第2期
客观上存在天然之理。因此说王阳明是唯心派,
主要是从工夫论意义上讲的,从本体论角度,亦
可说他是心物二元论,这就与程颐、朱熹相通
了。双方之差异实际主要在工夫上:程颐、朱熹
注重在以心照物上用功,王阳明则注重在磨心明
”
可以为未发之中。
这反映出王阳明的静坐工夫
·151·
个特征,足以说明两者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想
见,太虚其实是在有意归纳心学与曹溪禅的共通
之处。由于曹溪禅早出,太虚的这番刻画,实际
意在说明阳明心学近于曹溪禅。
总之,阳明心学近于禅。此虽已为现代学术
界基本公认的结论,但太虚从修道论、工夫论的
视角切 入 此 议 题, 仍 能 给 我 们 带 来 眼 前 一 亮
思想开放的太虚对这股阳明心学之风并不排
斥,还因势利导,积极开发阳明心学的正面价
值。究其原因,其一在于,太虚亦认同阳明心学
有功于日本之崛起。太虚曾在1917年东游日本,
游后感慨:“时彦言日本精神文明,有取于阳明、
舜水诸哲,就师实地考察,禅宗先入,因知心学
在日本早有根基,宜乎王学之易昌明。强国之
道,有本有末,岂仅在坚甲利兵哉!”
静坐工夫,也可看出受禅宗思想影响。太虚指
出,宋代之前儒家并无静坐的习惯,因此宋明诸
儒习练静坐乃是受佛、道影响。佛教重视观心、
道家重视练气,而王阳明的静坐法门中体现出重
心而轻气的倾向,如王阳明教人静坐时强调 “使
;又指出静坐时不可沉迷于气:“今
自悟性体”
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
留洋日本的实地考察后,都认为日本成功的内在
文化力量就是阳明心学。
部分民国领导人如孙
为主, 何 尝 不 宁 静, 以 宁 静 为 主, 未 必 能 循
, 惠 能 则 认 为 “惟 论 见 性, 不 论 禅 定 解
理”
脱” 。三、以忘言、自得、恬静为贵。如 王 阳
,又说 “君子无入而不
第二,即便在宋明儒学中,阳明心学近禅的
程度也尤为突出。
”⑩
太虚指出:“阳明之发端,近于曹溪禅。
王阳明之发端在于 “龙场悟道”,而此悟道是以
静坐工夫为入手处的:“(王阳明)日夜端居默
坐,以求诸静一之中。一夕,忽大悟,踊跃若狂
”
者。
从神秘体验角度来说,“龙场悟道”与禅
宗祖师开悟经历相似,自不必多言;而王阳明的
之感。
(二)阳明心学具事功之能
在太虚看来,阳明心学讲求知行合一,有事
功之能,特别适应于当时的社会需求。自清末民
初,“救亡图存”就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之一,
有识之士为寻求救亡图存殚精竭虑。而东邻日本
经过明治维新,成功变成资本主义强国,这段历
史自然引起了知识分子们的普遍注意。梁启超、
章太炎、陈天华、宋教仁等一批知识分子在经过
且可以在新的中国哲学的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
太虚数次讨论过阳明心学在儒学传统及新的中国
哲学中的位置问题,并提出以下看法:
其一,阳明心学较程朱理学而言,更足以称
为儒门正宗。原 因 在 于:一 方 面,从 本 体 论 来
说,阳明心学较程朱理学更契孔、孟之道。太虚
认为,程朱理学的本体论为理气二元论,“然孔
子之 ‘天生德于予’,及孟子之 ‘万物皆备于我’
明曾教人 “默坐澄心”
自得” ;惠能则言:“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
中山、蒋介石等也持类似看法,如蒋介石认为:
“他们窃取 ‘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
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
”
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在文化界名流和
政界领导人的推崇下,文化界与政界纷纷上行下
效,阳明心学一度蔚然成风。
质疑主要集中在王阳明关于 “致 良 知”与
“是非之心”的论述上。在王阳明的语境中,“良
知”经常 被 作 为 心 之 本 体: “良 知 者,心 之 本
”
体。
而心 之 本 体 上 是 不 能 加 以 工 夫 的,因 为
“心之本体哪有不善? 如今要正心,本体上如何
用得功? 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
的共识,打出了民主、科学与个性三面大旗,并
将矛头指向以儒家思想为首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
化。青年太虚作为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拥护者,也
以佛学思想和西学思想为工具,一边学习传统文
化,一边对其进行思考和批评。在 1916 年所作
的 《王阳明格竹衍论》一文中,太虚集中提出了
一些针对阳明心学的质疑和批评。
(一)对阳明心学的质疑
这里太虚
不仅指出阳明心学是日本精神文明之基,还有意
强调禅宗先入日本,是后来阳明心学在日本昌明
之根据。其二在于阳明心学的拥护者往往也亲近
佛教,如泰东图书局的赵南公,既是太虚主办的
佛教刊物 《海潮音》的资助者,又主持出版 《王
阳明全集》,并邀请太虚为 《王阳明全集》作序。
其三在于,太虚抱有 “文化救国”的理想,他相
予以概括,称之为 “不依圣贤经训,不拘语默动
止而探究本体之工夫”⑧ 。由于宋代之前的儒家
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以太虚为中心
以及道家并没有这类型的方法,此工夫的出现应
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太虚认为,这种探究本
体之工夫,在宋明理学中的重要程度如同 “体
骨”⑨ 。易言之,在太虚看来,佛教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是深刻的,阳明心学自然也不例外。
阳明及其心学如此推崇呢? 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
现,宋明诸大儒多使用过佛教禅宗的方法,如静
坐、参话头等:“如周、张、程、朱皆用过佛教
禅宗之方法。如二程往礼周濂溪,周即命参 ‘孔
子颜回所乐为何事’。又如程子受学,半日读经,
半日静坐,……明朝之王阳明,亦是袭取禅宗之
”⑦ 太虚对儒者使用的这些方法从本质层面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