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聆听苏州核雕的声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建明:聆听苏州核雕的声音
周建明:品味方寸之间的文化味道
施晓平
周建明,1956年出生于吴县光福乡舟山村(今属太湖度假区香山街道),1980毕业于南京师院(南师大前身)政教系。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

从事核雕创作40年,现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专业资格评审专家库评委,苏州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核里乾坤大。

苏州的核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技艺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为国内翘楚,被海内外关注。

明清之际,常熟王叔远首创以桃核雕制“东坡夜游赤壁”,舟上什物俱全,人物精妙传神,被誉为鬼斧神工。

如今,随着舟山、光福等地核雕产业的兴盛,苏州核雕在风光的背后也发现一些隐忧,诸如竞争无序、品牌分散、专业人才匮乏、原料紧缺等。

如何破解?苏周刊对话苏州橄榄核雕从业人员中唯一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核雕界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建明,在披露鲜为人知的核雕故事的同时,也对苏州核雕产业的未来之路做一些探讨。

果核和核雕里的“大乾坤”
苏周刊:提到核雕,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核雕,您能具体介绍一下
吗?
周建明:核雕含义有两个,一是利用果核进行工艺雕刻的技艺;二是用果核雕刻出来的作品。

苏周刊:核雕作品主要用什么核雕刻?
周建明:凡可用来进行艺术加工的果核,都可成为核雕的原材料,但最适宜的是橄榄核和桃核,这其中又以橄榄核为主。

苏周刊:用于雕刻的橄榄核,是我们常见的蜜饯橄榄的核吗?
周建明:不是的。

我国的橄榄核有青橄榄、黄橄榄和油橄榄三大类。

前二者皮厚、核小、核嫩,主要用来加工成蜜饯食用;油橄榄又叫乌榄,主要用来榨油,它的核是三种橄榄中最大的,而且核质细腻,最适合用作雕刻材料。

我国油橄榄主要产区在广东、广西两省,约有几十个品种,核形各异,有长核、圆核、三角核等。

选料时应根据雕刻题材的需要,注重核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因素。

特大核(直径22毫米以上)、特小圆核(直径12毫米以下)数量稀少,因而价格比普通核贵。

苏周刊:核雕的款式主要有哪几类?
周建明: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念珠类,如十八罗汉、骑兽罗汉等,一般由20颗左右组成整串,有时中间配上夹珠,成为一串项珠;
二是手串类,如风景八仙(配有风景的八仙雕像)、十二生肖等,一般由10颗左右组成,适合戴在手腕上,可随手盘摸;
三是单件类,每个核就是一件,用来作扇坠,或挂于手机,或挂于腰间;
四是摆件类,也是一个核一件,这类作品题材较少,以核舟为主,难以盘摸,只能作为摆设观赏。

苏周刊:就创作题材而言,核雕又分哪几类?
周建明:核雕题材的分类从内容看有人物类、动物类、文字类、风景园林类、核舟类等。

从题材的来源看,有历史典故类、趣事逸闻类、神话传说类、戏曲话本类等。

历史典故类如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等;趣事逸闻类如司马光砸缸、王羲之爱鹅、苏东坡游赤壁等;神
话传说类如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等;戏曲话本类如黛玉葬花等。

从题材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又可分为传统题材和创新题材。

400年前苏州人就已雕核舟
苏周刊:核雕历史悠久,可一直追溯到什么时候?苏州的核雕又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周建明:我国关于核雕的最早记载见于宋朝中期。

明朝时期,核雕主要用作项链坠和衣饰物。

明宣德帝酷爱核雕,并非常赏识核雕圣手“夏白眼”的高超技艺。

“夏白眼”在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到明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

明熹宗(即天启皇帝)不仅喜欢收藏核雕,甚至还亲自操刀雕刻,他创作的“五鬼闹判”被视为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苏州核雕的起源也很早,明朝时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对苏州核雕都大为钟情。

苏周刊:苏州的早期核雕名人主要有哪些?
周建明:可考的名人最早要数明末的王叔远。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篇《核舟记》,是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魏学洢所写的。

文中写道,王叔远是常熟的“奇巧人”,曾送给他一件“苏东坡泛舟赤壁”核舟,长度不到一寸,但上面刻了一条船、五个人、八扇窗户,还有箬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构思精巧,形象逼真。

王叔远的核舟到现在已经要400年左右了。

不过,这件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

苏周刊:清代苏州有没有出其他核雕名人?
周建明:清代苏州核雕名人主要有康熙年间的“老金”、乾隆时期的杜士元。

其中杜士元也擅长雕核舟,所雕“东坡赤壁赋核舟”,舟中的人物增加到了八个。

当时的《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要值50两银子。

即使如此,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苏周刊:听说杜士元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
周建明:是的。

