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嘉琪(1993.03-),女,汉族,籍贯:河南沈丘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思政部,15级在读研究生,工作单位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高职院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标签: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
在党的十七大时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命题。
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当代高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章从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内涵分析。
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如部分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学生认同感不高等。
这些问题主要价值是为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的缺陷所在,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不足,通过未来的发展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过程和本身存在的价值。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并得出初步结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要求。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是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均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其由理论到实践的大众化发展过程。
从大众化教育的客体既理论本身、大众化教育的主体以及教育途经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在高职院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首先要坚持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理论自身要不断的创新;理论要注重现实化、通俗化。
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非政治课教师、广大学生及学生团体、高校管理者等大众化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推进大众化进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他教师、在校学生、学生社团以及高校的管理者,在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第三要多管齐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党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均可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更好的利用马克思理论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大量人才,所以理应担负起推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任。
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題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面临的挑战
1、西方思想文化对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思想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并逐步得到了融合,从而使当今社会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这些师生仅能从表面进行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抱有者复杂的动机追求进步,以至于其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并不认真,甚至还产生了一些抵触心理。
面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较难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继而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遭到了阻碍。
2、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与时代要求不符合。
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采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以至于难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推进。
受社会需求和生存压力等条件的限制,不少高职院校不愿意在思政教育方面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并且还寻求各种方法进行思政教育课时和经费的压缩,采取的授课方法也依然为过去的理论灌输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大班上课方式进行思政课程的开设,以至于教师无法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和互动活动的开展。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缺乏兴趣,一些学生则产生了逆反心理[2]。
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多不重视思政教育,所以在教师培养方面也缺少投入,以至于教师无法结合新时期需求开展教学工作。
而一些高职院校直接安排专业技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这些教师本身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也难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现实脫节。
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之所以会出现信仰危机,主要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出现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情况。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思政理论课教学时,仅仅是对具有较强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讲授。
而师生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进行解读时,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解读,以至于师生难以利用这些理论进行思想的武装和实践问题的解决[3]。
此外,在互联网得到普及应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师生接触到的各种理论也在不断增多。
受这些思潮的影响,高职院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受到了一再冲击,进而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推进。
二、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理念。
从基本核心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思想解放,以便使师生的思想观念冲破固有模式,进而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师生才能运用学习到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关心问题的解读,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所以高职院校还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主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运用,进而使这些理论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4]。
而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群体,则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强有力的推进载体,因此高职院校还应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并坚持推动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发展,以便使全体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受教发展为自我教育,则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潮中。
2、实事求是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
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阴暗面”,从而更好的运用马克思理论解读实践问题。
而使学生直接面对社会“阴暗面”,也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使其正确理解社会敏感问题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策。
就目前来看,社会生活相对纷繁复杂,仅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将导致学生陷入思想困境[5]。
相反的,合理开展“负面教育”则能使学生受到其中真挚情感的感染,并学会如何科学分析这些问题。
在思政教育中追求实事求是,不仅要求教师不避讳敏感问题,还要求教师以学生职业品质素养的培养为着力点,从而通过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素质能力能够满足社会要求。
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还应加强学生敬业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以便从社会、学校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实际问题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才能完成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开创,进而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保持与时俱进。
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应使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保持与时俱进。
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则应该确保思政教育能够取得改革创新,进而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方面,应实现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以确保马克思教育能够符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体现出思政教育对学生关心的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的关注。
具体来讲,就是应该采取案例分析、平等对话和互动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并借助QQ、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贴近学生和貼近生活。
另一方面,还应进行实训实习机制的引入,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训练中更好的理解马克思理论。
为此,学校还应进行参观咨询、红色旅游、岗位模拟等实践活动的组织,进而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习保持同步。
再者,学校应加强思政教育、职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等内容的联系,从而完成新时代职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4、落实学校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工作。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方面,还应落实学校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工作,以便
更好的加强全体师生的思想管理与引导。
在过去,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课堂、广播和社团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已然发生改变,开始热衷利用QQ、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实现思想交流。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还应进行网络教育形式的探索,以便更好的开展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进行网页、专栏的开设,从而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并加强师生间双向互动,以确保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督促思政教师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学习,并要求教师结合网络自由性和开放性特点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顺利接收教师的教育。
再者,高职院校需要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政教育课堂,以满足学生在新时期提出的思政教育需求。
最后,网络作为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将汇聚各种各样的思想。
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网络监管,以便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为广大师生树立思想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方向。
为此,学校还应完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站的建设,以便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加强学校思政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想要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还应加强思政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政理论课教育队伍的建设,以便从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更好的解读,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社科教育队伍建设,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中国社会的实践问题,进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想要达成这些目标,高职院校还应完成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借助多种途径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不斷提高,以便使该队伍能够保持立场坚定,进而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
建立这样的队伍,才能引导全校师生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复兴联系到一起,进而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付诸努力。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想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推进,还应认识到当下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才能寻求合理的途径改进学校思政教育效果,从而使全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修养得到提高,继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 周奎国,廖翠兰.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方法[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59-61.
[2] 李秋实.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的方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152-153.
[3] 谭为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63-64.
[4] 张远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3:26-32.
[5] 戴安良.论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J].探索,2014,0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