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
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步伐。

与此同时,农村科技的发展使农民的劳作负担相对减轻,农村所需
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相对闲置,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问题,增加社会稳
定性,本文以兰高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
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
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策略。

兰高镇地处胶东半
岛半平原半丘陵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劳
动力转移方面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1.1农村劳动力的规模
兰高镇位于龙口市东部,南部丘陵,北部平原,镇域面积6194.3公顷,土地
面积3403.5公顷,耕地面积1131.5公顷。

全镇总人口35263人,劳动力人口21158人,农村劳动力17582人,占总人口比率49.9%。

外出或就近从事非农产
业的劳动力1486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4.5%。

1.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情况
据统计,目前在全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8.2%,小学文化程度占21.7%,初中占52.5%,高中以上占17.6%,。

且从事农业
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2%。

而已转移的剩余劳动
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占70%以上。

年龄在50岁以上占劳动力总数的75%以上,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以半务工半务农的方式存在。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劳
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且转移的素质明显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

1.3目前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特点
目前,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劳动
力已成为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的主力军;二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比重高,其中18—35岁,占64%。

36—45岁,占27.1%,46岁以上占6.9%。

三是转移的人员中以
男性为主,占76%。

四是转移的地区省外较少,占21%,主要转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且外出时间以常年为主。

五是转移从事行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分别占42%和56%。

六是转移层次和劳动报酬不高,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技能性工作较少,工资收入水平在3000—5000
元之间。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存在问题
2.1素质较差,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由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的不足1%,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低,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迅
速发展,也不利于向非农产业转移,更难以胜任高科技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观念落后,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都在很
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

2.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根本转移
农民的社会保障缺乏和薄弱,使土地成为农民最根本的生存保障。

养老退休
保障是农民和城市居民最根本的区别,世代农民,为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做出巨大
贡献,但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却处于最低层。

长期以来,农民社会保障的缺乏薄弱,土地是农村劳动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民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维系,其它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问题更无从谈起。

2.3土地流转存在一些问题,减缓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自实行土地确权以来,农村土地流转,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大空间,
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土地流转制度、法规、程序等还不健全,无序状态等
问题。

部分土地流转,两三年即被退耕弃荒,不仅是经济损失,而且不利于土地
涵养。

这些问题使流转机制难以延续,限制了农村规模经营的运行,给农业产业
化道路设置了障碍,也阻碍了剩余劳动力横向流动。

2.4城镇化大环境不健全,导致容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有限
农村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换,
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
移不仅是人口的位移,更是农村物质、精神文明的进步。

构建良好的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环境,是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根
本途径。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针对兰高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
议性对策。

3.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强化教育为总抓手
文化素质低是影响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提高劳动力文化
水平。

一是要继续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基础教育成果。

二是要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

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到职业技能教育。

三是大力开
展职业技术培训,为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

政府要在经费使用等方面实行
倾斜,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的方式,对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或岗
前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市场竞争意识,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以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

3.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应彻底改革,保证进城农
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

在现行农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
不健全,土地是农民根本保障。

所以,只有改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
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上取消城乡差别,才能顺
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渠道
首先,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企业,乡镇企业离原产地近,既可吸纳
大量劳动力,又能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

其次,要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

给政策、抓服务、造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展个体经济,把个体经济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

兴办特色种、养业,创立品牌产业,注册农产
品商标,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

再次,鼓励、引导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社。

实现农
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管理模式,如兰高镇
近十年内发展的农村合作社:后霍草莓种植、小成家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及农产品销售的网络电子商务,增加农产品影响力,吸纳大量劳动力。

3.4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建设,形成新的农村产业模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土地使用效益问题,在这方面要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相分离。

要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农民可以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形式入股,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增加收入,又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从而有利于农业发展。

4结束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涌现的,劳动力的转移是个长期现象。

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不但要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更重要的是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支持,完善劳动力转移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伯文.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J].发展,2004(06):28-31.
[2]张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财经,2006(07):70-73.
[3]李亦楠,邱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06):75-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