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练习:第二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与之有关的主要是()
A.③
B.⑤
C.⑥
D.⑦
2.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B.②
C.⑤
D.⑥
解析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④表示大气辐射, ,⑥表示大气逆辐射,⑦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

第1题,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太阳辐射强,与图示中③所示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有关。

第2题,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与图中的⑥有
答案 1.A 2.D
,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晴天的中午吹东南风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夏季的白天午后,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解析第3题,晴朗的正午,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池塘升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

空气由池,③地位于高压的西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池塘指向③,受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形
成东南风。

第4题,夏季的白天午后,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线向下弯曲;池塘升温慢,温,等压线向上弯曲。

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风由池塘吹向陆地。

答案 3.C 4.C
(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等温线),完成第5~6题。

5.对于图中的气压、气温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②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④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因而气压数值越低,气温也越低;图中等压线、等温线数值自下往上递减。

第6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等温线弯曲状况,确定同一高度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气压,风从甲吹向乙,此山谷吹谷风,应为白天。

答案 5.A 6.B
读世界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单位:百帕)图,完成第7~8题。

7.图示月份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a地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7题,由图示等压线数值变化可知,澳大利亚处在低气压控制下,印度洋处在高气压控制下,是8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吹西南风。

答案7.A8.D
(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第9~10题。

9.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太平洋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北
,为西北风。

第10题,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为北半,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

答案9.C10.B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甲),完成第11~12题。

11.①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是()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12.图乙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是受图甲中控制形成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1题,①②③④分别为北半球的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又因纬度低,故形成的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

第12题,图中最低气温在0 ℃以上,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为年雨型,综合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是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控制。

答案11.A12.D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示气压分布状况时正值北半球的()
A.春季
B.冬季
C.夏季
D.秋季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的分布可知,图中的①位于亚欧大陆,结合①地的气流可知此时①为高压中心,此
答案13.A14.B
,完成第15~16题。

15.库比蒂诺附近地区的瓜果较甜,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冬季多晴天,光照充足
B.全年高温,促进葡萄成熟
C.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
D.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16.与图中西雅图的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是()
答案15.C16.D
4月17~20日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4月17~20日影响该地的天气系统及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是()
A.暖锋,绵绵细雨天气
B.冷锋,大风沙尘天气
C.气旋,大雾天气
D.反气旋,冻雨天气
18.此次天气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最可能是()
A.农牧业设施受到了损坏
B.附近山区易出现泥石流
C.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D.缓解绿洲农业供水紧张
解析第17题,根据图中气温和气压曲线的数值变化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故
,4月份气温回升,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松散,快行冷锋过境,可能带来大风沙尘天气。

第18题,由上题可知,此次天气过程为冷锋引起的大风沙尘天气,可能导致农牧业设施受到损坏,A项对。

西北地区降水少,附近山区不易出现泥石流,B项错。

大风沙尘天气
,C项错。

大风天气加快了蒸发,加重了绿洲农业供水紧张,D项错。

答案17.B18.A
“只有歌声能表达”上看到各位安徽宣城好友当天发的微信: 甲:我的黑夜比白天多
乙:北风那个吹
丙:坐看青竹变琼枝
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该日,下列诗句最符合宣城季节特征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该日,宣城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是下列哪种天气系统造成的()
解析第19题,“黑夜比白天多”,说明昼短夜长;“北风那个吹”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盛行偏北风;“坐看青竹变琼枝”是雪盖住了青竹而呈现白色,是冬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春
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夏季;“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描写秋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描写冬季下雪。

故选D项。

第20题,冬季我国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冷锋天气。

故选C项。

答案19.D20.C
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第21~22题。

21.若图中出现锋面天气系统,则锋面出现的位置及锋面的类型是()
A.①—冷锋
B.②—暖锋
C.③—冷锋
D.④—冷锋
22.有关图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区一定出现沙尘暴天气
B.天津将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C. M点的气压值为995百帕
解析第21题,低压槽处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在③处形成冷锋。

第22题,
,受其影响天津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答案21.C22.B
,据此完成第23~25题。

23.图示信息显示我国()
A.温暖期旱涝灾害次数相对较多
B.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高
C.历史时期温暖期长于寒冷期
D.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
24.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
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
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减少
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小
25.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 ℃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
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
解析第23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温暖期与旱涝灾害次数没有明显相关性;温暖期米价指数相对较低;
;米价与旱涝次数变化趋势一致,灾害年份,粮食减产,米价上涨。

第24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是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消耗
减少;有些地区气候变干,动植物数量可能减少;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南移,即向较高纬度移,病虫危害
范围会明显增大。

第25题,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 ℃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植树造林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升温;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全面限制工业发展不合实际;提高煤炭消费比重会增
答案23.D24.C25.C
(共50分)
26.(10分)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在市中心气温高,然后向两侧呈波浪式降低。

第(2)题,市中,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左侧的环流呈逆时针,右侧呈顺时针。

第(3)题,分析屋顶绿化对气温的影响,应从绿地增温慢、吸收二氧化碳、蒸腾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第(4)题,如果搬迁到乙
,造成污染,因此不合理。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
(2)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

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范围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27.(10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其形成原因主要与
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解析第(1)(2)题,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④地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

所以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①②地。

第(3)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③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第(4)题,当③地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对应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区此时高温多雨。

第(5)题,1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
答案(1)④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②地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地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高温多雨
(5)如图,要求一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28.(10分)下图为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亚洲夏季的是(填“甲”或“乙”)图。

(2)读图,完成下表。

图甲图乙
气压亚欧大陆是高

太平洋是

A地风

东南风
(3)分析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夏季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第(2)题,冬季东亚盛行西北季风。

第(3)题,东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答案(1)乙
(2)
图甲图乙
气压亚欧大陆是高

太平洋是高

A地风

西北风东南风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9.(12分)下图为某年4月某日我国的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四城市中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是。

(2)图中AB天气系统是,请把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图画出来。

(3)AB天气系统在季对我国影响最大,它给我国带来天气。

(4)图中D天气系统习惯上被称为。

把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画在下图中。

(5)D天气系统对我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第(1)题,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由图示等压线及锋面气旋的分布可判断:石家庄,哈尔滨位于暖锋后,扬州位于暖锋前,长沙位于冷锋后。

第(2)题,AB为冷锋,画图时注意气流运动方向、冷暖气团位置、云系及雨区等。

第(3)题,冷锋在冬季往往带来大风、降温等灾害性
的寒潮天气。

第(4)题,D位于海洋之上,气压很低,往往形成台风;画图时注意气压、气流的分布等。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会对我国造成巨大威胁。

答案(1)扬州、长沙
冷锋见下图
(3)冬大风、降温等灾害性的寒潮
(4)台风见下图
(5)狂风、暴雨、风暴潮等会对我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30.(2018·湖南长沙月考)(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
(1)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大气中的CO2能吸收来自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第(2)题,控制全球变暖,
,增加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量。

答案(1)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利用新能源;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国际合作;⑤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⑦植树种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