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案例[5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班级管理案例[5篇模版]
第一篇:幼儿园班级管理案例
案例细说幼儿园班级管理
处于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中间,每天都会发现不少的趣事,不少拈手得来的绝妙经验,记之于文字,就如拾起颗颗美丽晶莹的珍珠,常给人久久回味的遐想。
但如果对幼儿身心的发展欠缺认识,教师管理就很难收效或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以下介绍近几年来在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印象最深、效果最佳的一些实用性案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使管理工作变简单
案例一:衣服也会做早操
天气渐渐变热了,做完操后,好多孩子出了汗,纷纷脱去外套,按老师的要求把衣服放在床上。
我进去检查了一下,发现好多孩子根本没学会叠衣服,将衣服胡乱一团就算完成了任务。
怎样才能教他们快速学会正确地叠衣服呢?这时耳边传来小班早操的音乐声,我灵机一动,心想何不让我手中的小衣服、小裤子也活动几下呢!于是中午午睡前,我喊口令,请小朋友让衣服“伸伸臂”(将衣服拉平,将二只袖子向外拉直)、再“拍拍肩”(将二只袖子向内叠)、再“弯弯腰”(将衣服对折整齐)。
叠裤子时,要求孩子先让裤子“立正”(拉直拉平二条裤腿)、再“二腿并拢”(强调一条裤腿不动另一条裤腿叠上面)、再“下蹲再下蹲”(将裤子对折整齐)。
孩子们边听口令边操作小衣服、小裤子“做操”,都学得特别开心、快乐。
不知不觉中将叠衣服的技能学会了。
从今以后,衣服乱卷的现象从此杜绝了,衣服叠得出奇的好和快。
案例二:衣裤找朋友
在寒冷的冬季,小朋友们给大人穿得又棉又厚地,就像一个大粽子。
衣服一多,麻烦就来了,孩子的上衣和裤子常塞不妥贴,这样一来很容易感冒。
在检查中我发现经过训练的孩子已基本学会了塞裤子,只不过常
常一股脑将所有的内衣内裤不等理平就塞在外裤内,看上去塞好了,但摸上去鼓鼓囊囊的,一弯腰就又脱出来了。
怎么办呢?我突然想到“找朋友”这个游戏,心想何不利用它呢!于是我拿出一件毛衣,告诉幼儿毛衣哭了,因为找不到它的老朋友毛线裤了,你们快帮忙呀!看到小朋友热心帮助寻找时,我连忙拿出毛线裤,告诉孩子快点把自己的毛衣塞进毛线裤里,让二个“好朋友碰碰头,拉拉手,这么一来毛衣就不会哭了。
接着又用此方法教会了幼儿让棉毛衫、棉毛裤找朋友。
就这样,在形象的比划及讲解下,幼儿很快掌握了塞好衣裤的要领,每次起床及小便后,值日的小检查员一问,被检查的孩子会立即掀起外套,骄傲地告诉他:“我的好朋友找到了”。
1、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生活管理是一大重头戏,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构成了班级管理的基础。
如果该块工作做不好,那孩子闹,家长怨就会屡屡出现,老师虽然忙的焦头烂额却常事倍功半。
所以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十分的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老师们却吃力不讨好地全包办代替了。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努力探索方法巧妙工作,如案例“衣裤找朋友”就通过拟人的训练方法让幼儿很快掌握塞衣裤的要领,这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切实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
所以可以通过一些训练使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减少老师的管理工作量。
2、抓住幼儿心理,选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
在实践中我发觉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的主要特点,尤其对拟人化的语言、美观化的物品特别感兴趣。
老师只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运用一些生动有趣拟人的游戏化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快乐无压力的氛围中掌握做事要领,并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效果一定特别好。
如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教幼儿叠衣服、塞裤子的活动过程就特别有趣、形象,由于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
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使孩子们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迅速学会了这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寓学与玩”的原则。
孩子们的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减少教师的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形成良好的常规。
只要常规建立好了,其他班级管理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了。
二、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可顺利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三:以长制短
凯凯是班内个子最高,胆子最大,精力最充沛的孩子。
每当课堂提问,他总是不举手就大声嚷嚷;区域活动时,带着一群男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武打动作,东打西杀,玩的让人心惊肉跳;平时总有幼儿来告状,说他打人。
以前总批评他为什么老喜欢打人,批评多了,慢慢失效了。
于是我把他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决定采用以长补短的计策,来改变他。
利用他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把好插嘴转化为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发言;利用他自我服务能力强的特点,把好动转化为热心为同伴服务;利用他号召力强的特点,把打人变成约束自己争做小老师。
这样,他忙着帮这帮那,也就没时间淘气捣蛋了,他的短处逐渐得到了克服。
半年下来,他变成了班上的小骨干。
案例四:区别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提问,常有一些幼儿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总是坐在一边,冷眼充当旁观者。
为了使每个幼儿得到发展,我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回答,但效果总不甚理想。
后来在教学中渐渐发现了孩子不举手的几个原因,并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效果甚好。