杜士元喜欢喝酒。

成名后,只要他手头有钱,你就是出千两银子也休想买到他的核雕作品。

后来他被召进宫内制作核雕,乾隆皇帝赏给他许多金银、绸缎,结果都被他拿去换酒喝。

后来他靠装疯卖傻,才被乾隆皇帝放回了家。

苏周刊:杜士元有没有作品留下来?
周建明:有的。

常熟市博物馆藏有一枚落款为杜士元的《渔乐图》核舟。

核舟上船篷、舟楫齐全,篷上有镂空的鱼篓。

船中的人就跟米粒大小,有的人在晒网,有的人在烹茶,有的人闲坐观天,体现了渔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当代苏州核雕不能忘记三个人
苏周刊:在历史长河里,苏州的核雕技艺是怎样传承的?
周建明:明清时期如何传承,已经很难考证。

不过,民国以来的传承,脉络是清晰的。

民国时期,苏州核雕名师殷根福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专门出售各类雕刻艺术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那里获得一些橄榄核,发现适合雕刻,就随形设计,雕成罗汉头像,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欢迎。

殷根福的罗汉头像雕刻有创新。

以往的核雕都要先在核上画草图,然后按图雕刻。

但他刻罗汉不用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可,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被称为“五刀定位”。

此后,殷根福的技艺传给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弟子须吟笙等人,殷荣生的技艺又传给了钟年福等人。

“文革”期间,钟年福、须吟笙等人创办了吴县光福舟山工艺厂,招徒传艺,苏州核雕由此得到传承、发展。

殷根福可谓当代苏州核雕的“开山鼻祖”,提到当代苏州核雕,就不能忘记他,也不能忘记钟年福、须吟笙。

苏周刊:在当代苏州核雕技艺的传承中,风格是否发生过变化?
周建明:核雕工匠往往会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

就罗汉头像而言,苏州的核雕技艺主要分三种风格:第一种就是以殷根福为代表的“殷派”,第二种是以须吟笙为代表的“须派”,
第三种是以钟年福为代表的“钟派”。

苏周刊:这三大流派各有什么特点?
周建明:“殷派”罗汉头像刀法雄健、线条简洁,五官刻画工整细腻,脸部表情自然;“须派”同样以“五刀定位”,但更追求写意,线条更为粗犷,肌肉圆润饱满;“钟派”罗汉表情丰富,在刻画肌肉的线条上更加清晰。

苏周刊:苏州核雕跟外地相比,总体上有什么区别?
周建明:个人认为,全国核雕可分成五个流派。

其中苏州是苏派,总体风格像工笔画,较为工整、细腻,也比较有民间特色;第二个流派是浙江东阳派,造型较为灵活,是最近七八年来在东阳木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个流派是河北廊坊派,也有数千人在从业,风格较为粗犷;第四类是山东潍坊派,他们主要制作桃核雕;五是沈阳的学院派,从业人员不多,主要是把素描方法搬到核雕上。

此外,全国还有江西、福建等地从事玉雕、石雕、木雕等工艺的从业人员,零零星星转行从事核雕的,他们的风格就难以一一认定了。

从找人代销到注册商标
苏周刊:作为核雕名家,您的核雕技艺是跟谁学的?
周建明: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入舟山工艺厂工作,主要跟业务厂长朱耕原学核雕。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入南京师院(南师大前身)学习。

其间我继续加工核雕,刻完后请中山陵景区代销,主要卖给日本游客。

当时十八罗汉舟山村里只能卖9元一串,在南京可以卖17.5元一串,我一个月核雕收入至少120元。

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30—35元。

苏周刊:推销中有没有碰到什么难题?
周建明:有。

景区要发票,我只好去学校开证明,再到税务局去缴税开票,每次都这样。

后来税务局的人说,不用每次都开,带同一张证明就可以了。

这最后一张证明尽管已经破损,但我至今还保存着。

苏周刊:您能成为大师,必然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它们是什么?
周建明:目前主要是苏州园林系列,一共10个园林。

