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
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请一生)
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生:有。

柏应读作băi。

师:(板书柏băi)再请一位同学读读,我想一定会读得更好了。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这回读得很好。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

(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

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
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
4生:“亦”解释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
6生:作“散步”讲。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

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

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
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
生:是月色。

师:很好。

(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再齐读。

生:(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

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

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1生:是比喻。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1生:淡雅。

2生:幽静。

3生:清雅。

师:清丽淡雅,不错。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生:(齐读)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

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

要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必须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板书知人论世)前面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结合文章的景物描写和写作背景,思考讨论:此时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生:(讨论、交流约3分钟,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师:请各小组谈谈你们讨论交流的情况。

1生: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从景物描写来看,色调明朗,可见他心胸比较豁达,乐观。

2生:一个“闲”字,说明他很幽闲。

3生:他赏月时高兴的心情,课文用了一个“欣然”。

4生:作者借明月抒情。

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怎么作者没有人欣赏呢?
生:(齐读课文)
板书:是什么月色
品味写景怎么样澄澈透明
学习方法怎样写虚实意境比喻
体会心境知人论世
(简评:一、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自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凸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合肥四十七中语文教研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