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人与物的对话3家里的灶头学案苏教选修现代散文蚜1607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里的灶头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
可是这小国的人同时出了一个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请来了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泱泱大国,不会被这点小问题难倒吧?最后,有位退休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个耳朵出来了。
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了。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
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一、字音识记
饭镬.(huò) 逊.色(xùn) 漏屉.
(ti) 螃蜞.(qí) 茭.白(jiāo) 盥.
洗(ɡuàn) 砧.
板(zhēn) 壁龛.(kān) 黏.(nián) 煨.
山芋(wēi) 砻.糠(lónɡ) 涮.
锅(shuàn) 二、字形辨认
⎩⎪⎨⎪⎧ 金xiānɡ(镶)玉rǎnɡ(攘)夺瓜ránɡ(瓤) ⎩⎪⎨⎪⎧灶tánɡ(膛)枪tánɡ(镗)tánɡ(螳)螂 ⎩⎪⎨⎪⎧饭zī(粢)zī(资)本zī(姿)态zì(恣)肆
⎩⎪⎨⎪⎧纸dìnɡ(锭)起dìnɡ(碇)zhàn(绽)放diàn(淀)粉
三、词语辨析
1.设置·安置 设置:设立;布置,陈列。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
例句:①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
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
②这批新来的同志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
2.弥漫·迷漫
都表示充满的意思。
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迷漫:指漫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例句:①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弥漫温馨的家的气氛。
②山中迷漫着一层烟雾,人在山中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四、词语释义
1.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2.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3.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
4.神彩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走近作者
金曾豪,男,1946年生于江苏常熟,中国现代作家。
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的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方面。
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还著有散文集《蓝调江南》。
2.资料链接
《家里的灶头》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的散文,选自其散文集《蓝调江南》。
散文集《蓝调江南》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风情画,老街、茶馆、中药店、剃头铺、电影船等等。
因为其叙述生动,
用文字保留了江南水乡正在逝去和已经逝去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又富有诗情画意,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
1.本文围绕灶头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往事:逼饭粢;蒸糕;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送灶及母亲在灶间的教育;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表达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的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2.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
【点拨】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能使最贫穷、荒凉着也充盈了温暖。
二是对全文线索的总结,即回归到母亲这条线索上来。
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请举例加以体会。
【点拨】(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如“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
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等描写,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
“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的使用。
如“进门看抹布,出门看鞋跟”等,也使文章清新自然。
4.如何理解本文中物(灶头)与人(母亲)的关系?
【点拨】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
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灶头炊具的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
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作者通过对炊具的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和民俗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之情,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堆垛.(duǒ)柴爿.(pán)
饭镬.(huò) 饭粢.(zī)
B.逊.色(xùn) 落.难(luò)
漏屉.(ti) 螃蜞.(qí)
C.盥.洗(huàn) 砧.板(zhēnɡ)
壁龛.(kān) 粘.住(zhān)
D.砻.糠(lónɡ) 脂.肪(zhī)
砖砌.(qì) 轮廓.(ɡuò)
解析:选B。
A.“垛”读duò;C.“盥”读ɡuàn,“砧”读zhēn;
D.“廓”读ku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考究的匠人会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画出来的墨线中隐隐透出些青蓝,显得青秀悦目。
B.我姐或我妹在灶塘忙碌,灶膛火把她们映得红光满面,神彩
飞扬。
C.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事物,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迷漫温馨的家的气氛。
D.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
解析:选D。
A.青秀—清秀;B.彩—采;C.迷—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
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
,却又各具情致。
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
....
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
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
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
解析:选D。
A.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B.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C.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
D.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活灵活现”用在这里与该句的陈述主体“野兔”不符,使用对象有误。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
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解析:选C。
C.结构混乱。
应为“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不知什么年代,出了一个馋痨州官,上任伊始就告示乡民,要轮着到辖区的每个家庭吃一顿酒席,若是不请或招待不够水平,就要受到他的惩罚。
这州官把老百姓吃得苦透,后被一个叫“张大巴掌”的武夫一巴掌拍扁在灶壁上了。
玉帝顺应民意,把这个家伙封为灶君,让他一年到头眼睁睁地看着家家户户烧好东西吃。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众说不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个,世俗化得有趣,而且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
人与灶界老爷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想到要供奉一下这位家中的老爷。
腊月廿四要送灶,送灶界老爷到玉帝那里参加年会,汇报工作。
吃过晚饭,在镬盖上点上香烛,供上麦芽糖,糖团子等点心,家里男
人过来打个拱,嘴里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祭祀毕,将灶界老爷的纸马连同灶帘一起送到门外焚化,再化点纸锭什么的充做老爷的车马费,撒点黄豆什么的充做老爷坐骑的马料。
当然还要放几个爆竹的,喊:“我伲灶界老爷上天哉!”就算完事。
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玉帝派来常驻的监督员。
团子的皮用的糯米粉,很黏,麦芽糖就更黏,一心要把灶界老爷的嘴粘住,免得他在玉帝那里多嘴多舌。
灶界老爷回任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同样要点副香烛供点吃的。
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
人神之间能这么来调侃的,也只有中国人了。
想想这类市井幽默,是挺开心的。
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但那个壁龛是空着的,母亲禁止我们在里头放任何东西。
其实,这么空着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那些烟熏火燎灰尘满脸的纸马和灶帘一点派头也没有。
在母亲的心目中,灶界老爷是上苍派驻在我家的道德监督员。
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不知怎么的,她这么一来就营造出一种心理压力,少小的我们多半就只好说实话了。
5.文章叙述“灶君”的来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充满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选文第二段中说,这一传说“世俗化得有趣,而且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那么人们对“灶界老爷”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人们对“灶界老爷”并非尊重膜拜,之所以临近春节供奉一下,是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不希望他在玉帝那儿多嘴多舌。
7.母亲对待灶神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
答案:母亲从不在灶山上供神像,也不挂灶帘,之所以将壁龛空着,是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借此可以教育子女诚实守信。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锁门
孙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
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
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
再后,游击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
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
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门话题。
朋友们都说:
“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锁上呀!”
劝告不能不听,但习惯一下改不掉。
有一次,送客人,把门锁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
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20分钟之久,再过20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
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
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来。
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
“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
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锁上门出去了。
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
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
“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
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
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
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
”朋友们说。
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
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8.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朋友们”的观点是: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
“我”的观点是: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
9.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
10.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锁”指什么?
答:
(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
答案:(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
(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年龄、时代、环境的变化,我又回到这样的环境中。
11.文章开头说“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后面又说“锁门成了热门话题”,这两句在行文结构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文章开头说“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为下文写“我”几次锁门的经历做了铺垫。
“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既为“我”的改变提供了依据,又暗示“我”锁门的经历不是个别的事例。
三、语用创新
12.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某班主任为检查落实,在学生上课时,在班级微信群里发红包,凭借抢红包的记录,查出十几名学生违纪。
对此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答:
答案:(示例1)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不易被察觉,手机进课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干扰,用发红包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带手机实属无奈,但确实有效。
(示例2)为维护校纪,老师这样做的确用心良苦,但采取的方式值得商榷。
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也会让学生有被骗的感觉,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