比方说对待能回答但胆子小而不敢在集体面前说的卜黎丹,我平时注意为她创设说话的环境,鼓励她大胆勇敢地说,先让她大胆与老师、同伴说,再在小组或几个人活动中说,最后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她举手发言,并及时表扬。
而对待怕说错、不想说、自尊心强、好面子的王俊辉,我常用的方法是在个别指导中有意识的请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及时肯定正确的回答,引导他回答完整。
由于已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因此孩子自信心大增,举手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多。
最后对待那确实不知道、能力弱的竹杭丽,我不会让她首先回答问题,而是让她回答最
简单的问题,或重复别人回答过的问题,多提供给她在集体前讲话的机会。
1、要努力发现幼儿的潜能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会遇到许多类似上面所诉的问题幼儿。
上面案例“以长制短”中所诉的事件给我的启发是: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
如以前对赛凯淘气捣蛋采用否定、批评的方法去处理他,所以他不理解也不接受导致效果不理想,原因是我没把赛凯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不知道他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也能改错误。
而像“你老喜欢打人”这样带有责备语气的话本身就意味着不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似乎孩子只要错过一次,下一次必定还会错。
但当我站在赛凯的角度,走到孩子身边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努力发现了他的闪光点。
并及时以长制短法调整后,效果就马上很显著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多方面的潜能,需要教师充当伯乐去努力发现。
2、要充分了解幼儿,顾及个别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幼儿会因年龄、成长中的生活经验、个人的情绪、健康水平等状况而导致不同的发展水平。
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幼儿,在实施班级管理时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不用划一的标准去要求幼儿。
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区别对待。
如在案例“区别对待”中针对孩子不举手的几个原因,我就站在幼儿的角度,多想了想,多问了问为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启发、引导幼儿,在教学中顾及个别差异并区别对待,就收到了好的效果。
3、要尊重每一个幼儿
幼儿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希望受到尊重,所以无论幼儿所做的事是对是错,都要对事不对人,尊重幼儿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但决不放纵。
如案例“以长制短”中我抓住机会,让赛凯小老师等职务,并加以赞赏,使赛凯在小朋友面前建立起一个好形象,所以帮助他改变了不好的行为。
所以老师不可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并用简单的说教方式去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的心是很敏感的,我们作为他们的
老师,应该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犯了错误也少对他们斥责,应该循循善诱,我认为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在实施班级管理时老师要常设想如果自己是个孩子,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一切,会怎样理解老师的话。
另外,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立刻被幼儿接受,我们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体验、理解,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
三、引发幼儿的群体意识,采用他们的建议
案例五:小管家
新班级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处乱扔。
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物品管理责任到人的做法。
把活动区分成几个区,并设计了徽标,每周一上午评选“小管家”。
具体方法落实为“建筑区”小管家负责带领该区幼儿整理积木;“毛巾区”小管家负责检查毛巾收挂情况,如发现毛巾没挂好,及时提醒;“图书区”小管家负责检查图书损伤取放情况,及时制止撕书行为并要求修补破书等等。
面对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共选出了七个岗位的小管家。
孩子们都很高兴教师分配的工作,并把它看作是一个荣誉。
到了周五,再和幼儿共同评出优秀的小管家,奖励大红花。
然后重新评选七个岗位的新管家。
这么一来由于小管家常清扫整理,本班在任何时候都很整洁,物品也有了明确、标准的位置。
所以无论幼儿还是老师存取东西都成了一件轻松简单的事,而且由于物品摆放合理,使班上的事故也明显降低。
案例六:标制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由于人多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每天来告状的孩子也真不少。
为了使班级里少发生告状的事情。
于是我引导小朋友在班级里制定出一份规则。
至于是什么规则,我让孩子自己说。
可说了很多以后,又有小朋友提出了,说记不住这么多的规则。
丁金杉就说了,把它画下来。
我说这个办法不错,就画下来,至于用什么图形还得你们自己讨论,最后定下了以下图形代表。
“床”的图形代表午睡不乖的。
“拳头”的图形代表打人、推人。
“书本”图形代表撕毁图书,扔图书,卷图书。
“人”的图形代表躺在地上。
“嘴巴”图形代表骂人,午餐时说话或是说不团结的话。
“椅子”图形代表午睡、放学没放好小椅子的,搬椅子推的,上课椅子坐不住的。
“脚”的图形代表着课间追跑、踢人以及上下楼梯、去洗手间等追跑现象。
自从这个规则在班级实施以后,第一周被写上学号的还真不少,特别是户外活动结束以后回教室,以前都喜欢跑进教室。
现在把那些跑的孩子的学号都写在上面。
此后,班级外出回来再也没有争跑的现象了。
每天有一个小老师在观察记录着,但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会写上学号,而是在小老师或是老师的提醒下还不改正的小朋友。
但也有去掉学号的方法,就是在一整天的活动中受老师表扬的,那么就可以将功抵过去掉他的学号。
通过轮流来当小老师互相监督,孩子们逐渐自觉起来了。
1、让幼儿学习分工和合作
分工和合作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必须学会的一个方面。
也是现代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
与同伴一起合作劳动,是一种培养合作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在案例“小管家”中要打扫活动区的卫生,就要和同伴讨论出分工、合作等细则。
