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1-11-23T06:45:09.67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月18期作者:谭菲[导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谭菲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 650300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如何发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元素和资源及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育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生涯规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言
相较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面起步较晚。
而对于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初中毕业也将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职业中专,并即将面临职业选择。
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也倒逼准高中生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合理地选择高考科目。
因此,做好职业规划的初高中衔接也尤为重要。
但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初中生的脑海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词语。
从小学到初中的思政课中,教师一直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优势,以便将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心中有理想,却忽视了教他们如何去规划,去实现它。
也就是差了临门一脚———职业生涯规划课。
一堂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将有助于初中生对个人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激发学生中考备考的内驱力。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时代背景之下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都较为优越,不仅在物质上有较好的保障,精神上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也越来越多元化。
如此环境之下,必然衍生出很多不正之风,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
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倾向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思想,这是高校在育人方面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它迫使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必须更好更快地融合在一起。
从根本着手,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继而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在走出高校后更好的回馈社会。
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互促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其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刻板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新时代青年的喜欢,在教育教学上可谓是遇到了瓶颈。
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大学生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将职业生涯规划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恰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引导,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在做好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载体,恰能满足学生在就业时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2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 2.1确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目标
确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扎实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探索和确定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确立人生目标,找准职业定位,确立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未雨绸缪。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为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确定政治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而且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品德、规范行为、塑造人格和养成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和思政理论课一起发挥正向作用力。
2.2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行改进与创新 (1)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从调查与采访中发现,很多职业本科在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感觉比较渺茫,觉得自己很难融入社会,很难胜任岗位工作,而且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正确判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
因此,在大学生进行高校时,就应该给他们进行系统性的讲解,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白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合理评价社会就业的难度,正确规划自身的发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2)理性分析社会需求。
本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必须要能够对整个社会形势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职业规划内容,只有做到与社会发展一起进步,保持其一致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老师的专业性也非常重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里融入思政理念也是必不少的环节,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出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成为社会需求的具有全面素养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2.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目前,中国迎来“互联网+”的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空间,建立慕课来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影片《中国合伙人》和《东方中国梦》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演讲辩论、小组展示汇报、模拟面试、使用工具测评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平台,开展新型教学活动,随时监控学习动态。
如利用线上平台发现教学案例进行分享,完成“发现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案例、交流教育心得”的线上思政教育过程。
2.4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以人的全面发展夯实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就业环境中最能直观体现这一理论重要性的地方就在于,用人单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个人能力,还注重员工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就迫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意识,使其在全面认知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就业环境,合理制个人职业规划,将书本知识与理论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满足职场供需,实现全面发展。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大大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发挥了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而且将课程思政改革的理念植根于职业生涯规划,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需进一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思政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振伟.政治学科思想引领职业规划[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5).
[2]周问奇.让“改革先锋”滋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3).
[3]熊坪.浅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9(16).
[4]王芳.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