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22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大成功,得益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这主要是指东北易帜( ) A.形式上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割据B.粉碎了日本侵占东北的企图
C.揭开了新军阀割据混战的帷幕D.使中国改变任人宰割的局面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势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故A项正确。

2.1934年,“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官僚资本的侵蚀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外国资本的压制D.股票市场的紊乱
【答案】A 【解析】中国银行是民国时期的“四大银行”之一,属于官僚资本,因此材料现象反映的是官僚资本的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故选A项。

3.“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

”材料描述的是( )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8月1日”“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可知,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4.“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D.城市中心道路
【答案】A 【解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

5.“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井冈山“历史红”是因为在这里(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首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扭转了党的“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

6.“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D.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歌词反映的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B项。

7.“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这一事件是( )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8.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

”这一报道表明( )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9月”“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可知,这一报道表明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井冈山,我们来了!”著名词作家陈晓光,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徐沛东、叶小钢等我国音乐界领军人物刚到井冈山,就迫不及待直奔井冈山五指峰、毛泽东同志旧居等革命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井冈山红色文化,听取井冈山精神报告会,寻求创作
素材,展现了这些著名音乐家对井冈山的深情厚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谈谈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1)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起点。

(2)意义:是今天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革命传统的弘扬。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1930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及《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将革命纪念日分为两种:一是“国定纪念日”,有9个;一是“本党纪念日”,有10个。

这一时期历书中的节日大多稳定在30个左右。

革命节日的创办意在( ) A.宣扬辛亥革命B.巩固政治统治
C.强化舆论控制D.实施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创办革命节日的目的是通过节日使民众认可其统治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2.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

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政府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D.近代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答案】C 【解析】材料时间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国内进口的棉纱及其制品减少,而机械等重工业进口量上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故C 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3.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答案】B 【解析】图表中工人所占比例的下降及“1928—1930年”时间信息,反映
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过程,故B项正确。

4.八七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爆发于八七会议之前,故D项错误。

5.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红军长征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1927—1937年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

6.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C 【解析】当时对于富农的政策是限制,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B项;该路线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D项。

7.《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

”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展了土地革命B.实施了游击战术
C.建立了民主政权D.获得了苏联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是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原因,排除。

8.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发行过三次公债。

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 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

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答案】A 【解析】从公债发行的时间看,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当时受到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根据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发行公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苏区主要财政来源是税收,发行公债只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故 B项错误;苏区发行公债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公债是苏区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而采取的借债,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区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