这样一来幼儿在活动中就学会了分工合作、责任义务方面的技巧及知识。
运用小管家制度把班级管理权交给每一位幼儿是我做班主任后一直都在运用的班级管理策略,几年下来这种方法很好。
把班里的事情分配给小管家管理,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还能使班级井井有条。
更把我以前需多提醒都不能达到效果的问题都很轻松的解决了。
不过实施这一制度并不是让老师“放假”,无事做,而是加重了担子,需要动更多的脑筋。
既要了解班级情况,又要掌握各位小管家开展工作的情形及他们的思想波动,适时加以引导启发。
2、让幼儿享有平等的权利
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抓两头,忘中间的现象。
过分偏爱优秀的幼儿,或者一味关注问题幼儿,而忽视掉默默无闻的孩子,
所以要记得把目光放到每个幼儿身上,当分配工作时,不论幼儿能力的高低都应让他们有机会去做,无论他是把工作做的好或不好。
如果教师只让工作能力强的幼儿去做,能力较差的幼儿便没有机会学习了,这是不合理的。
一般来说,每个幼儿都很高兴老师分配工作给他,并把它看作是一种荣誉,由于幼儿有这种感觉,老师更要注意让每个幼儿轮流获的这种荣誉。
比如在案例“小管家”中每当周五,重新评选七个岗位的新管家,从而让班上的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来体验当小管家的荣耀感。
有些老师喜欢把工作分配给那些被认为乖的幼儿,试图以此来激励其他人向他们看齐,这种做法不好,这会误导幼儿,以为工作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宠爱,因而不把它视为责任去履行。
3、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制定的过程
当然、引导幼儿遵守班级常规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幼儿能主动遵守规则,教室常规就会井然有条,顺利实施。
当然规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对象,最好让孩子来参与常规的制定,通过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来引发他们的思考,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例如:在案例“标制的作用”中当班级里因磕磕碰碰的事情导致幼儿受伤告状,该怎么办?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所以,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许多规则,如不能追跑、踢人等等。
在成人眼中,这些规则显得很“小儿科”,但这是孩子自己达成的规则,他们能理解并觉得合理更愿意遵守。
实践证明在规则执行方面,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只要老师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制定规则,孩子们一般都会乐意遵守班级常规。
当然规则制定后,要给孩子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完成,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
如本文所提到的案例“标制的作用”中当老师告诉给孩子如何实施规则后,幼儿便会自动地相互督促,无需老师过多的干预和管理。
最后通过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
四、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具备的基本技巧
如果,要想使班级管理工作更进一步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那
么,我觉得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凡要求幼儿做到那些行为习惯或卫生习惯,那么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这样才能影响孩子。
比如要培养孩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你自己就必须轻轻放椅子。
孩子们就象一面镜子,你对椅子轻放,他也对椅子轻放;你把椅子重放,他当时可能不会学,但过后他会象镜子一样折射到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学你的样子重重放椅子。
2、要求统一、持之以恒
对孩子提出的班级规则,点要小,一次不能订太多。
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规则要加以归纳、删改,最后制定最基本的几条来实施,并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订立这些规则。
只有把要求讲得明白、透彻,孩子们才能够理解。
主配班老师之间要经常沟通,要求要一致,不能用双重标准来执行规则,更不能在相同问题上你提你的要求,我提我的要求。
导致幼儿产生茫然的心理,不知该听谁的。
另外提出的要求要幼儿能够达到的。
在日常教育中要经常反复地提醒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3、把握角色、收放自如
在幼儿当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师长。
在孩子们游戏、自由活动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活动。
但是一旦你提出要求,要孩子们达到这些要求的时候,就要以师长的身份去严格要求他们,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结语: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件琐碎而繁忙的工作,但只要抱着一颗充满爱的心,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先进的班级,就像一篇优秀的散文,形散神不散。
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幼儿就像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珠子,要想把他们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智慧而充满爱的班级管理就是一根最合适的线了。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案例
年龄:大班
发生背景:上数学课做练习后请孩子们交流答案。
案例过程:
小朋友们都认真地完成练习题,我说:“现在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答案。
”大家都积极地举手。
激动的孩子手举得老高,生怕老师看不见。
还有的孩子边举手边把答案报了出来。
于是我请他来说说他的答案。
有些孩子仍举着小手,有些孩子发现老师没请他,可惜地放下了手和边上的小朋友讨论了起来。
案例分析:
大班孩子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每次我看到他们积极踊跃发言时我都忍不住想给每个孩子回答的机会,但是毕竟是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下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地乐趣呢?
