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14级幼师班幼儿心理学期中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14级幼师班幼儿心理学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不选均不得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4~5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的是(C )
A.活泼好动 B.思维具体形象 C.不遵守规则 D.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2.下列不是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是(D )
A.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B.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C.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D.幼儿的气质
3.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5~6 岁幼儿注意可持续时间为(D )
A.3~5 分钟左右 B.10 分钟左右 C.15 分钟左右 D.20 分钟左右
4.一个小女孩看到“夏景”说:“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

”这个小女孩的想像是(A)
A.经验性想像
B.情境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5.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是( B)
A.方位知觉 B.言语知觉 C.距离知觉 D.形状知觉
6.( B)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A.感觉 B.思维 C.记忆 D.注意
7.心理过程包括(A )
A.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B.能力、气质和性格
C.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D.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能力倾向
8.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C )
A.先前后、再上下、然后左右 B.先左右、再前后、然后上下
C.先上下、再前后、然后左右 D.先上下、再左右、然后前后
9.我们正坐在礼堂里听报告,突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这时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个同学,这时我们的注意是( A)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散
10.(C )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A.2~3 岁 B.3~4 岁 C.4~5 岁 D.5~6 岁
11.让一个4 岁半的幼儿看“牛、人、船、猪”四张图,要求拿出不同的一张,他拿出了“船”,是因为(C )
A.他认为牛、人、猪经常在一起出现,而船不是
B.他认为船是没有生命的,而另外的都是有生命的
C.他认为牛、人、猪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
D.以上理由都不正确
12.幼儿学会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属于(B )
A.经验
B.记忆
C.思维
D.感知
13.儿童知道从烤炉中取出的面包是热的,这是(D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1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C)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15.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A )的结果。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词语逻辑记忆 D.意义记忆
16.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表象思维
1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C)。

A.儿童个性发展上 B.儿童智力发展上
C.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D.儿童动作发展上
18.大班幼儿刘雨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

”这属于( C)想像。

A.经验性想像 B.情境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19. 下列不属于记忆过程的是(D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想象
20. 心理是人脑对( C)。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
2.幼儿对人、马和虎的概括是根据外表特征进行的。

(√)
3.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
4.4 岁幼儿盼盼画画时,突然又玩起了手中的彩笔。

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

(×)
5.记忆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
1
2
6.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没有规律的。

(× ) 7.幼儿的想象不可能和现实混淆。

( ×) 8.幼儿的任何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 ) 9.在整个幼儿期,有意识记一直占主导地位。

(× )
10. 表象的出现, 标志着儿童的思维进入了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

( √ ) 三、简答题(共22分 )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10 分) 答:(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3.幼儿记忆有何特点? (6 分)
答:(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3)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2.简要说明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6 分) 答: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表现为: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是高级思维方式。

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四、论述题(12分)
论述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其心理发 展。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

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

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

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

因此,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要有计划地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

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

幼儿在表达自己想象内容时能进一步激发起想象活动,使想象内容更加丰富。

因此,教师在丰富幼儿表象的同时,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

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讲故事、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用丰富、正确、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都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途径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文学活动中的讲故事能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讲述,更能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构思、加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内容。

如续编故事,老师将故事的前半部分讲清楚,关键处就不讲了,让孩子自己结合经验和想象往下讲,效果很好。

幼儿园多种艺术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发展的有利条件。

如:美术活动中的主题画,要求幼儿围绕主题开展想象,而意愿画能活跃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无拘无束,构思、创造出各种新形象;音乐、舞蹈是美的,幼儿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艺术形象,然后再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这都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

如:抱着娃娃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还要想象“妈妈”怎样去爱护自己的“孩子”。

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一会儿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去“托儿所”“等等。

幼儿的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游戏的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游戏。

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

因此,老师要为幼儿多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不一定都是精致漂亮的玩具,只要安全、卫生即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样能起到活跃幼儿想象,促进发展的作用。

如:智力玩具魔棍、魔方等等。

让幼儿独立思考,别出心裁,反复尝试,勇于探索。

这也说明为幼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时,关键要看它能否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发展,而不在于其价格。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措施。

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
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外,还可以采用其它一些形式。

如:在纸上画好一些线条和几何形体,让
幼儿通过添画,来完成整幅画面;让幼儿听几组声音的录音,让幼儿想象这几组声音是说明发
生了什么事情;给孩子几幅秩序颠倒的图画,让其重新排列,并叙说整个事情经过等等。

经常
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幼儿想象的内容广泛而又新颖。

五、案例分析题(12 分)
小明是个3 岁零3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
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
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
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

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
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
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答:(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

(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

小明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

小明父
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难达到的。

(3)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
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行动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
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