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
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
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
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4.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蜡烛、透明塑料盒、蚊香、打火机、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笔。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风,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
2.播放风的视频:播放一段风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风的现象,感受风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现象,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风的成因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三)探索活动
1.实验材料介绍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蜡烛、透明塑料盒、蚊香、打火机等。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的用途:蜡烛用于加热空气,透明塑料盒用于观察空气的流动,蚊香用于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打火机用于点燃蜡烛和蚊香。
设计意图:介绍实验材料,让学生了解实验材料的用途,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2.实验步骤讲解
(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2)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蜡烛和蚊香。
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吹动烟雾。
设计意图: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方法,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
3.学生分组实验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蚊香的烟雾流
动方向。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实验现象观察
(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5.实验现象分析
(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风的成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问:“为什么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会向塑料盒内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风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实验结论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2)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
流动?”
设计意图: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明确风的成因。
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研讨交流
1.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问题:“风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介绍风在生
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如风力发电、帆船航行、放风筝等。
同时,教师也介绍风在生活中的不利影响,如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4.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风现象,并思考风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一)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二)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三)实验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向塑料盒外流动;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向塑料盒内流动。
(四)实验结论: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