还有就是殷派罗汉头。

苏周刊:您雕一粒核,一般要多少时间?
周建明:内容简单的半天一粒,中等难度的一般三天一粒,复杂的最多要十天才能雕一粒。

我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工作,一般到22点休息,天天如此。

我觉得拿刻刀是一种享受,三天不拿刀就像缺了什么一样,心里难受。

就是参加展销会,也要带台灯、刀具,空的时候刻几刀。

苏周刊:听说您注册了“建明”商标?怎么想到的?
周建明:主要是打开销路后马上有人来仿冒。

我只好在核上刻名字,还印了收藏证书,可还是不管用,不得不注册了“建明”商标。

招收外地徒弟曾引来争议
苏周刊:据说当代苏州的核雕发展也经历过不少风浪?
周建明:是的。

舟山工艺厂是个村办企业,产品原先只能通过其他大公司出口。

后来大公司可能嫌生意小,不合作了,舟山工艺厂随之倒闭。

厂里的四五十名雕刻工匠,有的改了行,也有的继续在家里雕,但卖不出去,有些人就委托我推销。

当时我已经大学毕业,回到苏州工作,产品就邮寄到南京那边,帮村民义务销售。

到后来,我利用假期一边收徒,一边跑市场,先后跑过上海、杭州、厦门、广州、珠海、深圳、郑州、开封、西安等地,但基本都没成功。

1998年后去北京,才打开了销路。

苏周刊:到目前为止您收了多少徒弟?主要是哪里人?
周建明:80多位吧,有本地人,也有苏北、安徽、四川、云南、北京、陕西的。

苏周刊:为什么要招外地徒弟呢?
周建明: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许多本地人不看好这个产业,不肯学,只好去外地招,但也是几经周折才招到的。

苏周刊:同行对您招外地徒弟怎么看?
周建明:当然有意见,认为外地人学会制作核雕要分掉苏州人一杯羹。

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做的人多了,可以推进技艺的提高,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核雕,引导人们购买。

事实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买核雕的人很少。

后来做的人多了,开的店铺多了,把玩、收藏者也日趋增多,核雕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的核雕市场以北京的规模为最大,天津、上海居次,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也都有人专业从事核雕销售。

我不能说,自己主观上想为苏州核雕做多大贡献,只能说,我收徒、跑市场的行为,客观上推动了苏州核雕的发展。

苏周刊: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电脑雕刻机生产的核雕产品,因产量大而价格很低。

机刻与手刻的价值有什么区别?怎样分清机刻和手刻?
周建明:机制品和手刻品很容易区别。

首先,我们目前的电脑雕刻机用于核雕生产尚未成熟,橄榄核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受此限制,机械还雕不出精细的立体作品,而只能雕一些浮雕类、文字类产品;其次,机雕产品没有明显的刻刀痕,线条模糊、呆板,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神韵;其三,机雕产品量大且千篇一律,同一产品除了大小有区别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区别。

而手刻作品即使是同一作者同一类别,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做强苏州核雕的几个建议
苏周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苏州的核雕产业越来越大,目前到底大到什么程度?
周建明:大致估算下来,全市连外地在苏人员,从事核雕的人数要将近1万人,其中舟山村约有2000—3000人,光福镇1000人,周边地区也有一部分,年产值约2亿元。

此外还形成了包括采购、包装、文化投资的相关产业链。

苏周刊:苏州核雕产业的持续兴旺,政府部门起了多大作用?
周建明:应该说政府部门很重视核雕产业的发展,包括评选大师、扶持核雕市场建设,配套修路,建设对外宣传的网站,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太湖度假区还办了核雕展馆,等等。

苏周刊:居安思危,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您有没有发现苏州核雕产业有哪些不足要改进?
周建明: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苏州核雕也存在一定隐忧,我觉得这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抄袭。

就是有人刚做出来一件好作品,马上有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再仿制;
二是假冒名人,就是明明自己是普通工匠,作品却标名家的名字,以此卖高价;
三是人才培养还跟不上,连系统的教材也没有,核雕技艺等都是口口相传,不利于从业人员业务素养的提高;
四是品牌问题。

就大的方面而言,目前报的是“光福核雕”,但核雕主要分布地之一的舟山村已划归香山街道,而且周边一些乡镇也有核雕,叫“光福核雕”显然并不能涵盖产业主体。

从小的方面看,虽然许多核雕工匠都落款了,但注册商标的只有寥寥几人,做收藏证书的也不多,无法让更多人放心购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销售;
五是苏州不产油橄榄,原料受产地制约很大。

在上世纪80年代,广东、广西的橄榄核价格只要几毛钱一斤;90年代上升到几元、十几元钱一斤;目前上品原料的价格已上涨到800元至3000元一斤;有些挂件原料论个出售,直径超过22毫米的和不足12毫米的,每粒的价格分别达1000元以上和500元以上,还不一定买得到。

在每年的橄榄成熟采摘季节,广东、广西便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核雕艺人、专业原料商贩,甚至当地黑社会人员也介入其中,一场争夺原料的恶战将持续两个多月。

高档核雕原料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核雕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还有一个问题是,少数工匠去外地进货,还挂苏州核雕的牌子直接销售。

苏周刊: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周建明:一是要打响品牌,最好还是叫“苏州核雕”;
二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核雕从业人员中,文化层次高的不多,有美术基础的也不多,必须加强培训,尤其要引导制作新的题材,并加强行业自律;
三是要加大原材料采购力度。

希腊的油橄榄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而且优质核很多,如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个人牵头,组团购买,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相信通过多管齐下,苏州核雕的明天一定更加光辉灿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