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明确谁能够发言。
当我看见小朋友们自己站起来把答案说出来时,我就会说:“老师喜欢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哦!”这样的话能够让孩子明白在上课时想要发言就必须得要举手,不举手就不可以发言。
其次,我觉得老师要规范举手的方式。
举手并不是随便爱怎么举就怎么举。
当我发现有孩子因为迫不及待而站起来时,我会提醒他们:“老师喜欢这样举手的孩子哦!”并且做出一个标准的举手动作,让孩子明确光举手还不行,还得好好地举。
最后,我觉得老师要让孩子学会倾听。
孩子们爱说这是好事,但需要让他们在懂得倾听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想法。
倾听是一种基本的礼貌。
我们的孩子不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还不高,一旦他们“闲”下来,那么嘴巴就管不好了,所以老师要让孩子有事可做。
我会让孩子听好起来回答问题的同伴的回答,在答完后我就会问:“你们同意吗?”“做对的举手!表扬最对的小朋友”如果孩子认真听了就会给出一个反馈,这样我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孩子做对了吗?对其作出评价。
第三篇: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案例
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案例:户外活动的“不文明活动”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中心幼儿园王莉
案例: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出去玩的时候注意安全,玩滑滑梯的时候不能倒着滑,荡秋千不能和小朋友抢,得和小朋友商量,老鹰捉小鸡的时候,慢一点要遵守规则。
”过了一会,就有果果过来和老师’告状’:“老师,吴宇豪荡秋千不给我玩。
”“老师,宝宝哭了,他倒着滑的。
”“老师,娜娜哭了。
”~先解决荡秋千的问题,老师问果果:“老师怎么说的呀,首先你站在小朋友们前面玩是不对的,这样多危险,第二,老师说了小朋友刚坐上秋千,你要等一会才能和他说让你玩会。
第三,你要和小朋友好好说,他才会给你玩的,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荡秋千呀。
所以你不能这样子,你用老师的方法看看行不行。
”果果似乎明白了。
“宝宝,你怎么为什么哭呀,告诉老师原因。
”宝宝还在继续哭,说:“说头疼。
”老师继续说:“我听小朋友说,你是倒着滑滑滑梯的,老师有说过吧,滑滑梯倒着滑很危险的,看你现在头是不是很疼呀,老师给你揉揉。
”宝宝在老师的安抚下不哭了,乖乖的躺在老师的怀里。
“娜娜,你怎么了呢?“老师,他碰到我了。
”“那你刚刚有没有跑呀,你自己有没有注意呢。
”“我刚刚也跑的,我和他玩的,他碰到我了。
”娜娜委屈地说。
“那他是故意的吗,老师觉得娜娜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你玩了。
大家不是故意的呢。
”娜娜轻轻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老师看见果果开心的坐在秋千上,吴宇豪帮她推呢。
宝宝喊着老师“老师,看看我,我坐着用屁股滑的哦。
”娜娜也和小朋友开心的玩呢。
案例分析:
1、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家庭
果果、宝宝、娜娜这些小朋友的问题在班里是很普遍的,其实并不止他们几个,现在的小朋友这种现象很多。
我想这并不是一天两天
形成的。
这极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加上经济条件好,对孩子更是溺爱。
也有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更是捧在手心里,吃饭喂,什么都是最好的,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由孩子来。
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等到上幼儿园了,初次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生活,大家在家里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不仅在户外活动,室内活动也会出现。
比如:小朋友抢玩具,教学活动会出现打闹的行为,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在家里都是父母包办一切,失去了自己思考方法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就逐渐养成了这种唯我独尊,自私的习惯。
导致孩子不想来幼儿园,因为适应不了幼儿园生活,没有小朋友愿意与他做朋友。
这对孩子是不利的。
(2)教师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
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
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大方的行为习惯。
孩子才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学会,也要注重保教结合,重视随机教育。
在孩子做的对的时候给予肯定的表扬,让小朋友互相学习,错的时候也要指出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因为幼儿在家的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孩子又失去了这种机会,所以家园共育才是解决这种“不文明行为”问题的根本办法。
2、教师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班里幼儿这种的普遍行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下面是我觉得教可以做的一些措施:
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